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有沒有山頭意識?哪些現象是山頭意識的表現?在“解放思想、擴大開放”大討論中,眾多網民紛紛在一些網絡論壇里“灌水”、“拍磚”(網絡用語,泛指提意見特別是批評性意見),本刊特別從“華龍網兩江社區”和本社主辦的“中國當紅網當紅評論”兩個論壇里輯錄了一些網友的精彩言論,以供參考。網言網語,難免偏頗;話雖刺耳,理卻實在。
一是封閉保守,屢失機遇。山頭意識根源于重慶的自然環境。生活于盆地和峽谷中的人,視線所及的范圍小,看不見外面的世界有多大,怕冒險,不愿有任何突破。重慶曾有過幾次大的歷史性機遇,卻都沒有帶來太大的發展。早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央就在重慶搞擴大企業自主權的試點,后來重慶又成了全國第一個計劃單列市,但重慶的改革和發展并不是很超前。
二是孤陋寡聞,工作被動。見多才能識廣,思想才放得開,否則,就會少見多怪。思想不解放,工作就缺乏主動性,習慣于循規蹈矩地等命令。上個世紀90年代初,上海人曾流傳著一則順口溜:“北京靠中央,山東靠老鄉,廣東靠香港,上海靠戰無不勝的思想。”如果說北京、上海的“靠”還有一點主動的意味,那么,重慶則純粹就是一個“等”字。等中央的政策,等上面“開口子”,等領導的批示……連“靠”上去的這點主動性都沒有。
三是心胸狹窄,排斥異己。一些人以自我為中心,把權力作為拉攏一派打壓一派的山頭,自以為是,容不得不同意見,辦事情習慣于從自己的舊經驗和好惡出發,總以為自己一貫正確。一些人以老大自居,只允許自己有定見,不允許別人有意見,上級指示可以消極抵制,其他地方和單位的情況不參考,下級只能唯自己馬首是瞻,官氣十足。
四是拉幫結派,任人唯親。一些人搞小圈子,鬧山頭,以自己的好惡為標準來看干部,對自己好的就拉過來,不好的就排擠;認人不認原則,你用你的人,我用我的人,造成機構臃腫,人浮于事,辦事拖拉,不講效率,不負責任,不守信用,公文旅行,互相推諉;內部扯皮,好事辦壞,辦事成本高,如果辦事找錯了圈子,根本就辦不成。
五是缺乏理性,見識短淺。浙江人說,只要有50元,就敢當老板,而重慶的下崗工人、困難企業職工,領到最低生活保障金,卻依舊打麻將,窮不思變。重慶的企業曾創出不少全國知名品牌,如冰箱中的“五洲阿里斯頓”、“將軍”,還有“山城牌”手表,“天府可樂”,但這些產品和生產它們的企業都如曇花一現,早已銷聲匿跡。
六是因循守舊,安于現狀。墨守陳規,不愿意創新,也不鼓勵創新。2007年省級行政區創新綜合指數排名表明,滬、京、蘇、粵的第一梯隊仍然保持領先水平,津、魯、浙、遼、鄂、陜、川、閩的第2梯增長強勁,包括重慶在內的其他19個地方被排在弱勢創新區域的第3梯隊。重慶人并不缺乏敢做敢為的勇氣,關鍵是我們的一些干部,為了個人的利害得失,“怕”字當頭,自然就什么也不敢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