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大學管理學院
讓并購創造價值
公司并購之后,經理不應該只是依照傳統的經驗——通過削減成本來增加利潤,首先應該做的是鞏固營銷、保持銷售收入增長。這是因為,銷售收入的增長對于利潤增長至關重要,而后者則是在長期內保證股東收益的最可靠的引擎。
最近,我們對發生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270個并購案進行研究發現,這些公司在并購之后,銷售收入增長率(行業加權)平均減少6%。這導致公司稅息前收益(EBIT)增長率減少9.4%,進而使得公司資本價值增長率減少2.5%。

無數論文和書籍都認為,并購成功的關鍵是協同效應,許多經理將這種觀點牢記于心。我們研究的多數并購案表明,生產車間合并、管理部門集中等成本協同效應的確能夠提高利潤率,但是這種協同自身并不能提高公司的增長率,也就無法創造出真正的價值。
2000年,美國的貨運代理公司EGL和Circle合并,新公司的營業利潤率高于合并前兩公司的加權平均營業利潤率,但是銷售收入增長率卻由正轉負。相似的,2003年美國釀酒業公司Constellation Brands收購澳大利亞BRL Hardy公司,新公司利潤率增加,而公司價值卻降低了。
數據顯示,EBIT增長率對公司價值有較強的影響,在長期,這種影響十分顯著。所以,在并購之前,公司必須考慮并購對其客戶的影響(通常會降低客戶對公司的信任度)。經理們必須要在保留和拓展客戶方面投入更多的資源,通常包括,提高運營效率增加客戶認知;通過系列信息不斷告訴市場,并購后的新公司會提供更完善的產品和服務;盡可能少地調換營銷經理;保證之前不同公司的員工,以統一的形象和工作流程面對客戶。
已經有不少公司在并購之后采用了上述策略,(不論是否存在成本協同效應)成功地提高了銷售增長率。比如,兩家大型基建設備公司在并購之后營業利潤率降低了,但是收入增長率提高了18個百分點。2003年西班牙食品設備公司SOS Cuetara和菜油生產商Koipe合并后,在營業利潤率降低的同時收入增長率提高23個百分點。這些公司能夠作出這樣的成績,是由于他們將主要精力放在客戶身上,而不是只考慮協同效應。
協同效應在很多方面是有益的,低成本結構使得公司能夠更多地專注于對價格敏感的細分市場,增加收入的來源。但如果整合和裁員等事宜過分地占用了公司決策層的精力,那么他們就無法專注與客戶和市場,公司也就失去了真實價值的基礎。
哈佛商學院
何時該聽激進投資者的話
如今,當你管理的公司的業績不理想時,對沖基金(資本市場里最常見的激進投資者)很可能會對你施加壓力,要求你改變戰略方向。我們的建議是,你不一定要聽他們的話。
我們的研究發現,一家公司采納激進投資者的建議改變戰略之后,股東并不能得到超額收益(指高于市場平均收益的部分),除非這家公司被收購。
對沖基金傾向于瞄準那些業績表現落后于同行業的公司,他們的“激進行為”包括:要求公司回購股份、提高分紅率、取得董事席位、改變公司戰略、剝離公司業務等。目標公司的執行官們通常會拒絕這些要求,他們認為這些行為并不能增加股東價值,而保守的股東們則會由于分不清孰是孰非而感到迷茫。
我們收集了從1994年到2006年,有激進投資者參與的所有美國公司的數據,大多數情況是對沖基金收購了目標公司超過5%的股權,并且進行了一系列的“激進行為”。我們發現,只有當激進投資者最終成功地收購了目標公司,這些“激進行為”才能為股東創造價值。當激進投資者能夠收購目標公司時,目標公司股東會獲得巨大的溢價,有時高達40%。但是,如果對沖基金沒有找到目標公司的買家,盡管公司改變了戰略,對沖基金也進駐了董事會,在之后的18個月里,公司股票的平均表現并未顯著優于大盤。
比如,海盜資本(Pirate Capital)于2005年持有詹姆士河煤礦公司(James River Coal)7.9%的股權,后者按照海盜資本的要求,委托投資銀行為其開發“戰略性替代業務”以增加股東價值。但是在2006年末,當海盜資本減持股權至5%以下時,該煤礦公司的股價已經跌去75%。并且,這一切發生的前提是,海盜資本已經得到了該煤礦公司的3個董事席位。
這樣的研究結論并不意外,激進投資者不是經理,他們的專長是發現被低估的資產,而不是經營資產。當然,我們并不是說,你應該完全忽略激進投資者提出的戰略。你會面臨兩難,是屈從于激進投資者還是與他們分庭抗禮?有時候,中間線路是聰明的選擇。
另外,當股價表現低于預期時,對沖基金會向你提意見,這時你要有所準備,如果你不能就公司的差勁表現給股東一個合理的解釋,那么,激進投資者的“爭奪控制權”行動可能很快就會到來。
康涅狄格州紐海文大學商學院
“中國價格”源于補貼
很多人認為中國制造業的價格優勢得益于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但我們對中國鋼鐵業的研究表明,其低價格和政府大量的能源補貼密切相關。
2005年,中國政府將鋼鐵業確立為國家經濟支柱行業。當時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鋼鐵生產國,年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27%,但一直到2005年之前,中國每年的鋼鐵進口量仍高達2900萬噸。就在2005年,中國突然從一個鋼鐵凈進口國轉變成凈出口國,2006年,中國的鋼鐵出口總量成為全球第一,現在中國仍然是全球最大的鋼鐵消費國與生產國。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國如此巨大的轉變?又是什么使得中國制造的鋼鐵比美國和歐盟的便宜19%?勞動力因素頂多只能解釋這個價格優勢的10%,而規模經濟、短供應鏈、技術效率等因素在中國也不明顯。
我們的研究發現,從2000年到2007年,中國政府對鋼鐵業的能源補貼總額高達270億美元,其中95%是煤炭補貼。分析顯示,中國的能源補貼量、鋼鐵產量、鋼鐵出口量具有很強的統計相關性。
實際上,中國的制造業整體都在享受著政府的能源價格補貼,但由于鋼鐵業要消耗大量的煤,所以被補貼的更多。外國公司如果想和中國公司較量,對于補貼的意義,應該明白以下兩點:
第一,外國公司可能會突然受到政策的影響。比如在2007年11月,中美之間的WTO削減補貼協議,削減了中國境內的外企的出口補貼,但對中國企業保留了該補貼。對于在中國的外企,這意味著其依賴補貼所形成的低成本優勢瞬間蒸發。
第二,從中國進口(價格受到補貼影響的)原材料的離岸公司可能會遭遇價格的劇烈變化。來自中央政府的補貼經常會停止,轉換為由省級或地方政府接手,他們可能會繼續提供不同程度的補貼。如此一來,被削減掉補貼的產品價格就會上漲。外國公司需要和產業界以及中國政府搞好關系,搞清楚補貼來源,以規避相關產品價格上漲的風險。

外國公司嘗到了中國的低價原材料的甜頭,但應該明白,“中國價格”可能會隨著補貼的變化劇烈波動,所以外國公司還是應該保留其他的材料供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