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海鹽,得到嘉興市紀委高度重視,被當地群眾熱議的龐樂明案,6月2日終于塵埃落定。這位海鹽縣曾經的風云人物,在不到三年的時間里,先后利用職務之便,將秦山核電事故場外應急辦公室(以下簡稱應急辦)神秘化為“公關機構”,貪污公款185萬多元,挪用公款300多萬元。嘉興市南湖區法院以貪污罪、挪用公款罪,判處其有期徒刑十五年,沒收個人財產20萬元。當夕陽的余暉照在龐樂明早白的頭發上,許多人在為他扼腕嘆息。48歲,本應該是仕途正當時的年齡,卻讓貪欲拉下了深淵……
被舉報貪官“落水”
2006年7月,正逢嘉興市檢察機關開展“優秀檢察官”評選活動。有人在網上看到了檢察官事跡,便給嘉興市檢察院反瀆職侵權局打來舉報電話,反映某單位私設小金庫。被舉報者,正是海鹽核電應急辦主任龐樂明。
龐樂明在海鹽場面上算是個有名的人物:早年辦過企業,當過老板,后來從政,當過縣招商局局長、外經委副主任,社會關系復雜,為人褒貶不一。
舉報人稱:應急辦工作人員的平均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而同等財政水平的單位只有5萬多元。這個單位經濟管理很混亂,存在資金流向的“黑洞”。
檢察院接到舉報后,馬上與市紀委取得聯系,而市紀委也早就接到過這一問題的群眾舉報。案件得到了市紀委的高度重視。緊接著,辦案機關對龐樂明及其所在的應急辦,展開了秘密的調查。這一查,就查出了應急辦的諸多怪事:其一,從2001年起,龐樂明就濫用職權,違規私設單位小金庫,除用于發放福利之外,還用于出國旅游、購買禮品等開銷。尤其是2004年以后,賬目混亂,大量資金去向不明。其二,龐樂明有頻繁地出入國境記錄。其三,應急辦有在編人員7名,臨時工13名。據了解,在編的7人完全可以勝任工作,根本不需要招臨時工。但更奇怪的是,這7名正式人員雖然人人都有頂職務的帽子,卻沒有臨時工有實權,一名臨時工被任命為辦公室副主任,全面負責工作。
2007年4月,當時剛剛出任縣發展中心黨委書記的龐樂明,對社會上關于他的傳言還不以為然,沒想到不久以后,紀委就對他宣布“雙規”了。“雙規”后的龐樂明始終咬定,大量不知去向的小金庫資金全部用于公務開支,但又拿不出相關憑證來證實。紀委認為,這不再是一起簡單的違紀事件,可能涉嫌貪污和濫用職權犯罪。5月初,紀委將案件移送至嘉興市檢察院。6月1日,嘉興市檢察院對龐樂明依法逮捕,8月24日,案件移送審查起訴,期間經過了兩次補充偵查。龐樂明案逐漸水落石出。
曾經的“紅頂商人”
可以說,年輕時的龐樂明還是很有作為的。1981年2月龐樂明從部隊退伍,來到海鹽武原鎮慶豐村,一度擔任過村主任、村長、村支書。他利用改革開放給村官們的特殊政策,帶領全村致富,開辦了海鹽縣標準件五廠,成為全村的龍頭企業,從此發家。他先后被評為全國鄉鎮企業家、浙江省鄉鎮企業優秀企業家、嘉興市優秀黨員等,并當選為浙江省第八屆人民代表。
1991年11月,龐樂明任職海鹽縣武原鎮黨委副書記,成為一名國家工作人員。其后因自身的努力,他又連續擔任武原鎮鎮長、海鹽縣招商局局長、外經委副主任、核電應急辦主任兼黨組書記。直到案發前的發展中心書記。
按理說,當了國家干部就不該同時再做老板了。但龐樂明沒有這樣,他想兩者兼顧,他忘了那條古訓:“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龐樂明名義上不再擔任企業的負責人了,但實則仍是企業的老板。他將標準件五廠改名為海鹽羅馬緊固件廠,由其胞弟出面掛名當廠長。此外,龐樂明還開辦了四家企業。但好景不長,除了南北湖旅游公司后來成為他洗錢的通道外,其余企業都相繼倒閉。
“賭”上不歸路
在一些人的眼里,龐樂明活得太風光了,要權有權,要錢有錢。官場上,他是春風得意的中層干部;商場上,他是一個有頭有臉的企業老板。在商圈里混久了,他染上了賭癮。對澳門賭場充滿好奇的龐樂明,從開始的“小來來”發展到狂賭,眨眼間輸了300多萬元。輸急了眼的龐樂明,非但沒有罷手,反而將手伸向了公共財物,早已將黨紀國法丟在了九霄云外。
當時的應急辦,平均每年財政撥款將近百萬元,再加上小金庫資金充足(到2007年累計金額已高達798萬元),單位花錢不成問題。眼看債主追上門來,心急如焚的龐樂明決定,以羅馬實業公司的名義從應急辦借錢還債。他從這里,邁出了動用公款的第一步。2003年,龐樂明通過羅馬公司,先后四次挪用應急辦資金共300余萬元,歸其個人使用。
這一次的有驚無險,讓龐樂明頭腦里本已淡漠的警戒線徹底放松了。此后,為了繼續填補其個人的債務“黑洞”,龐樂明動足了腦筋。2004年9月開始,龐樂明利用自己在應急辦和南北湖旅游公司兩頭當家的便利,以考察費、會務費等名義,將應急辦20筆資金共計98萬余元,從海鹽財政支付中心賬戶和小金庫劃入南北湖公司,然后虛列旅游支出,套出現金占為己有。2006年3月,他又將應急辦從秦山核電一期取得的39萬余元資助款中的25萬元,轉入南北湖公司,用于沖抵個人向旅游公司的借款。同時,讓旅游公司開具預收應急辦旅游團費發票交應急辦,套取資金25萬元。
為了掩蓋應急辦國有資金大量流失的事實,龐樂明重用臨時工,把在編職工打入“冷宮”。懾于他的霸氣,手下的人敢怒不敢言。
“公關機構”揭秘
多數人認識海鹽,是因為那里坐落著我國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但隨之成立的這個秦山核電應急辦,卻鮮為人知。翻開應急辦的出入境記錄,可以發現從2001年至案發,龐樂明共出國境54次,平均每年9次。也就是說,平均每40天就會出去一次,主要去往澳門、北歐、南非等地。南北湖旅游公司的賬本記錄也同樣表明,近年來應急辦平均每人每年出國境一次。
應急辦的出入境如此頻繁,是否與其單位的職能有關?在法庭上,龐樂明始終聲稱核電應急辦是政府的公關機構,98萬余元的旅游支出是用于本單位、外協單位、核電系統和上級領導的考察中發放補貼、自費項目、加餐加酒、購買禮品等費用,是正常的開支。他推說這些開支都是由于“上面來人”,話語間不時透露著神秘感。
帶著疑問,公訴人在進行補充偵查時,專門向海鹽縣政府調取了文件。文件證實,應急辦又稱支援秦山核電重點工程辦公室,主要有兩項職能:一是核電事故場外應急準備工作;二是支援秦山核電重點工程建設工作,代表政府為秦山核電搞好服務,起到橋梁和紐帶作用。在審查過程中,公訴人還發現了一個重要證據:為了逃避審計,掩蓋違規開支真相,龐樂明曾在向海鹽審計局提供的文件內,私自增加了一條應急辦職能,即“負責代表縣政府向核電企業爭取經濟支持、政策支持的各項事宜,并負責接受管理核電企業向縣政府提供的各類經費”。
擺在眼前的大量事實表明,應急辦并不是政府的公關機構,不需要向國家有關部門爭取項目和優惠政策,也不需要通過經常性的出國出境考察進行上下公關。應急辦出國出境考察有兩種情況:一種由省應急辦或其他單位組織邀請,不需要龐樂明支出任何費用;另一種由應急辦組織,南北湖旅游公司承辦,龐樂明也未曾發放旅游補貼等支出。由此可見,將應急辦神秘化,是龐樂明虛列旅游支出,將公款放進個人腰包的手段。
還是用同樣的手段,2006年9月6日,龐樂明從別處討來上海市商業統一發票和空白的加工定做合同,虛列“核應急宣傳讀本,計50000元”等內容,又從小金庫套取現金50000元。
兩次開庭
2008年1月22日,龐樂明案在嘉興市南湖區法院開庭審理。被告席上49歲的龐樂明,滿頭白發,如逾花甲,身患重疾,但臉上的表情仍然不可一世。他當庭只承認,在陪同山東核電辦人員前往北歐旅游時,用應急辦的錢支付了隨同情婦的團費,對檢察機關指控的其他絕大部分犯罪事實矢口否認,把單位資金的去向全部推給“公務招待”,還立下“絕對沒有貪污一分錢”的毒誓。
由于龐樂明對絕大部分事實始終未作如實供述,公訴人向合議庭申請延期審理,要求對案件做補充偵查,以排除龐樂明辯解的可能性。通過走訪審計機關、應急辦等單位,進行補充司法會計鑒定,公訴人掌握了確鑿充分的證據。同時還發現,2005年7月12日,龐樂明還指使南北湖旅游公司出具“法院、檢察院外出考察費用”、“財政局游韓國團款”、“老干部考察昆明團款”等子虛烏有的證明,從小金庫中套取55.91萬元占為己有。
5月6日,龐樂明案進行了第二次開庭審理。在法庭上,公訴人出示了無可辯駁的證據,摸其底氣,挫其銳氣,龐樂明的僥幸心理終于被擊垮。他收起了一貫傲慢的表情,表示對檢察機關的指控全部承認。庭審結束時他已經泣不成聲。
鑒于龐樂明在紀委對其“雙規”前已經主動交代了部分貪污事實,庭審中又對指控的全部貪污事實表示認罪,故法院認定其貪污犯罪部分具有自首情節。案發后,龐樂明退出了貪污犯罪的絕大部分贓款,法院對其酌情從輕處罰。
檢察官語
龐樂明不是從一開始就是貪婪的,是賭博讓他走上了一條不歸路。應急辦也并不是一個公關機構,而是龐樂明利用財務制度的不規范,將其神秘化的結果。他把自己犯罪的原因總結為“按潛規則辦事”,似乎是無意的、被迫的,但他恰恰是利用社會上的“潛規則”在斂財,同時也暴露了財政監管存在的缺陷。神秘化不能掩蓋貪婪,“潛規則”也不能成為貪污公款的理由。■
編輯:韓鐵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