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蘇南通警方為及時化解民間矛盾糾紛,創建了一種全新的工作機制,這就是被780萬南通人民譽為“平安福地第一哨”的“警調對接”機制。面對各種各樣的社會矛盾糾紛,它是最早的發現者、預警者、化解者。現在,“第一哨”已遍布南通各個角落,成了“打造和諧南通”的第一道防線……
警方民調陷入兩難境地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起,有一個口號叫響大江南北。這就是:“有困難找警察”。由于在“困難”一詞前沒有限制詞,其意義就非常明白:只要有困難,都可以找警察解決。于是,大量非警務類的事如潮水般涌到了警察面前。老百姓遇到事就找派出所,也不管這些事是不是屬于派出所管轄與處理。公安機關開通“110”報警服務臺以后,老百姓對“110”的信任度、依賴度越來越高,“110”接處警量呈直線型上升。以南通市區為例,1996年“110”開通,當年接處警20萬余起。至2007年,“110”接處警總量達到了2000多萬起,11年間增長了100多倍,而其中非警務類的矛盾糾紛調解占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公安機關的警力本來就十分有限,但仍得抽調出相當部分的警力從事大量非警務類矛盾糾紛的調解工作。公安機關不堪重負,民警疲于奔命,長期處于超負荷運轉狀態。
然而,由公安機關調解民事糾紛并不合乎法規。有關法律專家指出,根據現行法律,民事糾紛的調解應當由人民調解委員會負責。這表明由公安民警調解民事糾紛是缺乏法律依據的,是得不到法律的支持的。但是群眾信賴公安機關,有事都喜歡找公安解決,怎么辦?
對民事糾紛要么“介入”,要么“不介入”,二者必取其一。但不論“介入”與否,其弊端均顯而易見。公安機關似乎陷入了“非A即B”的“兩難”境地。那么,究竟怎樣才能使公安機關既能從大量繁雜的非警務類矛盾糾紛調解中解脫出來,又能合理合法地滿足群眾希望在派出所解決矛盾糾紛的要求,即從“非A即B”達到“既A又B”的境界呢?這真是個天大的難題,引起南通警方的熱議。
難題首先在海安縣公安局得到突破。
從“非A即B”到“既A又B”
經過冷靜的觀察和理性的思考,海安縣城南中心派出所領導從民本思想出發,找到了解決難題的鑰匙:“警調對接”,即公安“110”接處警與社會上的調解機構相對接,在派出所設立矛盾糾紛調解站,“110”接處警時,凡遇到非警務類的矛盾糾紛即由民警取證后移送調解站解決。
這一設想立即得到縣、鎮兩級調解機構和縣公安局的支持。2005年初,城南中心派出所專門騰出三間辦公室作為“矛盾糾紛調解站”用房,然后向社會招錄了8名法律專業人員為專職調解員,24小時輪流值班,隨時調處非警務類矛盾糾紛。派出所接到調處矛盾糾紛的報警后,調解員即與民警一起出現場,在第一時間內受理、調處矛盾糾紛。在糾紛雙方無異議的情況下,就地化解矛盾糾紛;如果糾紛一時難以解決,則將糾紛雙方一起帶至派出所調處站進行調解,力求達成協議;如果糾紛特別復雜,涉及多部門的行政爭議,則移送鎮調處中心處理……但不論處于何種情形,接處警民警均需作好現場筆錄、現場取證等先期工作,并將有關材料、相關證據一并移送調處站。
調處站組建三年多來,已調處各類矛盾糾紛3000余起,既為維護社會穩定出了大力,又極大地減輕了基層民警的負擔,使他們能集中精力做好公安主業。
從“非A即B”到“既A又B”,實現了理念轉變的一大跨越。“既A又B”,弊端全消,公安擺脫了“兩難”境地,群眾的愿望得以實現。“城南模式”迅速引起上級領導部門的重視,這一全新的運行機制很快在南通全市開花結果……
觸角不斷得到拓展延伸
“警調對接”,能化怨消怒,平訟息紛,這個新生事物一出現,就受到南通人的青睞。從上到下都給予極大的支持,所以發展很快,“警調對接”從一級對接發展至三級對接:縣級公安機關與縣級調處中心對接;派出所與鄉鎮(街道)調處中心對接;警務室(站)與村(居委)調解站對接,三級聯動聯調。發展到后來,社工服務中心、外來人口服務中心、大型商貿市場等各行各業紛紛建立了調解機構,主動與公安“110”對接,就地處置、分流接報、調處矛盾糾紛。“警調對接”的觸角不斷地得到拓展延伸。
與此同時,公安機關與各級政法委、調解中心、司法局、信訪局等職能部門之間互通信息,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及時通報全市矛盾糾紛的動態情況及存在的各種不安定因素,為各級職能部門提供信息支撐,建立起上下聯動、內外聯手的分流、調處工作機制。現在,全市146個鄉鎮(街道)均不同程度地實現了對接,形成了網絡。
除了“觸角”的延伸,對接的方式也由一種發展至三種:一是移送制,即派出所內不設調處站,民警對接報的矛盾糾紛經過現場先期處警取證后,根據糾紛的大小,直接移送各級調解中心調處;二是駐所制(即“城南模式”),在派出所內設立調處站,代表鎮(街道)調處中心負責受理矛盾糾紛;三是派駐制,即由公安機關派遣民警進駐各級調處中心(站),參與、協調矛盾糾紛調處工作。
由被動調處向主動調處
記者在啟東市采訪了該市的三級“公調對接”機構,即市調解中心、天汾鎮調解中心和河灣村調解工作站。
啟東市公安局駐市調解中心民警周振斌告訴記者,來這里調解的都是比較復雜的矛盾糾紛,比如交通肇事賠償、人身損害賠償、宅基地糾紛、址界糾紛、合同糾紛等。近半年來,他已調解了51起糾紛共標的400萬元。在市調解中心,有公安、工商、民政、建設、農林、稅務、財政等政府職能部門的派駐人員,矛盾糾紛涉及誰家,就由誰家調解。記者問有沒有調解不成的?周振斌說:有,但不多,去年才一、二起。
天汾鎮派出所所長鮑獻國說:“警調對接”前,每天出警七、八次,大半是民間糾紛,現在,接處警減少近一半,使警察有更多的時間辦案,做治安防范工作。
在河灣村,村黨總支副書記張玲告訴記者,實施“警調對接”前,村民們有了糾紛都要找干部,白天纏、晚上纏,哪還有精力干別的?現在有更多的精力用在新農村建設上了。村子里有兩個老同志都是退休干部,威信高,天天在派出所警務室搞調解,老百姓愿意聽他們的。前些日子,村里有個老人去世了,兩個兒子為誰來辦后事發生了爭議,這兩位調解員就是能說服這兄弟倆的關鍵人物,妥善解決了這起糾紛。去年至今,百余起糾紛都調解了,沒一起出村的。
“警調對接”機制運行三年多來,越來越趨于規范化。目前,南通全市有“警調對接”人員1796名,其中專職調解員689名,兼職調解員1107名。另有公安派駐民警174名。這些工作人員在正式上崗前,均經過法律知識、調解技巧、語言能力、社會公共關系等方面專業知識的培訓,具備一定的群眾工作能力。經過統一培訓后,又經過統一考試,然后統一聘用,統一著裝,掛牌上崗。每一起糾紛調解終結后,都及時予以歸檔、立卷備查,形成規范化的流程。
“警調對接實現了調解機制功能由被動調處向主動調處,并與源頭預警聯動的轉變,這一轉變極大地解放了警力”,南通市公安局局長秦劍平以天汾派出所為例證:過去,該所一個糾紛往往要由兩個民警調解3天左右,這3天要做材料、取證、處理,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年,所里共移交鎮調處中心115起民事糾紛,就節省了690工作日,這些警力用在公安主業上,派了大用場。近半年來,所里破獲刑事案件22起,由于加強了治安防范,發案率也比過去低了。
讓糾紛實現“心靈上的握手”
靠三輪車載客謀生的曹英英與王明員因搶奪車位由爭吵而致互毆。群眾撥打“110”報警。警務室民警楊華與調解員一起到場。幾經協商,雙方各自道歉,王明員賠償曹英英醫療費300元。臨別時,王明員眼中流露出來的一絲哀怨與委屈被楊華察覺,他意識到事情還沒有完。此后10多天里,楊華經常有事沒事地到載客市場轉轉,一邊與王、曹等從業人員談心聊天,并在暗中注意王的神情,但不提那天發生的事,以慢慢化解他們心中的塊壘,為了改變市場里你爭我搶車位的混亂秩序,楊華主動幫助從業人員協調與交警、城管的關系,混亂的局面很快得到了改觀,大家的生意都好做了,籠罩在王明員臉上的陰霾也一掃而空……
楊華所在的警務室位于南通市中心最繁華的南大街,屬于南通市區治安狀況最復雜的片區之一。三年多來,他與調解員共調處矛盾糾紛2000余起,至今無一例反復,更無一起“民轉刑”案件。
“有些矛盾糾紛,調解時,雙方當場握手言和,看似解決了,但他們心里還窩著火星,如果不及時察覺,跟蹤回訪、疏導溝通,說不定第二天又會鬧起來。”楊華告訴記者,為了防止現場調解完畢的糾紛重燃戰火,市公安局專門建立了跟蹤回訪制度。要求對調處矛盾糾紛不能簡單地“案結事了”,對一些復雜糾紛的調處后要采取電話聯系或上門回訪等方式,跟蹤預測、跟蹤服務,及時掌握,徹底消除死灰復燃的隱患。
在第一現場控制、調解矛盾糾紛,又在第一時間跟蹤撲滅易燃矛盾糾紛“火星”的做法,使矛盾糾紛的雙方真正實現了“心靈上的握手”。“警調對接”,對接的是和諧與穩定。“黃發垂髫,并怡然自得”,傳說中的“桃花源”的生活場景,正出現在南通這塊平安福地上。有了這樣的“第一哨”,福地更有福了!
南通,靜靜地躺在長江、黃海臂彎里的一塊既富且安的平安福地。盡管這里有風也有浪,但都一點點地被愈來愈濃厚的和諧氛圍所消融。■
編輯:曹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