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即將迎來50年大慶之際,《新理財》采訪了兩位熟悉寧夏的人士。
《新理財》:您是在寧夏工作過多年的老領導,在您的記憶中,寧夏以前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況?
程法光:以前的寧夏財政很窮,財力是靠自己沒有,靠中央不給。做寧夏的財政非常難,沒有那么多的財力,主要的工作是給老百姓弄飯吃,找水喝,找褲子穿。
十五年前我離開時,寧夏財政支出不過30億,收入也在一半左右,基礎補貼和專項補助加起來過一半,最小的縣比如涇源縣財政年收入還不到100萬。

《新理財》:在您的工作記憶中,寧夏給您印象最深刻的有那些事情?
程法光:當時的寧夏財政運作三五千萬都很困難,當時我負責財政和旅游,發現沙湖非常適合搞旅游,就提出要開發沙湖的旅游資源,為此還專門開了一個常委會,做出了決議,從1989年到1994年,財政總共投入不到兩千萬元,做了沙湖的首期開發。
當時的沙湖周邊都是白漿土,我就給農業部門一個政策,改造一畝白漿地財政補助100元,10000畝就是100萬,通過改造把堅硬的土壤變成了有縫隙的土壤,然后開始種樹。現在湖旁變成了大面積的荷花池和金燦燦的水稻田。
水的問題是寧夏最大的問題,當時主要采取的是揚黃灌溉和吊莊移民來解決。寧夏的土壤非常好,只要有水就會是大豐收,一年就解決溫飽。吊莊移民搬出來的一家給建兩間房,通過幾年經營后很多家都蓋了小洋房,非常見效。
《新理財》:寧夏即將迎來成立50年大慶,并提出了跨越式發展的戰略目標,以您對寧夏的了解,您有什么看法和建議?
程法光:我覺得寧夏發展的根本是要在全國發展的大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避免差距進一步拉大,這樣才能保證民族團結。作為寧夏應該有這份雄心壯志,我相信通過努力也是可以做到的。寧夏與歷史同期相比發展很快,就是與沿海比也差不了多少,只要緊緊依靠自身資源和內地生產力的轉移,就能取得快速發展。
《新理財》:馬教授,您曾在寧夏多次調研,寧夏財政在“老少邊窮小”的情況下,為何很多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并開創出不少“寧夏模式”?
馬海濤:其實,以我在寧夏的感受來說,我認為寧夏財政工作有很大的突破,離不開以下兩方面:
一是主動干事。站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高度,緊緊抓住自治區的中心工作,主動出手。寧夏財力雖然相對弱小,但是他們沒有自怨自艾,沒有完全等靠。比如在化解鄉鎮債務問題上,他們沒有等靠國家的政策,率先作為,在全國第一家化解完鄉鎮債務。
二是善于干事。就化解鄉鎮債務問題來說,寧夏財政運用以獎代補的政策,通過激勵機制調動了地方政府理財的積極性,促進了鄉鎮債務的順利化解;同時,還配套有約束機制,解決了“還了老帳借新帳”的問題。寧夏探索出化解鄉鎮債務的治本之策。
從寧夏財政身上可以發現,小省也能辦大事,小財政也有大作為。
《新理財》:寧夏跨越式發展戰略,寧夏財政提出率先跨越,您對此如何看待?
馬海濤:事實上,這完全符合客觀實際,是寧夏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在國家扶持下的必然結果。寧夏善于抓住機遇,主動出擊,尋找到了一條可供自己走的路子。
但是,我認為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一個經濟轉型的問題。現在都在提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寧夏應該先行。
此外,寧夏財政率先跨越,需要重點關注民生,在支出改革上走在前列;需要創新機制,在促進經濟發展上走在前列。
《新理財》:您對寧夏財政有何寄語?
馬海濤:我對寧夏多年的感受是,寧夏財政人堅韌奮發,有一種主動干事的精神,有一種踏實干事的精神,有一種善于干事的精神。他們始終有種緊迫感,在中東部地區經濟蓬勃發展的同時,處于西部地區的寧夏財政人謀求后起先為,這種不甘落后、自強自立的個性正是寧夏跨越的鮮明體現。
(“封面秀”部分圖片由王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