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鄉鎮債務,不僅僅是簡單的“欠債還錢”,更重要的是提升了鄉鎮政府的形象。
全國領先
“鄉鎮債務和義務教育債務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各種矛盾沉積的結果,形成的原因錯綜復雜。”財政廳農村財政服務局薛創華副處長說,2006年,中央提出“制止新債、摸清底數、明確責任、分類處理、逐年消化” 鄉鎮債務的精神。

寧夏經過初步清理統計,截止2005年7月31日,全區188個鄉鎮債務總額達9.9億元。后經審計確認,共核算債務7.38億元。
2007年初,寧夏正式啟動了化解鄉鎮債務的工作。
2007年底,寧夏被國務院列入化解農村義務教育“普九”債務試點之一,并和中央簽訂了責任書,要求在2009年年底前全面完成試點工作。
隨后,自治區黨委、政府決定將農村義務教育“普九”債務化解范圍,擴大到義務教育債務,要求自治區財政、教育、審計等相關部門密切協作,摸清底數,在全面完成鄉鎮債務化解工作的基礎上,力爭在今年8月底前完成全區化解義務教育債務的工作。
于是,自稱是“小財政”、“窮財政”的寧夏,干成了一件轟動全國的大事情: 188個鄉鎮20年來形成的7.38億元鄉鎮債務和9.01億元義務教育債務,全部化解完畢。
寧夏,成了全國第一個同時化解鄉鎮債務和義務教育債務的先行者。
“化解債務決不僅僅是簡單的‘欠債還錢’問題,更重要的是重新建立了基層干部工作的信心,樹立起了政府在老百姓心目中的誠信形象,緩解了干群關系。” 自治區財政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心農說,寧可自己“勒緊褲帶”過日子,也要償還拖欠的債務,充分彰顯了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化解矛盾清障礙,輕裝上陣求發展”的執政理念。
“陽光”化債
2007年,寧夏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只有80億元,縣鄉財政自給率也只有30%,南部山區9縣(區)財政自給率不足10%。在這樣的條件下,還債的錢從哪里來?
“縣鄉財力肯定不夠,還債的錢主要是自治區‘擠’出來的”,自治區財政廳助理巡視員李少文說,寧夏在化解債務中實行“以縣為主、上下聯動、分類處置、以獎代補、簽訂責任”的原則,明確由財政、教育、交通、水利、民政和計生六個部門分工負責。財政預算安排還債、項目抵頂減債、資產轉讓抵債、談判協商減債、動用集體收入化債和加大轉移支付等一系列的措施,糾正了化解鄉鎮債務只靠財政資金償還的誤區,也提高了化解鄉鎮債務補助資金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
在化解過程中,程序的規范透明公正和實現在“陽光”下操作成了關鍵。寧夏的做法是:區、市、縣和鄉(鎮)逐級建立化解鄉鎮債務臺賬,將自治區審計廳核實的鄉鎮債務全部納入賬內管理,按債權人分別建賬,并確定專人負責鄉鎮債務臺賬管理工作。經確定償還的債務,在償還債權人資金前,要對債務進行再核實、再確認,確保債務債權關系真實可信。然后再張榜公示,對每筆債務的內容、債務時間、債務數量、債權人基本情況公之于眾,接受群眾監督。七天之后沒有異議,就和債權人簽訂償還債協議,其中,凡通過和債權人協商償還債務的,通過公證部門予以公證。最后還要做好“回頭看”,各市縣要定期、不定期對償還鄉鎮的債務情況,開展“回頭看”工作,及時檢查資金是否兌付到債權人,手續是否完備等。
同時,財政還安排資金,對完成鄉鎮債務化解任務好的縣市區給予化解額度5%到10%的獎勵,起到了很好的激勵引導作用。
治本之策
目前,寧夏化解債務涉及的債權單位和農戶達2萬余個,直接和間接受益人超過10萬人。
為了防止新債務的發生,財政廳農村支付服務局局長劉學軍介紹說,寧夏出臺了《關于對鄉鎮舉債行為實行責任追究的暫行辦法》,為鄉鎮舉債架起了“高壓線”:對2005年7月31日以后出現新債的鄉鎮要進行嚴肅查處。對發生新債的地方,在新債沒有還清之前,有關部門對直接負責人實行不提拔、不調動、不加薪。凡違反規定大量舉債的,鄉鎮黨委書記、鎮長就地免職,縣委、縣政府主要負責人和分管負責人視情節給予必要處分,并追究監管部門責任。
雖然有了“高壓線”,但會不會有鄉鎮迫于無奈去碰這條“高壓線”?
“不會。因為我們還有治本之策。”王和山介紹說,從2005年開始,自治區將鄉鎮人員公用經費標準,由過去的200元左右提高到3000元,村級運轉經費提高到3000元至5000元,保障了基層政府運轉,為制止鄉鎮新債提供了財力保障。其次,推行“鄉財縣管鄉用”改革,從制度上防范鄉鎮債務的發生。同時,實施了以“四獎一補”為主要內容的緩解縣鄉財政困難獎勵辦法,切實增強了縣鄉財政的保障能力。加大農村轉移支付力度,2007年對市縣的一般性轉移支付達9億元,相當于實行轉移支付制度以來歷年的總和。
基層政府自身由此將進一步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