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四、五月以來,“洋品牌”奶粉全面漲價,漲價幅度從5%至30%不等,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一些超市出現了消費者搶購“洋奶粉”的現象,甚至出現斷貨。透過這次“洋奶粉”漲價風波,既可以看出其在中國高端奶粉市場形成的壟斷地位,也可以看出我國奶業市場價格監管的漏洞及國產奶粉的弱勢。
水漲船高,“洋奶粉”覷機漲價
“洋奶粉”最早漲價始于去年8月,雅培對3個品種的奶粉產品進行了調價,價格漲幅約為5%;12月,雅培“金裝”嬰兒配方奶粉和孕婦奶粉的零售價格平均上調約6%;今年初,安滿奶粉也上調了零售價格;到了4月份,雀巢、惠氏、多美滋、美贊臣等也紛紛漲價,出現了“洋奶粉”集體大幅度漲價風波。目前,市場上多款900克桶裝嬰兒配方奶粉的價格已逼近甚至超過200元。

“洋奶粉”把提價的理由都歸結于成本大幅上揚。惠氏表示,自去年開始,國際市場的乳清粉、脫脂奶粉和其他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至2007年底,脫脂奶粉和乳清粉的平均進口價格同比分別上漲109.43%和70.91%,從而導致了配方奶粉生產廠家成本增長。
一些專家也認為,“洋奶粉”漲價主要是“水漲船高”的結果。這些專家說,“洋奶粉”漲價主要源于全球牛奶價格上漲,而導致牛奶價格上漲的原因有飼養成本增加、市場供應緊缺以及需求增加等多方面。在奶牛飼養成本中,玉米等飼料成本占到七成左右。美國等一些國家鼓勵開發替代能源,加大對燃料乙醇的補貼,直接推動乙醇的主要生產原料——玉米價格大幅上揚,并達到近10年來最高水平。
飼養成本增加、養殖效益下滑,限制了奶農擴大生產規模的積極性,再加上干旱等不利因素,澳大利亞等牛奶大國產量減少。此外,全球主要牛奶產區之一的歐盟調整農業政策,取消了對奶制品的出口補助。政府減少補貼使牛奶產量下降,并導致國際市場供給下降,使歐洲及美國、印度的主要奶制品公司紛紛上調牛奶收購價格。
根據海關公布的統計數據,2007年,我國累計進口乳品29.9萬噸,比上年下降了14.2%;但進口金額為7.4億美元,同比增長33.3%。其中,奶粉、乳清粉的進口均價同比漲幅分別高達53.7%和80.6%。
但廣東省奶業協會副會長王丁棉卻認為流通環節上商家炒作的成分更大。他說:“目前市場上奶粉大漲20%至30%的現象是不正常的,據我了解,奶粉生產企業提價多在5%至10%,但目前市場上奶粉漲價有高達20%至30%的,這個巨大的差額其實由個別商家賺取了。”
深謀遠慮,消費群無奈承“漲”
在這次“洋奶粉”漲價風波中,受影響最大的是“洋奶粉”消費群,使他們的支出增大。但記者采訪發現,“洋奶粉”漲價并沒有影響他們的購買計劃。
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維多利商廈,記者隨即采訪了一些前來選購“洋奶粉”的市民,他們說,“洋奶粉”漲價并不影響他們的購買計劃。一位年輕爸爸告訴記者,去年出生的寶寶是全家人的寶貝,寧愿在其他方面節省一點,也不能讓一直喝“洋奶粉”的寶寶改喝國產奶粉。
“為什么非要喝‘洋奶粉’呢?”這位爸爸回答:“‘洋奶粉’感覺口味比較適合。另外,我妻子還在醫院期間,雀巢推銷員就給送來‘免費’的嬰兒奶粉試用品,以及雀巢奶粉的營養手冊等。至于國產配方奶粉,我們對奶源和生產工藝還有許多不放心的地方。”
正是由于有消費者的追捧,才讓“洋奶粉”不太擔心因為漲價而流失客戶。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高檔嬰兒配方奶粉的市場規模已達到50億元左右。在這個利潤相對豐厚的市場中,“洋奶粉”占據著絕對優勢地位,掌控著九成左右的市場份額,產品的利潤空間、定價主動權也相對較大。
而這一優勢的取得則源于“洋奶粉”對中國市場的深謀遠慮。早在我國加入WTO談判過程中,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奶業生產大國就盯上了中國市場。當年,絕大多數中國人還沒有消費奶制品的習慣,因此在談到奶制品關稅時一降再降。而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之所以抓住奶制品關稅與中國談判,是因為他們把目標鎖定在中國下一代身上。
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負責人預計,今后10年,我國生育水平將逐年回升,形成生育小高峰。而今看來,外國人十幾年前的深謀遠慮取得了成功。
取長補短,洋奶粉漲價啟示
在近期一些原材料漲價的背景下,某些商品價格上調本身不是新聞,但此次“洋奶粉”漲價卻為何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呢?原因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首先是提前散布漲價信息。早在3月份,一些商家就提前發布了奶粉漲價的信息,到了4月1日這天果然傳聞成真。曾經呼吁嚴查方便面價格聯盟的邱寶昌律師認為,這種提前發布漲價信息的行為,使得產品在短期內的銷量大幅提高,商家可從中獲得更多的利益。這種行為實際已影響到市場的正常秩序和定價機制,也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邱寶昌表示,在我國《價格法》第十四條中提到,經營者不得有八種不正當價格行為,其中包括“捏造、散布漲價信息,哄抬價格,推動商品價格過高上漲”。
其次是鉆國家價格政策空子。今年1月15日,國家發改委對部分重要商品和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價格實行臨時價格干預措施,其中就包括奶制品在漲價之前需向國家和地方的相關物價部門報批。但由于目前國家發改委對乳品的價格備案主要以液態奶為主,并沒有對奶粉尤其是進口品牌奶粉做出相應規定,因此,此次“洋奶粉”漲價之前并沒有向國家和地方的相關物價部門報批,自己說漲就漲了。
第三是國產奶粉和“洋奶粉”之間的差距。本來這次“洋奶粉”不斷提價,可以成為國內乳品企業拓展市場的一個好機會。但來自各地零售市場的信息也顯示,此輪奶粉價格上漲,基本上以進口品牌奶粉為主。到目前為止,國產品牌奶粉大多表現謹慎,即使有部分品牌跟進提價,價格上調的幅度也不及進口品牌。
業內人士介紹說,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國產奶粉與“洋奶粉”之間的差距所致。國內企業往往跟著人家在各種添加物的功能上做文章,缺乏制造“低熱強度奶粉”的工藝技術。另外,國內良種奶牛比例較低,雖然近年來我國大力引進和推廣良種奶牛,但仍然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這也制約了國內乳制品的產量和品質的提升。加之近年來,市場行業規范缺失、產業結構不合理,生產集中度低,也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瓶頸。還有一點值得深思的是,很多進口品牌奶粉不僅僅單純在產品上下工夫,還通過品牌營銷策略為消費者提供了較高的品牌綜合價值。
一些專家稱,這次“洋奶粉”漲價風波給我們的啟示是,國家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完善對包括“洋奶粉”在內的奶制品價格備案措施,并對非法哄抬物價行為進行依法嚴肅查處。同時應取長補短,抓緊提高奶源質量和加工工藝技術水平,還要學習洋品牌的營銷策略。
值得欣慰的是,面對國際品牌的壟斷,近年來以伊利集團為代表的國產奶粉企業迅速崛起,開發高端產品,在強手如林的高端奶粉市場上占據了一席之地。近兩年來,伊利集團的中高檔嬰幼兒奶粉始終保持著140%的增長。當然,國產奶粉要想打破國際品牌在國內奶粉市場的壟斷局面,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下調關稅,“洋奶粉”漲態有望趨緩
記者獲悉,中國剛剛與新西蘭政府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根據該協定,未來10年,從新西蘭進口奶源或乳制品將享受每年遞減1%關稅。此外,中國目前也正在與澳大利亞等國家進行自由貿易協定談判。
據悉,新西蘭是世界乳制品的主要出口國,其乳制品出口量占世界出口總量31%。目前,中國從國外進口的奶源80%來自新西蘭,國內不少大型乳制品企業都使用新西蘭奶源。業內人士認為,以上消息將對國內比較依賴從新西蘭進口奶源的乳品企業帶來福音,關稅的逐年漸低可在一定程度減少乳品企業的成本壓力,終端乳制品大幅漲價的局面有望得到緩解。
中國奶業協會負責人介紹,關稅下調將刺激更多乳品進入。目前,中國每年從海外進口的奶粉量為13萬至14萬噸,其中從新西蘭進口的占70%。現時,新西蘭奶粉進入中國市場平均要支付約10%的關稅。而據中國剛與新西蘭簽訂的《協定》,中方承諾將在2019年1月1日前取消97.2%的自新西蘭進口產品關稅,其中24.3%的產品從《協定》生效時起即實現零關稅。
新西蘭蕊盛蕊(廣州)乳業公司總裁余丹表示,關稅遞減1%,同時所得稅也將遞減。若每年進口量大,那么這一筆成本省下來是很可觀的。
不過,有業內人士對關稅下調并不樂觀,該人士認為,盡管來自新西蘭的奶源在關稅方面將逐年下降,但新西蘭的奶源也受國際奶價影響,若日后新西蘭奶源售價仍節節攀升,漲價幅度大過關稅下調的幅度,那么關稅下降抵消成本上漲的效應就會減少。
一些“洋品牌奶粉”企業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均表示,中國剛與新西蘭簽訂的《協定》對他們成本下降的影響力很微弱。
美贊臣營養品中國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該公司的奶源是從全球采購的,在新西蘭、澳洲采購的只是一部分,其他還包括從歐盟、美國等市場采購。關稅逐年下調1%,這個數字對于該公司從新西蘭的進口量而言,發揮的作用很微弱。
該人士表示,該公司對奶源供應商有一套繁復的評估系統,不會因為從新西蘭進口關稅下調1%而輕易改變供應商。惠氏中國方面也表達了同樣的想法。不過,這些企業也表示,中國與新西蘭政府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下調關稅,可使“洋奶粉”漲態有望趨緩。■
編輯:盧勁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