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主動推進的設施農業和“山川互聯”,正讓寧夏的傳統農業躍變為現代農業。
財政先干
寧夏有大面積不適宜人居的地方,恰恰又是無污染的有機土地,這正是打造中國有機農產品省區的有利條件。
寧夏財政正在率先親為,讓傳統農業升級為設施農業。
由于地理環境和氣候因素影響,當地原有土地收入每畝不足千元。因為思想意識比較落后,農民不能很快認同設施農業,口頭宣傳效果不大。隸屬自治區財政廳的寧夏農發辦,主動要求當設施農業的“火種”。
“長期的貧困讓老百姓算著花錢,我們財政也是一樣,絕對不花冤枉錢。為了引導農民認識到設施農業的好處,財政組織農發辦工作人員自己向老百姓租地建大棚,我們親自做給農民看,沒有絲毫虛假成分。”財政廳副廳長董峰笑著說,目前已經在12個縣設了點,每個點建12座示范大棚,今年年底就可以吃到財政人自己種的蔬菜水果。
在永寧縣納家戶村,縣財政局農發辦主任丁直一邊指揮著工人建造溫室大棚,一邊介紹說:“我們的大棚墻底部寬4.5米,頂部寬1.8米,高3.5米,占地1.5畝,儲熱、防凍災能力非常強,按照現有的技術,一年的收入可以達到10萬元左右,是原有土地收入的百倍。”
這些示范性的大棚,都由財政人直接負責,財政人有的直接投入了2萬元,但一旦賺錢獲得老百姓認可后,這些先行者將把大棚讓給農民。
“自己的設備,自己的人,不扯皮,不講價,財政廳農發辦敢干事,也能干事。”董峰的話語,給記者的感受是:寧夏財政廳不僅是一個政府理財部門,更是一個帶領農民致富的實踐先行者。
農業再造
設施農業產業化決不僅僅只是簡單的種植和生產,還有農產品品種結構、栽培技術、品牌意識和銷售渠道等市場化問題。
引進外腦,學習技術,培養人才,合理布局,形成規模、品牌,做強做大設施農業。寧夏財政廳農發辦再次發揚“敢干事、能干事”的精神,千方百計地找到了著名的山東壽山設施農業專家王樂一。
也許是寧夏有適合設施農業的自然條件,也許是王樂一對寧夏財政人想做事、能做事的認同,王樂一不但投資在銀川建了一個占地800畝的設施農業基地,而且給設立在各縣的示范大棚派出了專業技術人員。
董峰認為,設施農業的布局和規劃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資源配置效率,影響投資效益。設施農業發展不是在大棚的數量上做文章,而是要在設施空間、質量和效益上做好做大文章。
寧夏財政廳為此推動著設施農業的公司化。農發辦下屬單位和王樂一共同組建公司,實行設施建設的標準化、灌溉設施的統一化、適應性品種的規模化、栽培技術的普及化、品牌的優勢化和產、供、銷、加的一體化,王樂一和公司將負責農產品的銷售,把有機產品高價賣到全世界。
據估算,寧夏中部地區實施設施農業,一畝傳統農業的用水,可以作近十畝設施農業的用水,設施農業遠景可推廣到千萬畝,將讓寧夏現有的農業產值翻幾番!
寧夏地方不大,董鋒每周下農村2次,他對實際情況感受得很直接:“我們認為我們肯定會成功,等你們春節再來寧夏,一定會看到設施農業帶來的第一次收獲。”
跨越背后
農業的跨越,是寧夏財政的跨越。
財政廳農業處處長許學祿說:“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問題是機制問題,小財政辦大事的撬點是機制的創新,小財政辦大產業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就是觀念和思路的轉變。”
2007年,財政部門牽頭聯合了農牧、林業、扶貧辦、發改委、科技等職能部門,成立了《寧夏農業產業化協調領導小組》,有效、合理地整合了各部門的項目資金,集中扶持了一批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實施優勢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及發展規劃,初步形成了枸杞、清真羊牛肉、牛奶、馬鈴薯等在國內市場上有明顯競爭力的優勢特色產業。
一個部門的力量帶動了所有部門的合力。
今年6月26日,財政再次牽頭帶領有關職能部門,發起了“山川互聯、村企互動”幫扶行動,目的是將政府職能部門的有形之手和市場經濟的無形之手“握”在一起,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依靠外面的人幫扶不如依靠自己的努力來改變。”“山川互聯、村企互動”幫扶行動將山區和川區的各種資源進行優劣互補,讓寧夏自己的企業帶自己的鄉親一起致富。
山川互聯,僅是空間的創新,就帶動了山區的農業跨越發展。
以上種種,遠遠超出了財政支農的范疇,讓人感慨:寧夏財政人先干、苦干、巧干、多干這些事,難道不知道“干的多代價可能也多”嗎?
他們回答:即使因為工作的客觀問題降了我們的職位,我們仍可以繼續干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