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慎表決是董事職責的關鍵環節;董事負有維護信息披露真實、準確、完整的責任;董事嚴重失職須承擔行政、民事、刑事復合責任
因不服中國證監會的行政處罰,深信泰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00034,下稱深信泰豐)將證監會告上了法庭(據報道,此為證監會第三次被提起行政訴訟),該案6月3日于北京公開開庭審理,沒有當庭宣判——此事無疑給上市公司董事敲響了需“懂事”的警鐘:明確、承擔自己的責任。
先看案情回放。2007年8月30日,證監會對深信泰豐違規信息披露行為作出行政處罰的同時,對包括肖水龍、王迎、丁力業等在內的公司高管開出了罰單。經證監會查明,深信泰豐2003年年度報告存在虛假記載,虛增存貨人民幣2000萬元、虛增預付賬款人民幣651.29萬元,且未披露深圳泰豐電子有限公司違規占用深信泰豐資金人民幣2651.29萬元的事實。此外,深信泰豐還有包括5筆對外擔保事項,72筆重大訴訟事項未及時履行臨時公告義務,導致2003年年度報告存在重大遺漏。
證監會認為,根據原《證券法》第一百七十七條的規定,深信泰豐在上述披露2003年中期報告、2003年年度報告的過程中,存在違反《證券法》相關規定的虛假陳述行為,根據當事人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與社會危害程度,對深信泰豐罰款30萬元,對肖水龍、王迎分別給予警告并處罰5萬元,對丁力業等人分別給予警告并罰款3萬元。
董事責任的內涵與外延
董事責任的內涵是忠實義務和勤勉義務。《公司法》第一百四十八條明確規定:“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對公司負有忠實義務和勤勉義務。” 所謂忠實義務,是要求公司董事忠于公司與股東利益,不得以權謀私。所謂勤勉義務,是指公司董事必須以誠信履行其義務,表現出處于類似位置的通常審慎者在類似情況下所表現出來的勤勉、謹慎或技能。
由董事責任內涵引申出的外延更為豐富,包括出席董事會會議、審慎表決、競業禁止、抵觸交易禁止、短線交易禁止、持股限制、接受股東質詢、因過錯致公司及第三人損害的賠償責任,等等。這些在《公司法》的相關條文中均有明確規定。
由于上市公司董事高管有專門的資格要求,在任職之前均經過財會、法律、金融等專門知識的培訓,所以一般認為,其忠實與勤勉的要求要高于一般有限責任公司,亦即應承擔更為嚴格的董事責任。
審慎表決是董事職責的關鍵環節
在深信泰豐案中,受罰董事丁力業提出的抗辯理由之一是該案所涉及的2003年定期報告及2003年、2004年未履行臨時公告事項,其既未參加也沒有簽字,而是委托代理人行使了相關職權,屬于完全不知情。
這樣的抗辯在法律上不能成立。《公司法》第一百一十三條規定:“董事會會議,應由董事本人出席;董事因故不能出席,可以書面委托其他董事代為出席,委托書中應載明授權范圍。”這條規定雖然授予董事在特定情況下委托他人代為出席和表決的權利,但并不能免除董事的審慎表決責任的義務。根據《民法通則》關于代理的法律規定,代理人所代表的是被代理人的行為,其在授權范圍內行事的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擔。因此,原告通過書面委托他人代為行使職權的方式,足以表明其愿意承擔代理表決的法律后果。

由于現代公司是以董事會等會議方式來議事和表決的,因此審慎表決是董事職責的關鍵環節,董事應認真審慎地行使表決權。在開會前,要仔細研讀會議與表決事項,看是否存在違法違規或有損公司利益的環節;要盡量親力親為,參與董事會會議,行使表決權;當因故不能親自到會表決時,應謹慎遴選代理人,慎重確定代理權限。在本案中,原告既沒有認真研究公司定期報告和臨時報告,也沒有放棄表決權,在選擇代理人表決之后也未對表決事項提出異議,甚至于公司2003年中報、年報披露的時候,原告也沒有作出任何的書面異議,沒有對2003年中報和年報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準確性提出任何質疑,無疑應承擔參與表決的法律責任。
董事負有維護信息披露真實、準確、完整的責任
“被告處罰針對的是信息披露問題。信息披露針對的是中報和年報,但是原告一次都沒有參加過,為何成為信息披露的直接負責人員?”原告丁力業的代理律師提出上述質疑。
這種缺乏證券法知識的質疑混淆了董事責任和董事實際履行職責的區別,董事責任是法律規定客觀存在的,不因董事不履行而消除。《證券法》第六十八條明確規定:“上市公司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對公司定期報告簽署書面確認意見。上市公司監事會應當對董事會編制的公司定期報告進行審核并提出書面審核意見。上市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保證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真實、準確、完整。”
本案中丁力業是深信泰豐的董事、副總經理,即原告不僅是董事會層面的決策者,還是經營層面的管理者。對于深信泰豐2003年年度報告存在虛增存貨、虛增預付賬款,且隱瞞大股東違規占用資金、未披露5筆對外擔保事項等違規事實,不可能完全不知情,甚至可能參與了其中一些違法行為。丁力業在整個事件中沒有盡到應當履行的董事職責,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董事嚴重失職須承擔行政、民事、刑事復合責任
董事尤其是上市公司董事失職直接導致公司的經營不利或信息披露失真,引發上市公司股價的波動、造成投資者損失,具有較大的社會危害性。根據我國相關法律,董事高管嚴重的失職行為可能遭致行政、民事、刑事三位一體的復合責任。
行政責任方面,以本案所涉及的虛假陳述行為為例,《證券法》第一百九十三條明確規定:“發行人、上市公司或者其他信息披露義務人未按照規定披露信息,或者所披露的信息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的,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并處以三十萬元以上六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警告,并處以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從罰款幅度而言,證監會對丁力業處以法定最低幅度的三萬元罰款,已經體現了從寬處理。
民事責任方面,可能包含兩個層面的民事責任。一是董事對公司的民事賠償責任,如《公司法》第一百一十三條規定,董事應當對董事會的決議承擔責任。董事會的決議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股東大會決議,致使公司遭受嚴重損失的,參與決議的董事對公司負賠償責任。但經證明在表決時曾表明異議并記載于會議記錄的,該董事可以免除責任。另一層面是董事對投資者的賠償責任,如《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三條規定,董事、高級管理人員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損害股東利益的,股東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刑事責任方面。董事失職情節特別嚴重,數額特別巨大,或給公司、股東造成特別重大損失的,可能被追究刑事責任。例如,在信息披露違規方面,《關于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補充規定》明確規定,虛增或者虛減資產達到當期披露的資產總額百分之三十以上,虛增或者虛減利潤達到當期披露的利潤總額百分之三十以上,未按規定披露的重大訴訟、仲裁、擔保、關聯交易或者其他重大事項所涉及的數額或者連續十二個月的累計數額占凈資產百分之五十以上,造成股東、債權人或者其他人直接經濟損失數額累計在五十萬元以上等,須承擔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