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打破了以往“撒胡椒面”式的財政資金支出模式,引入競爭性機制,集中財力辦大事,對重點領域實行集中突破,以不均衡的發展手段來解決廣東省在發展中遇到的地區不平衡問題。
制度創新帶來的示范效應,將對全國其他地區的支出改革產生深遠的影響。
打破資金傳統分配做法,引入競爭機制和專家評審機制。廣東財政廳為何要主動交出資金的分配權?新的機制如何保證資金的高效、安全使用?此次改革,值得我們思考。
8月,PK的競技場。
無論是博爾特以9秒69的速度掠過百米終點,還是伊辛巴耶娃躍過5米05的高度,抑或是泳壇奇才菲爾普斯脖子上的8金,都讓我們感受到競爭的魅力。亦如8月羊城的這場財政資金分配PK 賽。
“廣告監督”
一則名為《誠邀廣大媒體參加2008年產業轉移競爭性扶持資金專家評審會的公告》的廣告刊登在廣東省某媒體的頭版,刊登者署名為:省推進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工作領導小組。這則“政府廣告”一出現,立即引起不小的震動。專家表示,這是廣東省財政扶持資金競標分配釋放的一個新信號。
8月初,“廣東省2008年產業轉移競爭性扶持資金專家評審會”上,梅州、肇慶、河源三個市經過激烈角逐、評審,最終脫穎而出,各獲得首批5億元的扶持性資金。
據悉,此次爭奪的產業轉移競爭性扶持資金,是廣東省政府為推動做好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而設立,重點扶持欠發達地區示范性產業轉移園區建設。按照規劃,省政府將每年安排的重點產業轉移園發展專項資金15億元納入競爭性分配試點范圍。該項資金采取招投標方式,通過專家評審,以“評分制”和“投票制”相結合的方式,每年擇優扶持欠發達地區3個示范性產業轉移園區建設。此前,可以說財政性資金分配都是由財政部門一對一地單向審批。
顯然,廣東的排頭兵作用,再一次在改革財政資金分配制度上得以體現。
“會哭的孩子有奶吃”這個原本在體制內特別有效的經驗,在改革后的廣東可能不再靈驗了。在財政大體系這個大家庭中,孩子不僅要“會哭”,現在對其又提出了一個新的要求,就是要“哭”得有“水平”—— 廣東原有的資金分配,將打破按行政區域配置資源的“撒胡椒面”的方式,轉變為按經濟區域配置資源。同時,改變以前的平均分配方式,引入競爭性概念,實現競爭性分配,集中財力辦大事,對重點領域實行集中突破。
評審會上廣東省財政廳廳長劉昆娓娓道出了“廣告內幕”:財政資金通過“競爭”途徑擇優分配,無先例可循,但又涉及到很多市,要想做到公平、公開、公正,媒體是最重要的信息傳播和監督力量,因此決定通過刊登廣告的形式廣邀媒體,保證接受全社會監督。同時希望全社會了解政府正在進行的這項改革。
那么,此次分配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出臺的?劉昆表示,歸結起來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是省委、省政府“雙轉移”戰略為產業轉移扶持資金采用競爭性方式分配的出臺提供了有利契機。
“雙轉移”戰略的實施客觀上要求資金分配打破按行政區域配置資源的撒胡椒面的方式,轉變為按經濟區域配置資源。同時,改變以前的平均分配方式,引入競爭性概念,實現競爭性分配,集中財力辦大事,對重點領域實行集中突破。
二是激勵型財政機制的成功實施為財政專項資金采用競爭性方式分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幾年,通過財政一般轉移支付領域引進競爭機制,明顯轉變了縣域理財和發展觀念,增強了發展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增強了縣域經濟財政實力。據統計,全省67個縣(市)中,4年一般預算收入超億元縣增加29個。
三是通過專題調研,摸清了財政資金采用競爭性方式分配的現實條件。
“好中選優”
根據廣東省財政廳今年3月份出臺的關于省級財政專項資金試行競爭性分配改革意見,今年開始,省級財政專項資金將進行競爭性分配改革試點,并逐步向全省市、縣財政推廣。該項改革將績效目標作為財政專項資金分配和項目遴選的重要判斷標準,把績效管理要求貫穿于財政專項資金分配和使用的全過程。改革后,財政專項資金分配模式將逐步由傳統分配模式向績效分配模式轉變。
此外,政策的目的是建立“多中選好,好中選優”的項目優選機制,提高資金分配和使用效益,使有限的公共資源更好地滿足社會公共需求。該政策所涉及的專項資金,主要是針對資金分配結果具有可選擇性、不固定使用對象的專項資金。在分配環節引入競爭性機制,在明確扶持范圍及預期績效目標的基礎上,通過招投標或專家評審等方法,從眾多備選項目中選擇最能實現專項資金績效目標、使用效益最高或實施成本最低的項目。
就具體內容而言,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分類處理。 對省級財政專項資金實行競爭性分配改革,原則上區分以下四種類別處理:對于面向企業、事業單位安排的專項資金,主要采取向全社會公布,對所有符合條件的單位進行招標的方式進行;對于涉及全省、可在地區間轉移實施的專項資金,主要采取向全省各地財政和主管部門公布,由各地提出具體實施的條件和方式,組織專家評審確定項目的辦法進行;對于已有具體的總體實施規劃但須分年實施的項目,采取向各地公布后,鼓勵地方提出實施方案,擇優確定實施的時間順序,按照“條件最優,時間最快”的原則優先確定項目的辦法進行;對于政府出資向社會購買服務的項目,采取向社會公開招標的方式,通過法定程序確定服務機構。
其次,充實、完善專家庫。以現有各類專家庫為基礎,補充專家人選,為今后對項目實施專家評審提供保障。各類專家由各有關主管部門推薦,按程序分門別類審核確定。
最后,完善評價機制和管理體系。按照專項資金競爭性分配改革要求,完善評價和管理機制,包括配套資金的落實,技術力量的安排,服務質量、工程質量以及社會效益、資金效益的評價等。探索實施包括信息發布、專家評價、項目確定與審批、項目實施后的使用監督、績效評價和跟蹤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建立較完善的財政資金管理體系。
評審會上各參評市在競標過程中都提出了對扶持資金的使用計劃,作為資金的管理監督部門,有何措施來確保其落實到位?“我們將建立、健全涵蓋資金使用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的績效評價制度來確保中標方按照中標方案使用扶持資金”。劉昆肯定地回答。“省財政廳將按照最終使用方案里設定的各項目標,進行全程追蹤問效、問責。確保整個扶持資金使用有章可循、有規可依。同時,我們也十分歡迎社會各界特別是新聞媒體參與整個扶持資金使用的監督。”他補充到。
“可以移植”
這是一種嘗試,也是對創新的摸索。但是,對于財政廳的領導來說,倘若將來財政資金競爭性分配成了一種制度,這是否相當于削弱財政廳作為政府部門的權力?劉昆說:“這種方式實行后,對財政廳的領導來說,意味著分配權力在削弱。但財政廳的目標就是讓資金使用地更好”。
業內專家表示,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是廣東由來已久的老大難問題。此次財政扶持資金的競爭性投入,表明廣東在深刻分析省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后,科學運用經濟發展規律,通過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用資金投入的不均衡,來解決地區發展的不均衡。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白景明接受采訪時表示,近幾年,國內不同地區在財政專項資金的分配使用上都在探索不同形式,競爭性分配方式改革符合我國公共財政分配體制改革的方向,廣東省的這次改革是一次有意義的改革。
那么,競爭性分配是不是適合所有財政資金分配領域,能否“移植”到其他省份?白景明表示,在一定意義上,這種改革是可以“移植”到其他省份的,但除了省級專項轉移戰略必保的項目外。比如,義務教育、社保、農林及水利等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就必須通過財政轉移支付才能得以保障。另外,需求彈性較大的領域更適合這種機制。
廣東省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黎旭東說:“財政專項扶持資金強調競爭性分配,就是要改變欠發達地區‘平均分配’的觀念,形成相互追趕的機制”。此外,他表示,科學的評審體系,是專家對財政資金的去向說了算,而不是幾個領導關起門來說了算,這是民主理財的雛形,也是公共財政體制轉換和現代政府制度建設的“重大試驗”。
這場財政資金“PK賽”,讓欠發達城市信心倍增。一些在審核階段落選的市,現在已開始積極備戰。據悉,廣東省2009年產業轉移競爭性扶持資金的“PK盛會”將在今年年底之前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