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領導說,在山城重慶,要找山頭很容易,但要找思想上的“山頭”,則很難;尤其要鏟除人們的山頭意識,更是難于上青天。首要的難題就是:山頭意識在哪里?有誰會承認自己有山頭意識?在很多人看來,山頭意識不過是一個空洞的概念而已。帶著這些疑問,記者走訪了一些地方,看到了一些現象,透過這些現象,我們似乎能夠觸摸到隱藏在思想深處的那一座座“山頭”。
2008年,重慶啟動特色工業園區經濟發展戰略的第6個年頭。
2003年,特色工業園區實現產值143.6億元,啟動后第二年就翻了一番。隨著一批大項目的投產,到今年底,我市將建成10個銷售產值過百億和1個銷售產值達300億元的特色園區。可以說,如今的特色園區已成為招商引資的主要舞臺和區域經濟騰飛的廣闊跑道。然而,盡管園區的塊頭越來越大,但特色化進程卻并沒有先前預計的那樣順利。
在重慶市2008年第一季度經濟形勢分析會上,除發布經濟運行情況統計數據的例行公事之外,還布置了一項特殊的任務——對40個區縣的新一輪產業定位重新調整,各特色園區的定位也將重新確定。
■ 兄弟暗戰
重慶針對各特色園區的定位調整醞釀已久。“早在2004年,我們就發布過一份《重慶市特色工業園區產業布局指導意見》,明確了各園區重點發展的主導產業,引導招商引資工作,但由于《意見》缺乏剛性,實施效果不甚理想。”市經委園區辦一位負責人說。
4月中下旬的重慶黨政代表團沿海考察之旅,是此次產業全面調整的一大觸發點。“我們在統計重慶黨政代表團沿海之行所簽署的意向性協議時發現,同一個項目,竟然有幾個區縣的工業園區在申報。這可能導致各區縣在招商引資中無序競爭和重復建設。”該負責人說。
其實,各區縣在招商領域的“暗戰”,從來沒有停止過。
2002年左右,重慶提出要走新型工業化之路,計劃到2010年,共建設60個左右、占地100平方公里的特色工業園區。后來,這一計劃實際上被區縣放大了。2004年2月,重慶市配合國務院聯合檢查組清理出各類開發區176個,撤銷了無項目、無投資的“空心”園區126個。目前,重慶市共有30個經過審批的特色工業園區,但是這些活下來的工業園區,在招商引資時依然陷入“打價格戰”的惡性競爭泥潭。
為了吸引企業落戶園區,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一事一議”、“一企一策”的特殊辦法,相互攀比導致地價走低。2004年,重慶市政府公布“十五”期間退出主城的工業企業名單后,銅梁、璧山、江津、黔江等地均組成招商團,動用各種手段——有的相互打探對方底細,有的區縣開出每畝5萬元的低地價。
萬州區曾引進一家藥業公司,商談好的地價是每畝10萬元,另一個縣聞訊后,以每畝4萬元的地價,硬生生地把該企業搶走。萬州區本已煮熟的鴨子——至少4000萬元投資——就這樣飛了。
提起這樣的事例,不少區縣特別是地價較高區縣的領導,都有滿腹怨言。
中國四聯集團本來打算在北碚區新增投資,結果卻被一個開發區“吸引”走了。對此,北碚區政府一位領導至今仍不服氣地說:“不是我們發展環境不如別的區,僅僅因為我們的地價不可能像那個開發區那樣低。”四聯集團研發制造與生產基地的出走,使北碚區打造中國儀器儀表研發基地和儀表城的規劃幾乎落空。
如果有外地企業打算在重慶落戶,只要放出消息,就會有不少園區登門,高文締對這種狀況早就習以為常。自2003年長壽晏家工業園區建園以來,作為園區管委會副主任的他,每年都要接待五六個來自東部地區的投資考察團。幾年下來,他遭遇了種種尷尬和困惑:“來考察的人不少,達成投資意向的企業也不少,但最后能真正下叉的往往并不多。”
并不是他們的工作不到家,往往是別的區縣“后來居上”。比如,2007年,晏家工業園開始跟一家紙業巨頭取得聯系,但在洽談過程中,高文締發現競爭者很多,多個工業園區“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最終,這個企業落戶在渝西某區。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他對此十分無奈。
“如果把招商引資看作一個市場,那么地方政府就充當了競爭者的角色。政府間的競爭與商業社會中公司間的競爭沒什么區別,有時候甚至更激烈。”一位有著多年招商經驗的人告訴記者。
各自為政的地方政府很難彼此協調,在招商引資的競爭中,各個區縣政府能夠使出的絕招非常有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不停殺價——主要是地價。這種惡性競爭的結果,或許會讓贏得競爭的區縣受益,但對于重慶經濟這塊大蛋糕而言,沒有任何益處。
■ “規而難劃”
園區是個框,什么項目都可往里裝。目前,對于大多數特色園區來說,特色并不突出,許多園區對于招商項目都是來者不拒。沒有特色,就難以形成產業鏈,這樣的園區難以生成自身的造血功能。“產業需要形成鏈才有集聚效應,否則再有政策扶持也沒用。”園區辦負責人一針見血地指出“特色園區”無特色的要害。
其實,市政府當初規劃的各個特色園區是比較注重特色的,但各個園區大多沒有依照市里的規劃發展產業。該負責人舉例說:“有的工業園區甚至沒有明確的產業規劃,有的隨意變更規劃。比如,某縣費盡心機引進了廣東一家陶瓷廠,陶瓷廠落戶后才發現,當地一無原材料供應,二不具備成熟的市場,甚至連生產用的天然氣輸送管道都沒有,結果不得不退出。”
據調查,30個特色工業園區中,真正形成特色產業集群的不到一半。如在渝西經濟走廊的各個特色園區落戶的企業,多數為普通機械、非金屬制品、小五金、鞋業和食品等傳統產業;而在三峽庫區的各個特色園區,除了萬州、涪陵和長壽的園區借助鹽氣化工資源較有特色外,其他園區大多模樣相同;在渝東南等地,個別特色園區連啟動都很困難,落戶的企業寥寥無幾,連園區都還談不上,更談不上“特色”二字。如果一個園區定位清晰、注重特色,僅僅依靠一兩家龍頭企業,就能集聚一大批中小企業,從而向產業的上下游延伸,最終形成產業鏈。春江水暖鴨先知,有了產業鏈,企業往往就會紛至沓來,產業的積聚效應就像滾雪球一樣迅速擴張,這才是招商引資應達到的最高境界。然而我市目前各個特色園區這種“村村點火,戶戶冒煙”式的狀況,讓一些有識之士憂心忡忡。
惡性競爭的后果,就是各園區“饑不擇食”,對土地轉讓采取極低價格,對高能耗、高污染視而不見。市發改委提供的一份調查報告透露,部分區縣土地出讓金本級財政留成部分的返還比例高得驚人,最高甚至達到80%;有的甚至連土地整治成本都無法收回,令地方財政背上沉重負擔。部分企業利用區縣政府急于引資的心理,以低廉的價格拿到土地后,直接或者變相倒賣,造成政府土地收益流失。有的園區為了在血拼中勝出,不惜出狠招,明知引進的是高污染、高耗能企業也大開綠燈,甚至專門開辦造紙、化工、電鍍等高污染的工業園,以投其所好。對此,許多人士呼吁,這些不健康的投資饑渴癥應該得到有效遏制。否則,油盡燈枯,投資者也會望而卻步,甚至抽身,發展將陷入新一輪尷尬。
■ 同質競爭導致同室操戈
如果說重慶是西部的增長極,工業是重慶的增長極,那么特色園區就是重慶工業的增長極,30個特色工業園區理應煥發出耀眼的光芒。
“但我們需要的產業聚集效應,并沒有在目前的特色園區建設風潮中出現。”重慶社科院的陳悅,是一位長期研究產業園區發展的學者。在特色工業園區建設之初,她就對各自為政、大干快上的園區熱表示擔憂。
事實證明,陳悅當初的憂慮并不是杞人憂天。2007年,重慶市企調隊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一些特色園區并未真正“特”起來,在招商引資中沒有充分考慮自身的區位、資源優勢,對未來的產業配套沒有明確的思路,處于若干企業的堆積狀態,致使園區內產業重點不明確,園區間產業差異化低,互補性不強。
數據顯示,特色園區的產業特色,都被各自為政的當地政府發散了。按照理想的狀態,所謂特色園區,一般主導產業最多一到兩種,但30個園區的主導產業,平均已達4種,其中,有13個園區有5種主導產業,而且園區之間主導產業同質或相近程度也較高。如30個園區中,有21個園區將汽車及其零部件制造作為其主導產業,有15個園區將摩托車及其零部件制造作為其主導產業,再如將生物醫藥、裝備制造、食品工業、電子信息、建材、紡織服裝及鞋業制造、新材料作為主導產業的園區也超過三分之一。
這些問題已經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在最近召開的市委三屆三次全委會上,市長王鴻舉表示,一定要痛下決心,解決特色園區沒有特色的問題,各個區縣都要勇于“割愛”,突出主攻方向,在主導產業上下游形成完整的鏈條上下功夫。據園區辦負責人介紹,重慶即將進行的特色園區產業調整,就是要著力解決特色園區“沒有特色”或“特色不特”的問題。目前市經委正在著手對各個區縣的產業發展現狀以及工業園區進行調研。最終,將基于各區縣現有的特色產業,以及其提出的重點產業調整新思路,綜合考慮,形成具體的調整方案。
特色園區之亂
彰顯山頭意識之濃
競爭是市場經濟的不二法則。區縣在發展中存在競爭,實屬常態。但從特色園區的“割據”亂象中不難發現,特色園區之所以沒有特色,區縣在招商引資中之所以經常“窩里斗”,表面上看是產業的規劃問題,是園區的定位問題,實際上是思想問題,是占山為王、各自為政的山頭意識在作祟。正是因為這種山頭意識,才導致大家同室操戈,在招商引資中相互掣肘,互挖墻腳,陷入惡性競爭的怪圈。
只有徹底鏟除山頭意識,從全市一盤棋的角度考慮問題,才能確保市委、市政府對區縣產業布局特別是特色園區的定位調整落到實處。也只有鏟除山頭意識,站在全市發展的高度,看西部、看中國、看世界,才能走出惡性競爭的怪圈,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最終齊心協力,把重慶的蛋糕做大。
令人欣喜的是,有關部門和區縣已經找準特色園區“特色不特”的癥結,經過思想大解放,我們相信有關部門和區縣領導一定能夠跳出各自的“山頭”,顧全大局,確保市委、市政府對產業布局的調整規劃落到實處。屆時,分別找準自己定位的特色工業園區,一定能夠“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重慶的園區經濟,一定會萬紫千紅、春色滿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