小財政解決了大民生,窮財政推動著社會事業再跨越。
地震驗證
寧夏南部山區居住著220多萬回、漢群眾。這里山大溝深,十年九旱。上世紀中期甚至更早時期修建的山窯和土坯房,由于屬于濕陷性黃土和砂石地質構造,很多土坯房和窯洞相繼出現滲漏、塌陷、墻體裂縫。
2005年初,自治區黨委政府啟動了危窯危房改造工程。目前,財政投入專項資金1.59億元,新建標準磚瓦房9.66多萬間,完成了3.22多萬戶危窯危房的改造。

彭陽縣白陽鎮崾峴鄉前莊隊的村民范巧萍,帶記者參觀了自己家幾乎快坍塌的山窯和政府補助修建的新磚瓦房。她說,如果不是政府補助住進了新房,前不久的地震,真不知道會發生什么事情。
在前不久的汶川大地震中,同處于地震帶的寧夏區域無一人傷亡。
今年3月,國家和地方財政投入28.42億元,啟動寧夏中部干旱帶生態移民工程,計劃用5年時間,搬遷185個行政村,安置20.6萬貧困農民到有灌溉水源的公路沿線和城郊等地區。目前,已經搬遷安置1.8萬移民,每人分得1畝水澆地,戶均補貼建設一座日光溫室。
“中部干旱帶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山區水資源更是極度匱乏,生存條件惡劣。”同心縣財政局局長張生寅感嘆著說,“就地扶貧難以改變農民的貧困面貌,易地搬遷是當前最有效的辦法。”
在同心縣安置了500戶生態移民的惠安移民新村,來自干旱山區田老莊的回族青年馬成海笑的很開心,搬出靠天吃飯的山溝里住了幾代人的破舊山窯,全家住進了政府補貼修建的靠近公路的新房,他們以后再也不用走幾十里路買水吃了。
“我們是個小省區,財政是個小財政、窮財政,但我們小財政集中財力也可以解決大民生。比如在危窯危房改造工程中,為幫助重建農戶發展生產增加收入,我們主動把扶貧、衛生、民政等項目資金進行整合,將危窯危房改造、種草養畜、人畜飲水工程和庭院改造等項目結合在一起,徹底幫助農民脫貧。”財政廳社保處處長徐光榮道出了小財政解決大民生的一個秘訣。
“三免一補”
對于貧困地區的人們來說,貧困的根源在人,寧夏財政廳副廳長馬閩霞說,教育扶貧是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的最佳手段。
13歲的小男孩羅剛全家也從王團鎮遷到了惠安移民新村,小羅剛手指著不遠處一座嶄新的校園告訴記者說,他就在惠安興隆小學上學,現在一學期只交6元錢買作業本,其他都免費。
據惠安興隆小學校長馬武介紹,新校舍的建設和操場硬化投入了80多萬元,每個學生每年政府補助300元,現在有400多名學生在這里讀書。
“2006年,國家提出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我們提出‘三免一補’,把農村孩子的教輔材料也拿了進來,比國家的快了一年半。”財政廳教科文處處長許平說。
發現一些孩子的病是從小就存在的,財政每年拿出一千萬元對中小學生做免費的體檢;發現山區的孩子一年洗不了一次澡,財政就給縣城里的每個中學都建了一個洗澡堂;發現9萬多名家庭經濟困難的寄宿中小學生“摳”著吃飯,財政采取直接發放飯票的形式給每位學生每天3元或2元的生活補助。
同時,寧夏實行的“少生快富”政策,財政采取一次性現金獎勵、養老保險獎勵和子女上學就業補助結合的“以獎代補”方式。2年來,兌現各種獎勵扶助資金7325.52萬元,有效化解了民族地區的計生難題。
一件件“小事”,寧夏財政不是采取簡單地“分錢”,而是直接科學地“花錢”,于是,“三免一補”走在全國最先,“少生快富”成為全國學習的經驗。
民生理財
在寧夏50年的歷史長河中,許多改革助推了自治區的發展與起跳。其中有一項改革,被譽為寧夏最具影響力的民生改革,這就是始于2年前的“統一招標、統一定價、統一配送”的藥品流通體制改革。
如今,這項改革讓全區范圍內銷售的藥品平均降價40%以上,群眾就醫看病少掏4億多元。
“今年國家開始全面解決農村衛生院、村衛生所的建設與運轉問題,而我們早在2005年就已經開始著手解決。”寧夏財政廳副廳長張蘇安說,寧夏在村、鄉、縣建立了三級網絡,從農民的健康補貼、村醫的培訓、村衛生室的建設、工資的保障到整個設備的配備全部由財政解決。
彭陽縣城陽鄉城陽村衛生室防保員楊永軍表示,他現在對村里1006口人的健康狀況了如指掌,村里的老老少少人每個人,都在他這里有一個健康記錄表,一個都不少。
在財政廳社保處處長徐光榮辦公室的桌面上,有一張2月28日的《寧夏日報》,整版刊登了《2008年自治區政府實施10項民生計劃為民辦30件實事》的詳細目錄。
徐光榮笑著說:“這里和我有關系的14件實事,我每天都會看一眼。”
“解決民生問題不能僅僅限于財政這兩個字上。比如農民的健康教育,好多農民不知如何防病,所以到最后導致花了很大的代價去治病。所以我們每個農民出五元,財政每年拿出二千萬,把健康知識普及一遍,通過預防來減少發病,通過提前治療來保證健康,幾年的時間能夠為農民節約大量的錢,這才是真正的民生保障,這才是政府大的理財。”財政廳廳長王和山如是詮釋了寧夏民生跨越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