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件小事引發的思考
重慶人究竟有沒有山頭意識?提起這個大題目,我就想起了前些天遇到的一件“小事”:有個外商十分看好重慶開放型經濟的發展前景,想參與某個領域的投資合作,當主管部門與某國有企業老總銜接后,卻遭遇了一番尷尬。這個老總可能有些抵觸情緒,他在企業宣傳說主管部門要引入外資收購企業,結果造成干部職工人心不穩,企業的正常經營受到了較大影響。
此系何理?此為何由?這不禁又讓我想起了十年前重慶剛直轄時引進外資工作的另一樁實例。當時,作為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新重慶百廢待舉,亟需借用外力加快發展。借鑒東部與沿海地區的成功經驗,采取“靚女先嫁”的策略,拿出一些外商感興趣的國有企業來嫁接外資,無疑是一條可行之路。但是,我們列出的招商項目清單卻是幾百家瀕臨破產、且都有成百上千職工需要安置的企業,而且對外商的要價頗高,這讓很多外商望而卻步,延誤了重慶成為西部對外開放高地的大好時機。為此,筆者曾向一個國有企業資深老總探詢過原由。這個老總并不諱言其不愿與外商“同宿一床”的苦衷:與老外合資,誰來做董事長?即使我能保住老總的位置,還有我那一幫兄弟伙又當如何安排?外資進來之后肯定不會是由我說了算。
這兩件事例,都是山頭意識的典型表現。但山頭意識只存在于重慶企業界嗎?我看時下重慶的方方面面,或多或少都有些山頭意識在作祟。在“解放思想、擴大開放”大討論中,我們確實有必要重新認識一下山頭意識,考察一下山頭意識對重慶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造成的諸多惡果,從而便于我們找到破除山頭意識的法寶。
■ 為山頭意識畫像
所謂重慶人的山頭意識,無非是說由于地理上的丘陵山地特性,而產生的心理和思想上的封閉意識。由于考慮問題只習慣于從自己出發,而不愿意對外溝通、不敢于主動“走出去”、不知道如何與外界整合優勢資源共同發展,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足、自滿、自大以及固步自封、小富即安、循規蹈矩等特質,缺少進取、開放、拼搏和創新的精神。
山頭意識的根基是寨主秉性,在自認為與其他山頭出現分歧、糾紛時,便不分青紅皂白,立馬從本部門利益出發,而不加以客觀分析,不考慮整體利益,在無意中形成自己的一方山寨,自做山頭。
在企業界尤其是國有企業,山頭意識具體表現有三個特征:一是“近視”,只看到短暫的利益,缺乏長遠的發展意識,只看局部的得失,缺少全球化的眼光;二是“斜視”,只看到自己的優勢,沒有意識到存在的危機;三是“盲視”,只知道唯我獨尊、盲目自大,只憑感覺與臆斷想事辦事謀發展,不知道在當今經濟全球化時代,既要睜開眼睛從重慶看世界,還要站在世界看重慶。山頭意識左右了很多人的思維方式,導致重慶人的思想觀念不夠開放,開拓精神明顯缺乏,創業氛圍不夠濃厚,這些已成為制約重慶科學發展的軟肋。
山頭意識在政府及相關部門的主要表現大體有四:
一是只顧埋頭拉車,不會抬頭看路。當今世界是一個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生態鏈,在經濟全球化趨勢的鏈接之下,任何一個地區和企業都不可能獨立發展,更不可能“一招鮮吃遍天”。山頭意識下的政府行為往往習慣于按傳統慣例辦事,按陳規舊俗安排,而不懂得如何與時俱進、相機抉擇、及時決策,更不懂得如何在全球范圍內整合各類優勢資源為我所用,實現超常態的跨躍式發展。
二是強調本位利益,不愿積極配合。本位觀念長期牢牢地扎根于大腦,必然會形成一種思維慣性,產生與世隔絕的工作態度和心理狀態,從而在處理全局與局部、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時,很容易只顧自己、不顧大局。在一個單位,不同層級的管理者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自我中心意識,同樣犯著由于自我中心意識而導致的錯誤。由于有些人缺少全局觀念,喜歡從自己部門的立場考慮問題,處理問題時不考慮其他部門的情況,于是出現團隊協作不夠,不愿配合別人等現象。
三是突出自我中心,不懂發揮合力。一個人,尤其是領導,在一個單位呆長了,環境熟悉了,社會關系也熟絡了,便容易滋生出山頭意識。這時候,自己所主政的單位、所主持的部門、所管理的企業,便會在潛意識里被看成是自己的山頭。在我的“一畝三分地”,由自己說了算,拍板決策一言堂,不管是外面來合資合作,還是其他部門來要求相互配合,都會被視為分權,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現在有些行業和部門,大呼改革開放的口號,骨子里卻萬分抵觸改革,害怕開放,改革一觸及自身利益,便會祭起“國家利益”的大旗,行排外自保之實,遇事只顧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
四是自喜現有成績,不知天外有天。很多人做事喜歡貪天之功、掠人之美,喜歡講成績,講縱比之下的成績,禁不起“三把尺子”的綜合度量。
歷史經驗證明,越是處于社會變革的重要時期,本位主義和部門利益的阻礙就越容易顯形為山頭意識。回顧重慶經濟發展中的市場化建設和改革開放所走過的風雨歷程,如果說,直轄前出現的一些不愿接納外資、不敢對外合作、不會與外界溝通等現象,還可以歸咎于自身能力不足等問題,但時至今日,在大家對“開放也是改革”、“開放是發展的最大動力”等已形成共識的情況下,一些單位仍在“明知故犯”,“內部承包”、“信息孤島”現象依然普遍,一些對開放型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的項目依然無法啟動。這些問題說明,鏟除山頭意識已經刻不容緩。
■ 鏟除山頭意識必須多管齊下
思想上的山頭意識與立足于部門利益的本位主義,是當前重慶擴大開放的重大障礙。那么,重慶如何才能鏟除山頭意識呢?
一是必須大膽地破舊立新,打破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要真正樹立“外商賺錢我發展、外商發展我繁榮”的思想,堅決破除怕丟位子、怕搶飯碗、怕占市場的思想,徹底杜絕“開門招商,關門宰客”等短視行為,從全市大局出發,敢于犧牲眼前利益,敢于放棄蠅頭小利,敢于讓利于外商。
二是必須開拓國際視野,提高利用國際國內資源和市場的能力。一些地方和部門在產業結構調整中,視野不夠開闊,習慣于自己有什么就干什么,不善于利用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分工和區域合作;在經濟要素配置中,有多少資源就做多大的事,不善于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在招商引資中,重招商、輕服務,重簽約、輕落實,重承諾、輕兌現;在項目合作中,不愿拿出好項目,即使合作也不愿合作方控股……這些現象,都是視野不開闊尤其是缺乏國際視野的典型表現。
三是必須抓住領導干部和廣大公務員這個關鍵,通過定期輪崗鏟除滋生山頭意識的土壤。山頭意識主要根源在于領導干部,只有從領導干部自身抓起,充分發揮領導干部的榜樣作用,廣大機關工作人員才能自覺轉變工作作風,自覺增強服務意識。除了加強教育,筆者建議根據《公務員法》的相關規定,實行定期輪崗制度。任何一個干部在一個職位上呆久了,都可能會產生本位主義思想,最終演變為山頭意識。可以考慮采取領導干部和公務員跨部門交流,其意義不僅僅是要打破干部的“部門所有制”,更重要的是要從根本上鏟除滋生山頭意識的土壤。
四是必須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實行科學的制度安排。凡是能夠用市場的辦法解決的問題,就不能使用行政手段。管理部門要一視同仁地對待各類市場主體,堅持平等保護物權,為各種所有制經濟創造平等競爭、互相促進的環境。具體地說,當前要改進政府部門的管理方式,建立協作共為機制;簡化審批手續,完善集中辦事機制;重視培育多元市場主體,營造市場競爭機制;健全責任追究機制,不讓責任追究成為一句口號。總之,不能讓制度缺陷成為山頭意識的溫床。
當今世界的發展大勢,是不進則退,甚至發展慢了也要落伍。在新起點上的重慶應當把發展放到全球化的大環境中加以思考,既要拉車,更要看路。“前有標兵”——沿海地區開放型經濟發展漸入佳境,“后有追兵”——西部其他地區擴大開放的大手筆競相涌現。區域間的競爭日趨激烈,這是挑戰,更是機遇。面對“前狼后虎”這既嚴酷又催人奮進的現實,重慶別無選擇,只有以開放的心態、開拓的思維、開明的政策和開闊的胸懷,主動破除山頭意識,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在競爭與合作中學習和提高,才可能在國際競爭的大潮中,迎風擊浪,實現更好更快的跨躍式發展。
(作者王濟光博士現任重慶市對外貿易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市“解放思想、擴大開放”大討論領導小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