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16天,我們夢想了百年,又籌備了7年。7年前,我們曾經激情暢想:奧林匹克來到中國,能給我們帶來什么?而在今天,當北京奧運從“遙遠的將來”變成“漸遠的過去”,我們又開始思考:奧運會給我們留下了什么?
7年前我們想象過很多東西,直到北京奧運會真實來到身邊,我們才發現原初的很多設想其實只是一個虛幻的泡影,小到曾經備受熱議的奧運假期,大到不切實際的奧運帶動經濟騰飛,莫不如是。
關于北京奧運能掙多少錢,可能主要是一個統計學問題;但具體落實到個人,除了北京一些精明房東和倒票黃牛黨,公民在物質上的獲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國人為此付出的代價卻是貨真價實的,“感謝中國人民”因而并不是一句泛泛的虛話。
但是,北京奧運會讓奧林匹克運動的歷史永遠打上了中國的烙印。它留下了“鳥巢”、“水立方”等經典建筑,它讓北京的基礎設施和城市環境大為改善,它還給國人帶來了精神上的無比自豪感。菲爾普斯、博爾特這些優秀運動員以及他們創造的世界紀錄,讓北京奧運會成為一個經典的歷史記憶,而中國取得金牌榜首位的優異成績更是帶給國人強烈的精神振奮。
盤點北京奧運會“遺產”,有兩點最不容遺漏:一是北京奧運會留在國人思想深處潛移默化的影響;二是北京奧運會創造了一個讓世界深入了解中國的機會。動輒說奧林匹克精神,似乎顯得有些虛,但北京奧運會對于“我們如何做大國國民”確實是一種有益的歷練。北京奧運會對于中國“開啟一個現代先進國家的篇章”,在思想行為層面和制度開放層面都有助于建立和完善一個良性的基礎秩序。
郎咸平先生說,對于今天的中國來講,我們最缺乏的,就是讓世界各國清清楚楚地了解中國人。我十分同意這樣的觀點,而這也恰恰是北京奧運會的最大價值所在。近3萬注冊記者和難以計數的“游客記者”,扛著“放大鏡”和“顯微鏡”來到中國,無疑將加深世界對中國的理解。這個意義上,比世界會怎樣評價北京奧運會更重要的,其實是世界會怎樣評價中國;或者說,北京奧運會的成功,是完整展示中國的一個有效窗口。
“這是我見過舉辦最成功的一次奧運會”,也許只是薩馬蘭奇先生的一句口頭禪,他不僅在北京這么說,在希臘他好像也這么說過,在倫敦或許他還會這么說。但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北京已經真實展現在世界面前,并前所未有地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共同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