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救助覆蓋面越來越廣,可政府的政策性救助一般只面向本地人群。2008年上半年,杭州市拱墅區提出“全覆蓋救助”,首次將政府的政策性救助網延至外來務工人員。
不久前,在杭州市拱墅區務工的11名四川籍民工,陸續拿到了拱墅區慈善總會發給他們的3000元救助金。在汶川地震中,這些人在老家的房屋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毀壞,有些甚至連基本生活都成問題。可讓他們意想不到的是,正當他們身處困境的時候,拱墅區慈善總會向他們伸出了援手。
這一切都得益于拱墅區民政局推出的“全覆蓋救助”工程。2008年4月以來,杭州市拱墅區在實現轄區內戶籍人員“四級幫扶”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了長效救助范圍,首次將外來務工人員納入政策救助體系,探索實行以社會組織管理為主,以“先就業,后救助”為先導,幫扶救助員為依托,區、鎮、村(社)三級聯動的外來務工人員救助新機制。
按照規定,拱墅區民政局將對杭州地區以外戶籍,在拱墅區居住1年以上,并與轄區企業簽訂3年以上勞動合同,在合同期內因災害、疾病、工傷等原因導致生活特別困難的外來務工者進行分類救助。
“全覆蓋救助”延至外來務工人員
杭州市拱墅區現有常住人口31.39萬人,外來務工人員30萬人。據記者調查了解,按照原有救助政策,根本沒有特別針對外來務工人員的長效幫扶機制,如果遇上一些確實需要政府救助的外來務工人員,就只能特事特辦。但由于外來務工人員救助問題涉及財政、勞動、民政等多個政府部門,各部門職能范圍不同,審批手續復雜,申請救助者往往無法及時拿到救助金,救助程序也缺乏規范化。
為此,拱墅區民政局于2008年4月推出了“一傾斜四延伸”的“全覆蓋”幫扶新機制。新機制主要包括向老、幼、病人群傾斜,向邊緣困難家庭延伸,向外來務工人員延伸,向突發事件領域延伸,向農村延伸。據介紹,這是拱墅區民政局首次將外來務工者納入到政策救助體系范圍。
按照該政策規定,對符合條件的外來務工者,拱墅區慈善總會將根據情況進行分類救助。其中,大病醫療救助,將視情給予一次性500元至10000元的救助;生活困難救助,將視情給予一次性500元至5000元的救助。
從江蘇省宿遷市來杭打工的委勝祥、朱翠英夫妻,從2002年至今一直在拱墅區環衛局做垃圾清掃、清運工作,兩人月薪不足2000元。他們家里有兩個兒子,一個念大學,一個念高中,老家還有兩位70多歲的老人需要供養,每個月起碼要寄1000元錢回老家。夫妻倆雖然每天省吃儉用,但每個月還得有七八百元的開銷,這樣一個月下來已是所剩無幾,如果要是碰上個小病小災的,家里就根本拿不出錢來了。
現在根據幫扶救助延伸政策,朱翠英一家通過幫扶救助員向社區提出了申請,目前已領取了2000元的救助金。“民政局告訴我,如果生病的話,一次性可以給我們500元至10000元的救助。”朱翠英高興地說。
拱墅區民政局局長魯建華說:“隨著拱墅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們明顯感覺到目前的保障范圍窄了些,保障體系覆蓋人群不夠全面,一些需要得到保障的人沒法得到保障。比如說外來務工者,他們為拱墅區的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可他們卻一直無法納入我們的日常救助范圍。”
張水英和丈夫張丙生1997年從浙江省江山市來杭打工,月收入約2000元,除了供兒子上學外,基本上只能維持一家人的基本生計。不料,張水英2004年被查出患有尿毒癥,每星期要做3次血液透析,每個月經大病醫療報銷后還要自費1000多元醫藥費,一家人的生活從此陷入困境。
據介紹,以前像張水英這種情況,政府也會進行一定救濟,但數量有限并且上報程序復雜。有了“全覆蓋救助”政策后,慈善總會目前已向張水英一家發放了5000多元救助金,并表示今后仍會繼續提供救助。
“能住在杭州真是運氣好,如果在老家真不曉得我會怎么樣。”談起自己在杭州得到的救助,張水英眼里閃著激動的淚花。
政府、企業、個人同力保障資金供應
記者采訪了解到,為保證救助資金充實到位,實現對外來務工人員救助長效化,拱墅區積極拓寬資金募集渠道,鼓勵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出資出力。
據有關統計數據顯示,拱墅區慈善總會自2002年8月成立至2008年3月,共募集善款2997.25萬余元,結余資金1583.15萬元,這其中除了政府撥入資金889.85281萬元外,捐贈收入達2093.31萬元。其中捐贈收入部分,除了每年拱墅區政府組織區內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定期募捐的200萬元左右,轄區內企業和個人捐助數額也呈逐年增加趨勢。長期以來,已經形成了以政府撥付為基礎、企業捐助為主力、個人捐助為補充的募集體系,有效保障了救助全覆蓋的有效實施。
拱墅區慈善總會秘書長莫善福說,實現全覆蓋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拱墅區經濟建設,而能夠實現救助全覆蓋的根本也在于拱墅區良好的經濟發展形勢,這兩者之間不僅不會互相影響,反而能起到互相促進的作用,從而實現拱墅區社會經濟和諧有序發展。據了解,慈善總會還將在總結現有資金運作經驗的基礎上,探索購買國債等其他合法增值途徑,力爭實現慈善資金穩步增長。
此外,拱墅區經過借鑒比較,結合當地民營經濟發達、社會捐助多的特點,正探索實施以社會慈善組織為幫扶救助主體,制訂慈善組織章程,利用社會組織管理透明、靈活的優勢,對外來務工人員予以及時有效救助的慈善救助模式。目前,拱墅區慈善總會章程規定:資金支出在1萬元(含)以上的,須經會長同意;支出在5000元(含)以上1萬元以下的,由會長委托常務副會長審批;資金支出在5000元以下的日常性救助,由會長委托秘書長審批。同時,救助資金的使用,將接受民政、財政、審計部門的監督,并定期上報資金收支情況。
魯建華說:“慈善組織實際上仍然是由民政局負責日常管理,但按照章程規定,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支配救助金,避免了過多的行政審批程序,使申請救助者能夠及時獲得幫扶。”在拱墅區慈善總會的52名會員中,其中37名是企業和社會人士代表,他們中很多人還是理事會成員。魯建華認為,企業和社會捐助者直接參與到救助資金管理中來,不僅提高了社會捐助熱情,也避免了由于運作不透明可能出現的違法、違規行為。
幫扶救助員延伸至每個家庭
據介紹,拱墅區民政局負責救助和慈善總會日常工作的人員只有6名,根本無法滿足全區60萬人口的服務需求。特別是外來務工人員流動性極強,救助部門僅憑這些人力根本無法及時掌握相關信息。為此,拱墅區逐步建立起覆蓋全區的幫扶救助員網絡,在全區74個社區都建有幫扶救助工作服務站,每個服務站設1名專職幫扶救助員,在15個行政村設立幫扶救助工作聯絡員15名。這些幫扶救助員負責了解和接收轄區內困難群眾的救助申請,經申請人所在鎮、社區(村)組織確認蓋章后報慈善總會,再由幫扶救助員負責發放救助金。如此一來,逐步形成了依托救助員體系,區、鎮、社區(村)互動協調的幫扶救助循環體系,通過明確幫扶救助員的責任和義務,使全區的幫扶救助工作職業化、專業化、日常化。
張惠琴在拱墅區擔任過多年的慈善總會幫扶救助主任。在她看來,與以往相比,新的“全覆蓋救助”制度有不少閃光點,不僅能讓轄區內外來務工者“活得舒心”,也能讓他們在困難時獲得救助“非常省心”。
據介紹,以前拱墅區沒有相關政策規定政府對外來務工人員負有救助義務,一些生活特別困難的外來務工人員只能從工作單位獲得少量救助,或通過媒體向社會獲得救助,而對于實在有困難的人員,政府本著特事特辦的原則也會發放一定的救助款,但要經過一系列復雜的審批手續。
“‘全覆蓋救助’工程實施后,這一問題得到了解決。幫扶救助工作聯絡員接到困難群眾申請,經過所屬單位有關部門核實后,可直接上報慈善總會。”張惠琴介紹說,“總會經過審核后便可決定是否發放救助款。如今,困難群眾從申請救助到拿到救助款,一般情況下兩三天時間均可實施完畢。有些時候遇上特殊情況,受助人員當天便可憑身份證領取到救助款。”
拱墅區小河街道幫扶救助員朱曉萍也表示,以前外來務工者需要幫助,要經過一層層的審批,很花工夫。如今有了新政策,每個幫扶救助員手中都有一份符合受助標準的困難群眾的名單。“現在工作起來方便多了,甚至困難群眾還沒有申請,我們就可以把救濟款送到他們手中。”
朱曉萍說,她所負責的街道曾出現過這樣一件事情:一名外來務工者因為聞到鄰居家有煤氣味,擔心是煤氣泄漏,于是就沖進去關閉煤氣閥門,結果由于操作不當引發爆炸,致使這名外來務工者腿部受傷。得知此事后,慈善總會立即派人送去1000元慰問金,“這家人很感動,說沒想到政府會來救濟他們”。
倉基社區的幫扶救助員詹劍平說:“以前,有些申請人長時間申請沒有得到救濟款,心中很不滿,常指著幫扶救助員的鼻子罵街。有了全覆蓋政策以后,我們按照政策辦事,再也不用懼怕那些無理取鬧的人,工作起來硬氣多了。”
幫扶救助員們普遍表示,他們現在已經“把幫助別人當成了一種愛好”,幫扶救助工作帶給他們的不僅是薪水,還有成就感和愉悅感。“我覺得幫助別人是一個積功德的過程。”詹劍平說,“看到遇到困難的外來務工者哭著來找你,心里真的很難過。當我看到他們順利拿到救助款喜上眉梢的樣子,我的心里就像一塊石頭落了地。”
真正做到“全覆蓋”任重道遠
拱墅區的“全覆蓋”政策廣受好評,并已取得一定成效。不過,莫善福表示,要想“全覆蓋”政策真正做到“全覆蓋”,還要有一個過程,還需要解決一些問題,比如如何讓資金募集正常化,如何提高救助標準,切實解決困難群體的實際困難等等。
莫善福說,資金問題是該項政策能否持續實施的關鍵,雖然目前在資金上還沒有出現入不敷出的情況,但目前很多捐款活動仍然依靠政府引導推動,主動捐款者寥寥無幾。再加上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不容樂觀,致使很多企業經濟效益受損,這對他們參加慈善活動的積極性有所影響。所以說,如何確保資金充足,讓資金募集正常化,是今后“全覆蓋”政策實施過程中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此外,就目前推出的救助措施而言,救助人員僅限于杭州地區以外戶籍,在本轄區居住1年以上,并與轄區企業簽訂3年以上勞動合同的外來務工者;救助的內容也僅限于大病醫療救助和生活困難救助。莫善福認為,該政策的救助范圍仍有待于拓寬。還有,令他感到意外的是,政策出臺后,主動前來申請的外來務工者竟然寥寥無幾。“我們本以為救助措施出臺后,會有比較多的外來務工者請求救助,可事實上主動請求救助的人員并不多,大部分被救助者都是我們主動發現后才救助的。因此,我們仍需加大政策宣傳力度。”
莫善福說,這項政策是拱墅區改善民生的一大舉措,而對于實踐中出現的這些問題,也有待于在今后的實踐中進一步完善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