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tune2008年6月30日
通脹攤牌:巴菲特VS伯南克
沃倫·巴菲特也會有犯錯的時候,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希望這一次就是。
巴菲特于2008年6月25日在CNBC電視臺指出,“鋼鐵、石油還有很多東西都在漲價,我認為通脹很快就會高企,這是對經濟最大的威脅。”
但美聯儲于同日表示,在連續降息和對金融機構的擴張性貸款政策實施了九個月之后,現在不打算通過貨幣政策的“反向操作”來打壓價格上漲。伯南克對商品(指能源、金屬、農產品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是否會帶動工資和物價的普遍上漲持懷疑態度。
盡管承認通脹的不確定性依然很高,但美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還是決定維持聯邦基金利率在2%不變,并表示,“我們認為在今年的晚些時候或者明年,通脹會趨于溫和。”
美聯儲的決策依賴于對目前情況的定性——是通貨膨脹還是“相對價格變化”(relative-price changes)。前者是指由于長期寬松的貨幣政策造成的貨幣購買力整體受損;后者指由于供求基本面的變化造成的價格上漲。
如果是全球經濟的強勁增長造成了商品需求高峰,那么除非需求者削減消費,否則價格就會漲,調整利率并不能影響這個上漲的過程。
經濟學家們認為,工會勢力下降,使得工人們對工資的談判能力,已經和20世紀70年代經歷高通脹時的情況大不相同。伯南克和他的同僚認為,除非工資開始普遍上漲,否則當前的商品價格上漲不會形成普遍的高通脹預期。
事實上,通脹已經成為產業界的關鍵詞,燃油成本飛漲已經傷害到一些經濟命脈行業。聯合航空和洲際航空已經制定了數以千計的大規模裁員計劃,福特和通用汽車則精簡了他們的運動型汽車的生產線。被裁員的飛行員和汽車工程師們將會失去豐厚的收入,淪落為低收入群體。
Time2008年7月9日
Google開發虛擬現實世界
2008年7月8日,Google發布了名為“Lively”的免費服務,允許用戶通過三維軟件聚集在想象中的房間等背景中,進行虛擬生活。
在互聯網業界,“第二人生”(Second Life)網站已經為用戶提供了一個比較完善的虛擬現實平臺。但Google認為,Lively決不是“第二人生”的復制品,而且用戶無需任何成本,Lively將吸引更多的人走進虛擬現實世界。只要從lively.com安裝一個軟件包,用戶就能從博客、社交網站等多個網站進入Lively。Google已為Facebook網站開發出一項Lively應用,并且已經迅速成為Facebook的熱點。目前,Google正在為MySpace開發Lively應用。
Lively用戶可以設計出一個形象,可男可女,也可以是其他生命,用戶可以為它設定一個身份,只需要點幾下鼠標就可以為它更換衣服和表情。它可以在各種虛擬環境中漫游,如小孩的房間、奇異的小島等,房間中可以裝飾多種家具,如大屏幕電視,上面甚至可以播放YouTube視頻。用戶可以邀請朋友或家人進入自己的虛擬現實環境,進行聊天、擁抱、哭泣等互動,就像電影里的角色一樣。
Google表示沒有計劃在Lively上銷售廣告。不過Lively仍將會間接地幫助公司,因為Lively將促使人們在網上逗留更多的時間。Google認為,經常在網上逗留,最終將會產生更多的廣告點擊,從而使公司賺到更多的錢。
Forbes2008年7月10日
陶氏化學收購RohmHaas
2008年7月10日,陶氏化學公司(Dow Chemical,下稱陶氏)宣布,以每股78美元現金收購其同行RohmHaas公司,后者7月9日的收盤價為每股44.83美元,收購溢價為74%。作為交易的一部分,陶氏將承擔RohmHaas公司35億美元的債務,整個交易的總價達188億美元。
消息公布后,陶氏的股票下跌2.4%至33.15美元;而RohmHaas的股票則一飛沖天,大漲64.6%至73.77美元,逼近陶氏的收購價。
陶氏的首席執行官安德魯·賴弗瑞斯表示,“這將是一場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收購,它將幫助我們在全球專業化工和高級材料領域加速增長,鞏固我們在全球化工業界的優勢地位。”
RohmHaas是全球最大的丙烯酸涂料原料生產商,同時生產用于包裝材料、生物殺滅劑(biocides)和個人護理產品的化學品。Liveris認為,RohmHaas會為陶氏帶來令人振奮的新技術以及進入新興市場的更多渠道。
目前,陶氏是世界第二大化學品制造商,總部位于密歇根州的Midland,資本市值達323億美元,幾乎相當于RohmHaas的4倍。陶氏表示,交易完成后RohmHaas仍將保留自己的品牌,公司將在RohmHaas總部所在地費城建立一個高級材料業務部門,并對RohmHaas的現存部門提供支持,包括覆蓋材料、生物殺滅劑(biocides)和個人護理等領域。新部門和RohmHaas整合后的銷售額預計將達到130億美元。
外部融資在本次交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薩維公司(Berkshire Hathaway)為交易提供30億美元,科威特投資局(Kuwait Investment Authority)提供10億美元。
這是陶氏化學101年的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樁交易,賴弗瑞斯稱:“回顧歷史,僅有兩到三家公司對我們意義重大,我們一直在耐心地等待合適的時機收購合適的資產。”
BusinessWeek 2008年7月2日
全球擴張能否幫助星巴克?
一系列海外擴張能否彌補本土的溫和表現?星巴克期望答案是肯定的。這家來自西雅圖的咖啡連鎖店準備關閉其在美國本土的600家生意蕭條的店鋪,同時計劃年內在海外開設1000家新店鋪,位置遍布巴黎、北京、墨西哥城等世界多個大城市。
星巴克計劃于2009年至2011年,在海外新開3500家店鋪,占到其店鋪總數的40%,目前這個比例是29%。星巴克歐洲總部發言人表示,“國際業務是公司增長的引擎”。
增長的確是事實,但是利潤呢?2007年星巴克美國本土店面的平均營業毛利率是14.6%,而海外店面僅為8.1%,而今年前四個月,這個數字進一步萎縮到可憐的3.6%。
瑞士聯合銀行分析師戴維·帕默說:“星巴克的絕大部分利潤來自本土,公司2007年總收入為94億美元,美國店鋪貢獻了其中的85%。”
在美國,星巴克全資擁有店鋪占總數的2/3,另外1/3是在收取品牌使用費后授權他人經營的。在海外,這個比例正好顛倒,有2/3的店鋪是以授權或者合伙的方式開設的,星巴克通常在合伙店鋪中占股18%至50%。
“無論是授權還是合伙,都由合作方承擔大部分成本,這就降低了星巴克的風險。”威廉布萊爾公司酒店行業分析師莎朗·扎克菲認為。她估計,中國(包括港臺)有623家星巴克店鋪,而星巴克只擁有其中的162家。“即使授權經營不賺錢,星巴克也愿意干。”她說。
在西歐的很多國家,星巴克的日子并不輕松,較高的勞動力成本和中心城市的高租金擠壓了大部分利潤。即使如此,這位咖啡連鎖巨人已經決定在海外市場大干一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