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輝:
出版業要不要做輔業
湖北長江出版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王建輝在《出版發行研究》撰文說:在出版業要不要做輔業的認識上,人們的意見并不一致。管理部門希望做好主業,并不希望業內資金外出,而實際運作者們可能認為,在當前圖書閱讀率下降、紙張漲價而教材限價的情形下做好主業談何容易,希望在堅持主業的情形下實現多元化發展。筆者的看法是,一是出版集團何以名之,就是要做出版,堅持出版不動搖;二是出版要開拓視野,尋找第二支點,第二支點就是輔業。怎樣使輔業步子穩、發展快、失誤少、效益好,比較好的是采取合作方式——多種形式的輔業合作方式,包括控股、參股與戰略投資。從某種意義上講,國有出版與非公經濟在輔業方面的合作更能體現優勢互補,更能反哺主業。
范軍:
出版學理論體系中的“出版實務”應由“出版評論”代替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社長范軍在《出版科學》發表文章說,出版評論應該是出版學的重要范疇之一。作為學科層面的出版學研究應該是由出版理論、出版史和出版評論組成,而不是通常人們所說的三個部分:出版理論、出版史和出版實務。把“出版實務”作為出版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不科學的。所謂出版評論,是指以一定的出版觀念、出版理論為指導,以評論家所面對的當代各種具體的出版現象(包括出版政策制定與執行、出版物的生產與消費、出版企業的經營與管理等)為主要對象的研究活動。它的目的是對出版現象做出判斷、評價,指出其得失和其所以得失的原因,探尋促進出版業健康發展的路徑,以此來對出版管理、出版生產、出版消費等出版業的整體發展施加影響。當下性、思辨性、實證性是出版評論的主要特點。
張佩清:
跨省重組要著眼于企業發展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
江蘇新華發行集團董事長張佩清在談到江蘇新華和海南新華跨省重組項目的時候說,跨省重組首先要著眼于大局。中宣部、新聞出版總署已經提出了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大市場,鼓勵跨地區資產重組,培育大型文化骨干企業的改革目標和要求。而在實踐中,跨省重組是中國出版產業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文化企業加快發展的有效途徑,早認識,早行動,早收益,晚了就被動。同時,跨省重組要著眼于雙贏。合作雙方要換位思考,不要只想把自己的蛋糕做大,要著眼把兩塊蛋糕并在一起做大,使合作雙方得到更多的實惠和利益,這才是合作的基礎和前提,只有這樣才有雙方合作重組的可能。
歐劍:
建設統一的信息交換平臺是出版業數字化建設的捷徑之一
知識產權出版社總編輯歐劍在《科技與出版》撰文說:西方國家的整合,是通過企業間的并購來實現內容資源的整合。從我國出版單位現狀來看,地區內部資源的整合尚可初步實現,但以出版資源為紐帶的跨地區、跨部門的整合似乎還要經歷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更何況在整合的過程中還要考慮中小特色出版社的生存與發展。因此,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建設統一的信息交換服務平臺或許是未來我國出版業加快數字化建設的捷徑之一。我們可以預測,今后的5~8年,以紙媒體為介質的專業出版物、科技期刊、斷版書的復權、個性化需求的組合出版物等,會實現異地銷售網點到中心信息交換平臺提取數據,之后即時按需印刷,從而支持那些不具有壟斷資源優勢的專業出版單位也能實現數字出版,并獲取利潤。
李熙:
影響未來出版最重要的部署和策劃是開發出版型數據庫
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的李熙在《編輯之友》撰文說:從出版角度看,影響未來出版最重要的部署和策劃是開發出版型數據庫。這種數據庫的開發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也是一個出版單位長期的戰略工程,需要持續性的財務上的大投資。建立出版數據庫、數據的采集、篩選、編輯、校正等工作量很大,這種基礎性和必須的工作,需要相當長的時間,需要相當多專業人力和財力的投資。何況一旦建立數據庫,還要有一個不斷修改、糾錯、補充、更新的機制,需要對錄入的數據按照不同的應用目的進行分解、重組,這要經過一個長期數據處理的過程,是關系到數據使用價值以及不斷提升使用價值的重要工程。
嚴麗華:
目前我國出版業融資的金融環境還不成熟
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的嚴麗華在《出版科學》撰文說:客觀來講,雖然出版業融資的金融環境基本上已經具備,但還未十分成熟和完善。由于我國股票市場是在不發達的市場經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先天不足,同時在發展過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方式和調控機制,發育還不成熟,股市投機性強,信息不透明,效率低,這就要求出版企業在上市融資時要十分慎重。其次,金融中介機構的發展狀況也對出版業上市融資產生重大影響。對于出版單位來說,進行上市融資所需的最重要的中介機構類型是證券公司。目前,我國雖已形成一大批實力雄厚、運作規范、經驗豐富的證券公司,但是,由于我國證券市場還很不完善,許多不符合證監會規定要求的證券中介機構也紛紛進入證券市場,從而加劇了證券市場的無序、混亂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