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審美文化通史》是由周來祥先生主編的,這就很容易讓人拿來與他在80年代主編的《中國美學主潮》加以比較。事實上,從《中國美學主潮》到《中華審美文化通史》,的確可以看出周先生對其美學思想的堅持和在學術研究中的不斷創新。學術研究是一種累積式的推進,在《中華審美文化通史》中,我們處處可以看到堅持與創新同在,如果要總結,大概有三點最為突出:一是一如既往地堅持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研究方法;二是進一步詮釋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和諧精神特質;三是探討和論證了審美文化的性質。
《中華審美文化通史》200多萬字,如果說要尋找核心思想,那就應該是和諧的美學思想與和諧的藝術精神,周來祥先生講,中華傳統文化就是中和文化,就是和諧文化,“和”“中和”是核心的精神特質和審美趣味。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和諧性質,周來祥先生在全書的緒論中作了集中概括,一是儒道釋三教合流,文化互補;二是感性與理性的融合;三是倫理性和審美性的結合。當然,這三點在全書中是一種核心思想的總體體現,是分解在不同歷史時期的闡釋中的。比如儒道釋三教合流,在史前到先秦部分,側重描述的是從原始思維到理性思想的演變,著重于對儒道雙璧文化結構形成的闡釋。而到了宋元時期,用力更多的則是禪宗思想的影響。所以作為核心思想的體現,既有審美思潮的涌動,又有藝術探索的突破,還有生活風俗的積淀。再比如倫理性和審美性的結合,在對儒家思想的多階段、多方面的描述中,對“仁”的概念論證,對禮樂思想的描述,對音樂思想的闡釋,對風俗禮儀的講解,無不表現出中華傳統文化將思想表達審美化,藝術表達倫理化的獨特性質。應該說,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諧性質與精神內涵,論證最全面、思想最突出、梳理最清晰、風格最鮮明是《中華審美文化通史》的最大特色。
《中華審美文化通史》還有一“最”,那就是講述的歷史最長,從史前一直到現當代,是真正的“通史”。以往的審美文化史大都截止到清末,也就是專指古典時代,這樣事實上它就是第一部中華審美文化通史。當然作為通史講好現當代很難,因為就文化語境而言,有中西文化的融合,有現代與傳統的碰撞,有政治因素的干擾;就美學思想和學科發展而言,有理論形態的多樣化,也有學科探索的艱難性。但是正因為如此,現當代的審美文化又以復雜性的結構、多元化的形態、加速性的變更,社會化的歷程、理論化的思想,具有了不容忽視的文化研究價值和理論闡釋價值。更重要是這一時期正是馬克思主義思想傳入并中國化的階段,在美學思想的表現上出現了現代新型的和諧美形態,對中華審美文化的發展日益起著主導的影響和作用。《中華審美文化通史》沒有回避這些困難,而是努力去描繪出這一復雜的時代景觀。
對于“審美文化”,《中華審美文化通史》同樣有著自己的見解,緒論中講:審美文化“應包括一切體現了人類審美理想、審美觀念、審美趣味,從而具有審美性質,可供人們審美觀照、情感體驗及審美感悟,并可使人們從中得到一種審美愉快的文化。”并認為審美文化有四大特征,一是具有自由的審美意識,二是理性文化與感性文化的相互融合滲透,三是文化心理因素和結構中,突出情感和想象的因素,具有意象特征,四是文化載體具有審美的素質,組合具有形式美的規律,體現內涵與形式的和諧統一。同時進一步指出,可以從兩方面界定審美文化,“從文化客體說,它是一種具有審美屬性的文化;從主體說,是從審美的角度,以審美的態度,審美的方法,審美的觀念所研究所闡釋的文化。”可見,《中華審美文化通史》強調,“審美文化”應該是那些具有審美屬性,提供審美觀,帶來審美愉快的文化。
如果說在核心觀點和主要研究方法上更多地體現了堅持的話,那么對審美文化的性質界定,對審美文化學和審美文化史的學科問題思考,特別是《中華審美文華通史》著作的實踐,就更能表現出思想的創新。堅持和創新在學術研究中是時刻存在、相伴相隨的,有堅持才能明白怎樣創新,有創新才能更加堅持。在堅持中不斷創新,正是《中華審美文化通史》創新的特點所在。
《中華審美文化通史》(6卷)
主編:周來祥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