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上海青浦區外青松公路上有一個男性罪犯“集散地”,它就是建于1997年的全國第一座以監獄功能命名的專業化監獄——上海市新收犯監獄。12年來,全市所有的男性罪犯(除被判處死刑立即執行外)在正式投監改造前,都必須到這里接受一段時間的集訓、教育,然后由市監獄管理局統一遣送到各監獄服刑。
“集散地”的功能
林子大了,什么鳥兒都會有。
新收犯來自全市四面八方,什么樣的人都有——
有的人犯有前科,生怕暴露后加刑,所以一直不敢用真名,直至判了刑,身份還是假的;有的人坐了牢,心里卻在擔心老婆會不會“飛走”,所以整日價茶飯不思,喪魂落魄;有的人因貪污受賄,鋃鐺入獄,卻難以承受巨大的心理落差,致神思恍惚,思維發生“故障”;有的人“腦有線索,身負余罪”,進了牢房后,心神不定,在提心吊膽中過日子;有的人看上去身板結實,卻患有可怕的傳染病……
這樣的事,在新收犯中實在太多、太多,都等待著管教干警去厘清、去解決。
新收犯每月輪換一次,每次約1000人,還有常押犯(即在本監獄服刑的罪犯)千把人,而整個新收犯監獄的工作人員不足400人,工作任務極其繁重,終日忙得連軸轉,雖然如此,但只要新收犯進了門,獄方都得對他們的身份進行仔細的核查。對罪犯的刑期、罪名及有關個人信息都要掌握得一清二楚,發現有出入,即依法予以糾正。對使用假名的犯人,非得搞個水落石出不可!為了對每個犯人的健康負責,獄方對每個新收犯都要進行體檢,一旦發現各類傳染病患者立即采取各種措施,或隔離,或送院治療。除了生理上的體檢,還要進行心理測試,對不同文化程度的犯人采用不同的測試方式。據統計,新收犯中有15%以上的人患有各類心理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時治療,不但有礙于對他們的改造,還會對監區的安全構成威脅。
新收犯監獄就像一張“濾網”,在對所有的新收犯進行“過濾”后,就開始對他們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服刑指導、心理健康測試、認罪服法教育、行為養成訓練等一系列集訓教育。
從社會走向監獄,從“自由人”變為“不自由人”,每個罪犯都得經歷這樣一個巨大的“心理落差”。如何讓他們平穩地度過這個“心理落差期”,就是新收犯監獄的職責所在。通過一系列的集訓、教育,讓每個新收犯具備“服刑意識”,了解、掌握監規紀律,有關監獄管理的法規及計分考評、減刑、假釋的具體政策等。有一位“從天堂跌入地獄”的原領導干部總以為自己犯罪的程度與其他幾名同案犯不相上下,但讓他一直想不通的是:為啥唯獨他判刑最重?他的胸中塞滿了惆悵、焦慮,更有“不平”。“不服氣”思想如同一個死結牢牢地纏住了他,怎么也解不開。在新收犯監獄舉行的“認罪服法教育”中,老師在課堂上講授的刑事判決中的刑期“上下限”等有關法律知識使他茅塞頓開,明白了自己為啥比別人判得重的道理,心情也隨之豁然開朗。后來,他安安心心地開始了服刑生涯……
集訓教育結束,獄方還要根據新收犯的表現,對他們作出公正的鑒定評估。大墻“第一站”,肩負著為各監獄輸送合格的服刑人員的特殊使命。
這里有一座采之不盡的“富礦”
近8年來,有一個犯罪團伙瘋狂地流竄本市金山、南匯、浦東新區等多個地區,先后搶劫(奪)、入室盜竊50多起,總案值高達20余萬元。這個犯罪團伙作案手段高超,涉案地區公安機關并串偵查多年,收效甚微。孰料,這個機關算盡的犯罪團伙竟不知不覺地在新收犯監獄顯出了原形:不久前,細心的管教干警從兩名看上去“循規蹈矩”的新收犯(后查明系這個犯罪團伙的成員)身上發現了蛛絲馬跡,并由此找到了破獲這起系列盜搶串案的“鑰匙”,最后配合刑偵部門一舉偵破全案……
新收犯監獄的干警都明白,監獄,除了執行刑罰之外,還有深挖犯罪的責任。身負余罪的罪犯往往把監獄當成“避風港”和“防空洞”,這對監獄和社會都是一種潛在危險。所以,多挖出一個案子,監管場所就多一份安寧,社會治安就多一份太平。
新收犯監獄是罪犯不斷輸入、分流的輪轉“集散地”,吞吐量大,在獲取犯罪線索和各類有關信息上具有“近水樓臺”的優勢。這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富礦”。多年來,新收犯監獄采用各種方式大力挖掘這座“富礦”,為監管場所的安全、社會的治安穩定立下了汗馬功勞。
近年來,新收犯中外省市籍罪犯日趨增多,一些罪犯“四假”問題(假姓名、假地址、假履歷、假社會關系)突出,“三涉”(涉黑、涉毒、涉槍)、“三無”(無通信、無匯款、無親屬會見)人員比例逐年上升。因此,每逢新收犯入監,主管干警都要找他們談一次話,一個不漏,摸清其對本次判決的態度、家庭及本人身體情況。新收犯入監7天內,獄方均要向其原籍發函了解情況,對有多處地址的人員則不厭其煩地分別發函。在對回函進行認真復核中,凡遇有重大情況信息不清的,即專題追函核查。從1999年至去年年底,通過外查,發現有前科劣跡人員近200名,“四假”人員近百名,被當地公安機關立案追訴多名。一次,管教小白在接獲“曾志添查無此人”的廣東回函以后,連夜與另兩名管教一起找到那個自稱叫“曾志添”的新收犯,同其談話。經過政策攻心、思想疏導,迫使其講出了真名叫張XX。原來,張XX是無錫人,先后販賣毒品2400多克,因其同伙被捕而隱姓埋名,四處流竄。經刑偵部門核查,張XX交代屬實。一個隱藏多年的大毒販就這樣被挖了出來。
為使“采礦”工作更富成效,新收犯監獄配足了“采礦”力量:每個分監區都配有一名專職獄偵干部,與分監區長及一名副監區長一起組成“三人攻堅小組”,深入一線,廣泛發動管教干部,挖掘犯罪線索。這一舉措不斷地把“采礦”工作引向深入。
多年來,新收犯監獄除了充分運用“近水樓臺”的優勢開展深挖工作外,還按照市公安局“追逃辦”提供的線索,對所有的新收犯逐個進行比對核查,累計查獲公安部網上通緝對象近40名。
新收犯監獄的深挖工作卓有成效,為社會安全作出了不小的貢獻,被中共上海市委政法委樹為關押場所開展深挖工作的一面旗幟。2007年度有4起案件被市政法委評為“突出深挖案例”。監獄創建12年,其中9年連續被評為“上海市深挖犯罪工作先進集體”,還曾被評為全國嚴打斗爭先進集體。
為罪犯消除“隱形殺手”
心理疾病是危及人類生命的“隱形殺手”,關押在監獄里的罪犯,大多患有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一些意志力脆弱的罪犯常常會萌生出輕生的念頭。有鑒于此,運用心理學等科學手段預防罪犯自殺成了新收犯監獄保障罪犯人權的一項最經常性的工作。
有一年,五分監區新收一個名叫費道明(化名)的罪犯。資料顯示,該犯有前科一次,刑滿釋放后由原籍來滬務工。不久,在路口與人相撞發生口角,激怒之下竟用匕首將對方刺成重傷,構成故意殺人罪,被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鑒于費某是個死緩犯,監獄心理輔導小組將其納入需要心理輔導的重點對象,采用“測、盯、查、疏”的方式,密切關注費道明的動向。
在費犯入監當天,心理輔導小組要他填寫一份《心理咨詢需求單》,自述心理狀況。費寫道:“我心里很難受,覺得特別的愧疚和壓抑。”他的想法頓時引起輔導干警的警覺。為了確定費犯的“心病”,輔導干警會同教育科同志對其進行心理測驗。測試顯示費犯興奮值、幻想值偏高,自律值偏低,易沖動、敢作為,缺乏自控能力,須及早防范。監區、分監區接到輔導小組的預警后,立即進行部署。從主管干警到值班干警,從監舍到工場間,一張無形的監控網悄然撒開……
有關費犯的信息源源不斷地匯集到心理輔導小組。信息表明,費犯對一切都滿不在乎,卻又十分敏感、脆弱。填寫“新收材料”時不愿提及家人,不提供家人的地址……這些都暴露出他內心斗爭的激烈。心理輔導小組提請監區提升對他的警戒程度。
不久,信息傳來:費犯以寫“新收材料”作掩護,偷偷地給他姐姐寫信。“他不是聲稱不知道家人現在的住址嗎”?費犯的反常舉動引起心理輔導干警的高度警惕。為了不驚動他,決定再觀察一段時間。然而,監獄規定的“發信日”已過去了好幾天,仍不見費犯交上信件。
事關罪犯生命安全,獄情十萬火急!干警們采取果斷措施,設法取得了費犯所寫的一封長達四頁的家信、一份個人物品清單,還有一根削尖的筷子!費犯在家信中寫道:“我現在為爸、媽盡孝送終都無法辦到,美麗人生對我已失去意義……所以我準備徹底的解脫。”種種跡象表明,費犯內心的絕望、沮喪已到了崩潰的邊緣。
面對險情,監區、分監區決定對費某實施“危機干預”。副監區長呂軍與心理輔導干警一起制定了干預方案。首先由心理輔導干警連夜對費犯進行心理疏導,緩沖其心理壓力,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次日,副監區長呂軍親自對費犯進行個別開導、教育,鼓勵他正視現實,走出誤區,費犯終于流下眼淚,承認了自殺企圖。
危機過后,費某在《思想匯報》中寫道:“由于被判死緩,加上對親人的愧疚,難以忍受精神上的痛苦,準備用削尖的筷子刺破心臟自我了斷,卻被監獄干警及時識破,把我從死亡的邊緣拉了回來……”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現在,新收犯監獄越來越重視心理矯治工作。領導帶頭學心理學知識,并通過各種途徑在獄警中選拔、培養自己的心理師。目前,新收犯監獄已擁有一個高水平的國家級(二、三級)的心理師群體,有專職,也有兼職,共20多名。心理學知識在干警中不斷地得到普及。大家自覺地以這一科學手段為武器,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為在押犯消除“隱形殺手”,一次次地化危機于無形,使罪犯在被監禁的狀態下,仍然能夠以平和的心態應對挫折,消除焦慮、揚帆駛向新生的彼岸。■
編輯:曹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