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重慶改革開放30年來取得的經濟成就,工業無疑是頭等功臣。盤點重慶工業,汽車摩托車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大支柱產業。30年來,汽車摩托車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僅在直轄10年間,全市汽車行業平均資產總額達到896億元,從業人員為25.2萬人,形成了127萬輛汽車整車和800萬輛摩托車整車的生產能力,汽車產能增長10.5倍,摩托車產能增長4.5倍。
在最近召開的市委三屆三次全委會上,市委提出用5年時間,形成汽車摩托車產業集群,使汽車摩托車產業的技術水平達到西部領先、國內一流,真正建成“中國汽車名城”、“中國摩托車之都”。
30年來,汽車摩托車這根支柱是如何煉成的,經歷了怎樣的酸甜苦辣?一滴水可以見太陽,請聽來自嘉陵、長安的兩位當事人的講述——
1979年4月23日,是我一生中難忘的日子。
這一天,我從嘉陵(當時的國營嘉陵機器廠)職大畢業,學校安排我留校任教,而我的志向卻是研發摩托車。我急匆匆向干部科趕去,準備自薦到摩托車研究所工作。
不想,剛走出大門,就被校長攔住了。他問我,你是不是想去摩研所?我正在納悶時,校長從口袋里掏出調令:組織上已調你去摩研所了!從此,我跟摩托結下了不解之緣。
1978年,嘉陵開始探索軍轉民。經過反復調查,嘉陵相中了摩托車。研發摩托車的捷徑是引進國外技術。但在談判中,國外公司要價太高,最終導致談判破裂。
“甩掉‘洋拐棍’,走自己的路,造出‘爭氣車’!”嘉陵人喊出了響亮的口號。
我當時負責設計發動機總成。在一沒圖紙,二沒工具,三沒材料的情況下,我們白天做設計,晚上啃課本,每天最多睡4個小時。從當年5月4日畫圖紙到7月10日拿出樣車圖紙,我們熬了兩個多月的夜。
發動機是摩托車的心臟,按設計要求,功率應該為2.5匹馬力。做出樣品后,我們一測試,馬力只有1.2匹。問題出在哪?我拿起樣品一聞,一股汽油味撲面而來。原來我們的鑄造件沒過關。在鑄造技師們的努力下,我們花了10天時間,攻克了這個難關。
就這樣,我們通過最簡陋的方式,終于在1979年9月15日“敲”出第一輛“爭氣車”。后來我們才知道,這輛“爭氣車”,竟然是中國第一輛民用摩托車!
為了大批量生產,1980年,嘉陵率先組建摩托車經濟聯合體,走上大批量、專業化、社會化協作生產摩托車之路。1981年嘉陵摩托車產銷量突破5萬輛,成為中國摩托車行業的龍頭。
與此同時,嘉陵和日本本田公司簽訂技術合作協議。1983年,嘉陵再次從本田公司引進70型四沖程摩托車技術。70型車投放市場后,立即引起強烈反響,大江南北刮起一股“嘉陵旋風”。
跟嘉陵幾乎同時起步的還有建設(當時的國營建設機床制造廠)。1980年,建設開始進行摩托車研制生產。1982年,建設與日本雅馬哈發動機株式會社合作,1984年CY80型摩托車投入批量生產。
可以說,在嘉陵、建設的引領下,中國摩托車產業從無到有,逐漸走上正軌。當時的重慶摩托占據全國半壁河山。
1987年,我從南京理工大學進修回來,組織上任命我為125車型總設計師,當時我的技術職稱還僅僅是助理工程師。
同年11月,中國嘉陵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集團)成立。當時的嘉陵如日中天,前來買車的人絡繹不絕,財大氣粗的嘉陵在開發定位中犯了一些戰略失誤:比如,公司最初想把125車型發展成軍民結合產品,但最后定下來的卻是發展越野車。由于對市場的研究不夠充分,結果銷量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1989年,公司又投入巨資研發踏板車。踏板車對技術的要求非常高,嘉陵雖然最終生產出了踏板車,但返修率極高,自己砸了市場。而濟南輕騎卻在這個項目上大獲全勝,一舉占領了踏板車市場。
從1996年開始,摩托車由買方市場變為賣方市場。力帆、宗申、隆鑫等民營企業異軍突起,咄咄逼人。在這種情況下,嘉陵卻錯判形勢,一方面實施多元化發展,搞房地產、酒店和農用車,四處碰壁;一方面又跟民營企業大打價格戰,重慶摩托最后淪落到論斤賣的地步。
進入21世紀,中國摩托車工業形成重慶、廣東、江浙和魯豫四大板塊。重慶“摩幫”經過多年血拼之后,認識到只有提升品質才能打造百年老店。2002年,公司決定開發大排量摩托車,并抽調我擔任大排量產品的開發指揮工作。2005年,當我們推出一款多項指標位居國內第一的600CC摩托車時,行業驚呼:嘉陵反攻了!600CC摩托車的推出,標志著嘉陵開始擺脫惡性價格競爭而走向理性的差異化競爭之路。我覺得嘉陵這艘大船又駛回了正確的航線。
除了生產大排量民用摩托車,我們還瞄準了軍用摩托車。從2004年開始,我們一口氣研發出了三代試驗樣車。2008年1月,我們打敗了競爭對手,贏得了軍方招標。可以自豪地說,這款車承載了嘉陵新的希望。
走出低谷,就是輝煌。作為一名老嘉陵人,我深信,只要我們腳踏實地去做技術開發,去搞創新,嘉陵一定會再鑄輝煌,中國摩托車市場一定會再次刮起“嘉陵旋風”!重慶一定能夠成為“中國摩托車之都”!
(作者系嘉陵集團副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