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浙江經濟遭遇“寒流”,企業“過冬論”不絕于耳。“浙江經濟究竟怎么了?”相信這是懸在我們每個人心中的一個大問號。為此,我們特意邀請了浙江省發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長卓勇良,為浙江經濟把脈開方。
浙江工業“失血”嚴重
□“經濟回落過快且下行勢頭仍在延續”、“相當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加大”、“完成全年物價調控目標難度加大”、“節能減排尤其是節能壓力加大”,這是呂祖善省長在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所作的《關于上半年全省經濟形勢和下半年政府工作的報告》中提出的浙江經濟運行中的“四大難題”,您長期關注和研究我省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請您談談對此問題的看法,形成這些難題的原因是什么?
■呂省長提出的四大難題,從工業企業這方面來看,主要是浙江在中國宏觀經濟出現重大轉折狀況下的一種短期的適應性困難。我認為,這是主客觀兩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
從主觀上來講,首先是浙江工業企業這幾年出現了嚴重的利潤外流。按照全國水平估算,浙江自2001年以來,工業固定資產起碼少增長了1500億元,相當于浙江目前工業固定資產凈值的1/5多。如2005年,全國工業1元錢的利潤,新增固定資產有1.2元,而浙江呢,1元錢的利潤,新增固定資產只有0.8元。
特別是2007年,浙江工業1元錢的利潤,新增固定資產只有0.35元,可以說在這一年,我們的工業企業起碼有60%的利潤沒有投在省內工業上。在投入大量減少情況下,結果當然就是浙江工業的整體素質下降。
那么浙江工業的這些利潤去哪兒了呢?一是投入省外傳統行業,如紹興有一家輕紡企業,在河北投資30多億元創辦鋼鐵廠,年產量已達250萬噸。對于企業來說這是無可指責的,是我們浙江人對于全國經濟的貢獻,我們為此而驕傲,但對省內則造成了嚴重不利影響。其次就是投向樓市、股市和期貨市場,還有其他非正常的流向。所以我說,浙江工業這幾年存在著嚴重的“失血”問題。
其次是產業結構調整大大滯后于全國。我們估算了12個勞動密集型傳統行業的變化,全國這些行業2000年的比重是24.5%,2007年估計下降到了19.9%。而浙江呢,這些行業2000年的比重是36.1%,2007年則是28.5%。雖然下調快于全國,但傳統行業的比重仍要高出全國近9個百分點,幾乎比全國高一半。現在正是這些行業出現了較嚴重的困難,從而累及整個浙江經濟。
第三就是省內部分行業產能增長過快。嚴重的過度競爭,導致一部分企業財務狀況急劇惡化。如省內化纖行業這幾年增長迅猛,從2000年產值占全省的2.6%上升到2007年占全省的4.3%,但2008年1—5月,行業利潤下降21.9%。再如紡織服裝和皮毛行業,也存在著產能增長過快、壓價競爭等較大問題,是目前浙江利潤增長速度下降的大戶。
從客觀上來說,中國宏觀經濟當前出現了兩個重要的轉折性變化。一是以低成本勞動為主體的要素價格全面上升,二是以低層次產品為主體的出口格局遭遇逆轉。根據我的計算,2008年1—6月,全國商品出口如果扣除人民幣升值和國內價格上漲,同比增長大致僅為3%,至少下滑近20個百分點。這兩個變化對于中國長遠發展來說,是一個必須跨過去的“坎”,是遲早要出現的。
困難是暫時的
□現在不時有媒體報道浙企已經卷入“倒閉潮”,您是如何看待這一現象的?
■我個人還是覺得,當前浙江企業的困難是局部的,個別媒體夸大了浙江企業所遇到的困難。從今年1—5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主要經濟指標來看,雖然虧損企業數比上年同期提高18.3%,利潤增長幅度下滑也很大,但利潤總計仍比上年同期增長14.1%,以平常心看,這也應該是一個不錯的增長率了。進一步看,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虧損比例并沒有較大上升。2007年1—5月份有18.0%的企業虧損,2008年則是19.6%,僅上升了1.6個百分點,虧損企業并沒有出現那種蔓延式的增長,與我們比較困難的1990年相比,我們目前的日子還是不錯的。
浙江工業經濟的困難是暫時的。我們看2008年1—5月浙江制造業分行業利潤增長情況,在34個行業中,利潤增長高于平均數14.1%的有20個行業。正常情況應該是高于和低于平均數的是一半對一半,現在的情況就表明是一種典型的兩極分化,多數行業財務狀況都比較好,主要是少數行業導致了全省的整體數據不太好看。而這些財務狀況惡化的行業經過一段時期的適應性調整以后,以我們浙江企業具有較強的內在活力來看,應該是能很快走出困境的。
需要強調的是,我們從結構分析中看到了一個非常可喜的跡象,這就是電子、交通運輸設備、電氣、通用設備這些行業財務狀況都比較好。另外一些長期增長彈性較強行業的財務狀況也比較好。這就在相當程度上表明,浙江工業目前的困難,確實只是一種宏觀經濟結構重大調整下的短暫的結構性陣痛。希望媒體不僅要報道困難行業以吸引眼球,也應該報道一下這些表現良好的行業以給外界全面的浙江信息。
□今年以來,企業“過冬論”不絕于耳,面對經濟“寒流”,浙企應當如何“御寒”,請您給浙江的企業家們支支招。
■對于當前的那些困難企業來說,有三點非常重要。
一是正確理解中央宏觀調控的決心。我覺得中央已經清楚地認識到了當前部分地區的企業困難,將會有針對性地解決各地區、各領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真正做到區別對待,有保有壓。而且我們應該注意到,在一些重要報告中,已經沒有了“從緊的貨幣政策”這樣的話,這說明中央的宏觀調控政策非常有可能發生一些更加積極的變化。
二是要正確解讀企業家信心指數。我注意到了浙江企業家信心指數有較大下降,但我們應該對此有正確解讀。前幾年浙江企業家信心指數高的時候,我們的投資是往下走的,這就在事實上表明,企業家信心指數并不完全反映企業家的真實想法。這里一個重要的問題是,企業家們也有從眾心理。當大家都說經濟好的時候,他也會說好;當大家都說不好的時候,他也有可能說不好。所以這個企業家信心指數,好的時候和壞的時候,都會有可能是被夸大了,有時可能不一定真正反映企業家們的真實想法。
三是我們完全有可能較快走出困境。我們當前的經濟狀況與1964年東京奧運會前后的宏觀經濟問題非常相似,但日本的那次危機在東京奧運會后的一年多時間內就宣告結束,然后又迎來了歷時4年9個月,年均增長率12%的“伊奘諾”景氣時期。日本當時大概只有1.1億人口,中國有13億人,回旋余地非常大,而且中國現在的條件比當年東京奧運會的時候好得多,我們完全能用更短的時間走出困境。
另外,我們的工業企業也要積極實施“四個轉變”。一是促進增長動力由以低成本勞動支撐為主向技術進步支撐為主轉變,二是產品結構由低層次產品為主向中高檔和高附加值產品轉變,三是貿易結構由出口增長為主向國內和國際貿易并重增長轉變,四是企業資本運行由大量投向省外傳統行業和進入樓市股市等向重新回歸省內先進制造業轉變。
宏觀經濟變化有利浙江經濟轉型
□請卓所長談談宏觀經濟的一些趨勢,如何理解宏觀經濟的重大轉折?它會給浙江經濟帶來一些什么影響?
■2008年是中國宏觀經濟轉型的一個轉折點。根據我個人的研究,中國國民經濟將出現以下四個方面的重大轉變。
一是企業高利潤率時期行將結束。隨著分配天平向勞動者傾斜,既降低企業利潤率,也降低其利潤增長速度,同時還意味著資本所得占GDP比重的下降。與此同時,財政收入的較快增長也將放慢,至少企業所得稅這一塊的增長將相應放慢。這10余年來,企業利潤和財政收入雙雙超高增長,相當程度是擠壓了勞動收入增長實現的,因此并不能認為這就是高的經濟效益導致的。而在這以后,企業利潤和財政收入相對較低增長,部分因素也將是工資增長較快導致的,因此也不能認為這是效益下降了,關鍵還是得看宏觀經濟的整體狀況。
二是經濟增長格局向內需主導型轉變。當勞動出現短缺,同時其他主要經濟變量也隨之發生變化的時候,將會促使中國經濟增長格局由外需主導向內需主導的格局轉變。企業由于勞動等要素“擠壓”力度加大,就會強化技術進步、注重管理、優化營銷;同時由于消費“拉動”力度增長,從而不僅將消除成本增長的負面影響,還會加快推動一部分優勢企業脫穎而出。進一步從宏觀層面看,中國國民經濟終于有望從根本上轉變以往不合理的增長方式。
三是產業結構優化提升加速。一方面制造業結構將加快優化提升,隨著城鄉居民收入的加快提高,檔次較高產品需求將增加,從而有望加快制造業結構優勢提升;另一方面服務業發展將加快,在收入增長加快情況下,城鄉居民就有可能把更多的錢投向勞務需求,同時在經濟規模擴大和進一步充分競爭情況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亦將加快。
四是宏觀經濟增長的基礎更加堅實。在低利潤狀況下,企業可用資金減少,從而減少投資,放慢資本擴張和產能增長,但同時也促使企業加快提高素質。更重要的是,勞動工資增長加快,國內消費增長加快,從而形成新的增長動力。所以我說,中國經濟完全有可能繼續保持又好又快的增長。
這些變化顯然是有利于浙江轉變經濟發展模式,使得浙江經濟的發展更加堅實,更加健康,而且長期增長速度也不一定出現較大下降。對于中國經濟的未來,我還是像以前一樣,估計仍然會有15年甚至20年左右的快速發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