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望新聞周刊》7月5日報道:6月30日,甕安事件初步平息的第二天一早,貴州省委書記石宗源即趕赴甕安察看現場,指導事件處置工作。從上午9點半到次日凌晨1點半,石宗源馬不停蹄,連續工作16個小時,并就甕安事件三次向百姓道歉。
一個省委書記,在短短的幾個小時里,三次在公開場合向百姓道歉,這在全國還是罕見的,讓人有感而發。
甕安縣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6·28”事件暴露出當地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種種復雜矛盾。雖然這次事件,表面的、直接的導火索是女中學生的死因爭議,但背后深層次原因是當地在礦產資源開發、移民安置、建筑拆遷等工作中,侵犯群眾利益的事情屢有發生,而在處置這起矛盾糾紛和群體事件過程中,一些干部作風粗暴、工作方法簡單,甚至隨意動用警力。對此,甕安縣委、縣政府、縣公安局和有關部門的領導干部負有推卸不了的責任。
然而,作為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領導,當然清楚自己的責任有多重。所以,石宗源書記三次主動向百姓道歉,道出了一個當代官員敢于直面現實,勇于承擔責任的態度,更道出了一個共產黨人對事業的忠誠,對人民的敬畏,體現對“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深刻理解和良好實踐。
沒有群眾就沒有領導干部。當領導干部為什么?當領導干部該干什么?這是一個人人都能回答的問題,但并非所有領導干部都能夠答好的問題。當領導干部既不是為了發財,也不是為了光宗耀祖,而是意味著一份責任,一份奉獻和付出。顯然,能否向百姓道歉,折射的就是這種觀念、這種態度、這種精神。明哲保身不肯擔責任的領導干部,虛假浮夸、好大喜功的領導干部,缺乏主見、故步自封的領導干部,是不愿也不屑向群眾道歉的。在他們看來,向群眾道歉,等于將問題、失誤公開化,無異于自貶形象,自我降低威信。然而事實上,石宗源書記出自內心的道歉,不僅絲毫不折損其自我形象,而且還讓群眾產生了感情共鳴,產生了互動效應;不僅沒有產生離心力,而且增強了凝聚力、吸引力。
可見,矛盾和問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違背人民群眾的意愿,回避矛盾,不正視危機。回避矛盾只會積壓矛盾,不正視危機只會使危機潛伏,一旦矛盾激化、危機爆發,受損害的是黨和人民的利益。
所以,對石宗源書記這樣的道歉,我們不應該僅僅理解為向公眾“解釋個明白”,或者暗地里認為是不得已、消怨氣的“滅火”工作。我們更應從事件發展的積極作用去看,從以人為本、促進社會和諧的高度去看,從怎樣更好地發揮黨委、政府工作的能動性去看。石宗源書記的道歉,昭示給人們的不僅僅是當代官員越來越理性地看待自己的過失,同時還表明了黨委、政府正在把公開道歉演繹成一項制度常態,這是一種執政理念的更新,感受著新時期共產黨人的精神和風采。
古人云:“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但愿貴州省委書記向百姓的三次道歉,能夠喚醒更多的黨政官員,“我們的權力是人民給的,權力意味著責任”,在任何時候、任何環境、任何條件下,我們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要時刻珍惜百姓對我們的信任,借甕安事件好好反思,舉一反三,更好地踐行執政為民的理念,堅持不懈地深入群眾,真心實意地聯系群眾,實實在在地為群眾謀福祉,做到上不愧黨,下不愧民。如此,我們的黨員干部隊伍才能受到百姓擁戴,黨和群眾的血肉聯系才能更加鞏固,社會和諧進步的步伐才能邁得更快。■
圖:季平 編輯:盧勁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