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汶川地震發生后,國內外經濟分析機構和專家學者,紛紛表述了各自的觀點。他們運用各自掌握的信息資源、預測手段,分析預測了此次地震災害對我國宏觀經濟及各行業的影響。但這些評價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本文通過對統計數據的分析,得出了我們關于地震災害對中國經濟、產業影響的結論,并基于短期和長期對汶川地震的經濟影響進行評價。
關鍵詞:地震災害;經濟影響;分析;評價
中圖分類號:F123.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08)08-0003-08
許多經濟分析人士預計汶川大地震會再次打擊剛從雪災中恢復過來的中國經濟。據有關機構預測,汶川地震可能造成逾千億元的經濟損失,西南證券分析稱,此次地震災害造成的全部損失可能在1050-1900億元之間,可能造成2-4季度經濟增幅減少0.15-0.2個百分點。有學者預計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大于雪災造成的1516.5億元直接經濟損失,劉正山初步估算,這次地震帶來的直接經濟損失約為5 252億元。不少學者和機構還就地震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各抒己見。我們依據統計數據資料,也對汶川地震的經濟影響進行了細致的分析,得出我們關于地震災害對中國宏觀經濟影響的結論。
一、汶川地震對中國宏觀經濟影響的分析與評價
(一)地震對投資的影響
此次地震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中,首當其沖的就是對固定資產投資的影響。此次地震與年初的雪災和2003年的SARS疫情所造成的損失最大不同之處在于,雪災和SARS疫情主要是減少了當期的生產,即社會產品流量,而此次地震除減少了當期的生產外,更大的損失在于大量建筑物和道路等基礎設施毀壞,對社會財富的存量造成嚴重損害,在災后必須進行重建,因此,此次地震對固定資產投資的影響顯得尤為突出。
從表1可以看出,四川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所占比重每年穩定在4%左右,略高于平均水平,因此四川省固定資產投資的變動將會對全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造成明顯影響。
在對固定資產投資進行核算時,考慮的主要是流量,但此次地震所造成的是固定資產存量的損失,因此,要核算今年四川固定資產投資數額時,必須要考慮災后重建新增的固定資產投資。在此次地震中,處于震中及其附近受到嚴重損失的市縣包括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理縣和茂縣)、成都市(都江堰市)、德陽市(綿竹市、什邡市)、綿陽市(北川縣)和廣元市部分地區,其中汶川縣、理縣、茂縣和北川縣遭受毀滅性破壞,其他市、縣損失嚴重,因此其固定資產投資額應包括2007年的固定資產存量和2008年的新增投資量。
一般來說,當期固定資產存量應等于上一期固定資產存量加當期固定資產投資減去固定資產折舊,即:
K=K-1+I-DN
其中,K表示當期固定資產存量,K-1表示上一期固定資產存量,I表示當期投資,DN表示固定資產折舊。
震中各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如表2所示(由于資料所限,未能找到2006、2007年具體數據)。
根據以上資料,取5%的折舊率,以2003年為基期,則以上各縣市在2005年末的固定資產存量核算為296,955億元,再加上以上各縣市在2006、2007年的投資,估計以上各縣市在2007年末的固定資產存量為580億元。考慮到以前各年度以上各縣市的固定資產投資,此次地震災后重建在正常投資的基礎上至少需要增加700億元,估計區間應該在650--850億元。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開年以來,四川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量擴大,增速小幅回升,四川省統計信息顯示,1-5月,四川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876.3億元,增長28%,比1-4月回升0.6個百分點。其中,基本建設及更新改造等項目投資1447億元,增長24.2%,比1-4月回升0.4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投資429.3億元,增長42.5%,比1-4月回升1.1個百分點。說明自年初以來四川各地投資熱情較高,因此,實際的固定資產投資增加額應該會略高于我們的估計。
(二)地震對消費的影響
此次地震對消費也有較大影響,當前震中各縣的消費品基本依靠外界援助,說明當前災區消費品存量基本為零,因此,災后居民的消費需求將出現較大增長。從表3可以看出,四川人均消費水平中,農村居民消費水平與全國農村人均消費水平相差不大,城鎮居民消費水平2000-2002年略高于全國人均水平,2003-2004年略低于全國人均消費水平,因此,四川居民消費需求的較大增長將會對全國人均消費水平產生一定影響。

(三)地震對出口的影響
四川省不是我國出口的主要省份,據統計數據測算,四川省的出口占全國出口的比重一直在1%以下,大約穩定在0.6%左右,因此,從總體上看,此次地震對全國出口不會產生明顯影響。分項目來看,四川出口貨物以核反應堆、電機、聲視頻設備,紡織原料及紡織制品以及農業產品等為主。其中以出口額居于首位的電機、聲視頻設備等為例,如表4所示,四川電機、聲視頻設備出口占全國的比重在3%-5%左右,可以預見,隨著災后生產的逐步恢復,應不會對全國出口產生顯著影響。
四川省是農業大省,農業出口在其出口總額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四川省農業出口數額在全國農業出口總額中也占有一定比重,四川活動物與動物產品出口占全國的比重近幾年來在3%以上,因此,此類貨物出口的減少也將會對全國出口產生些許影響。而此次地震中農業所遭受的損失較大,并且災區居民對此類物品的需求也會促使其出口的減少。但此類貨物出口所占的比重不高,總體上影響不大。
(四)地震對物價的影響
關于地震對物價的影響,當前一些觀點認為地震會對CPI有推升作用,特別是對食品價格上漲的影響可能會更大。四川作為農業大省,巨大的農業損失必然會對全國的農產品供給產生一定影響,從而導致農產品價格上漲。但具體將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似乎不能簡單以四川是中國第一大豬肉生產省份和第五大糧食生產省份這樣一個簡單的理由而臆斷。
我們以大家最為關注的四川省作為“中國第一大豬肉生產省份”的身份來進行分析,經測算,無論是肉豬出欄數與年末頭數還是肉類總產量與豬肉產量,四川省占全國的比重都很高,穩定在10%以上。而我們還應清醒地看到,此次地震四川雖然遭受了嚴重損失,但不能將四川全省的農業生產、肉類產量等都看作損失,并以此為依據來估算其對CPI增速的影響。從表5可以看出,此次地震的重災區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綿陽市、廣元市等地都不是主要的產地(成都市雖然肉類產量較高,但主要受災地區在都江堰市,據報道成都市肉類產量并未受到嚴重影響)。以上各州(市)內的全部區(縣、市)肉類總產量占四川省2005年肉類總產量的比重也只在10%左右,震中及其附近的縣(市)數約為以上各州(市)的1/10,此次地震所造成的肉類總產量的下降最多應不會超過1%,況且震中及其附近的縣(市)肉類產量也不可能為0,在四川省占全國的比重10%的條件下,其對全國CPI的推升作用將遠遠小于此前估計。
同樣,在農作物播種面積和產量上,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綿陽市、廣元市等地也不是主要的產地,2005年四川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為650.16萬公頃,糧食產量為3409.19萬噸,而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糧食播種面積為5.41萬公頃,糧食產量為16.87萬噸;綿陽市糧食播種面積為41.36萬公頃,糧食產量為217.94萬噸;廣元市糧食播種面積為25,84萬公頃,糧食產量為136.72萬噸。在四川全省糧食產量中所占比重明顯很小,在國家較為充足的糧食儲備背景下,不足以對全國的糧食供給產生較大影響。
(五)地震對就業的影響
四川省是人口大省,就業人數占全國的比重較高,基本穩定在4.5%左右,若四川省就業發生較大變化,將會對全國就業狀況產生較大影響。地震過后,四川省就業狀況可以分為三部分來考慮:
首先是四川省原有就業狀況災后恢復情況。可以肯定的是,在各種就業崗位中,因四川省旅游業受到影響等原因,住宿和餐飲業、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等行業的就業量將會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建筑業、制造業、房地產業等行業的就業量將會有較大程度的增長;而其余如采礦業、金融業、教育、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等行業的就業量將不會有明顯變化。因此,從總體上看,災后原有就業將會有恢復性增長。

其次是在災后重建過程中就業輸入增加狀況。可以預見,災后重建難以完全依靠四川本省的力量完成,在建筑業、房地產業等行業將有大量的勞動力輸入,促使四川省就業量增加。
再次是勞動力輸出返鄉進行就業的狀況。四川省是勞動力輸出大省,2007年,四川省人口為8170萬,占全國總人口的6.2%,與4.5%左右的就業比重相比,很明顯有大量的勞動力輸出存在。據估計,2007年,四川省約有2002萬農民工輸出。災后重建過程中可能會有一定數量的農民工返鄉支持重建,而且,災后大量就業機會的存在也將減少農民工預期成本的下降和預期收益的上升,將會導致農民工輸出量的減少。
綜合以上各項內容,不難判斷,災后四川省就業量的增加將成必然。
(六)地震對GDP的影響
關于此次地震對GDP的影響,目前很多機構和專家學者都進行了預測,各種分析均有一定道理,但我們對此的觀點非常明確,在目前如何準確預測地震對GDP增速影響的具體數值并不具有實際的意義。對此,我們可以從GDP核算的基本公式入手:
GDP=C+I+G+(X-M)
其中,C為消費,I為投資,G為政府購買支出,X為出口,M為進口。
從前文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四川省的消費和投資的增加將成為GDP增加項,出口的減少將成為GDP的減少項,此外,在此次地震中由于停產所造成的損失也是GDP的減少項。
在投資方面,我們估算此次地震災后重建在正常投資的基礎上至少需要增加700億元,估計區間應該在650-850億元。但由于建筑周期的限制,全部投資很難在2008年內一次性完成,那么要測算投資對2008年GDP的影響時,就必須要考慮2008年實際完成的投資額。這就要看國家對于四川災后重建如何進行規劃和安排,因此這是一個可變值。
在消費和出口方面,如對于糧食、肉類食品、紡織品等消費的增加與相應的出口減少所產生的影響應能夠部分抵消。政府購買支出將如何變化,目前尚難以確定,也是一個可變值。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此次地震對GDP的影響不應是一個可以準確測算的固定值,而應視災后重建的實際狀況確定。而更重要的是,既然投資和政府購買支出是對GDP影響的可變值,政府就應該根據由于停產所造成的損失,合理規劃災后重建,避免投入緩慢、不足或過度的極端情況出現,盡量減少此次地震對GDP的影響。
二、汶川地震對各產業影響的分析與評價
(一)地震對第一產業的影響
四川省是全國的農業生產大省,素有“天府之國”的美稱,四川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占全國的比重較高,近年來為6%以上;四川省的糧食面積占全國糧食面積的6.1%;糧食產量占到全國的6%。四川省是我國重要的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籽、絲、茶、柑桔、桐油、白蠟、生豬及淡水魚生產基地。四川省統計公報稱,2007年,四川省全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為681.0萬公頃,其中,小麥種植面積139.7萬公頃;水稻196.0萬公頃;玉米124.7萬公頃;油料作物106.6萬公頃;蔬菜109.6萬公頃。
總體看來,此次地震對災區的糧食生產、飼料業、生豬養殖、水產養殖業等均產生了不利的影響。本文著重分析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第一,對糧食生產的影響。從短期來看,重災區糧食重新恢復生產和糧食運輸難度比較大,供需狀態在短期內比較緊張。地震后正值夏糧水稻插秧的高峰時節,由于余震以及人員傷亡的影響,可能對插秧產生一定影響;此外,從農資供應方面看,地震造成多條交通干線中斷,使運輸受阻,這不僅會加劇四川省種子、化肥、農藥價格的上漲,而且農資供應緊張也將影響今年的糧食生產。更值得擔憂的是,由于地震而導致耕地絕對量有所減少。在汶川、北川、彭州等地,地震伴生了泥石流、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對耕地破壞性很大,而這些受損耕地在短期內很難重新恢復。
第二,對農田水利設施的影響。本次地震將給四川地區農田水利設施工程帶來一定程度的破壞,儲水與蓄水能力、水體調配能力都有所削弱。都江堰作為瀕臨汶川縣的大型農田水利工程,目前總灌溉面積為67.33萬公頃,是全國特大型灌區之一,在本次地震災害中受到一定損壞。水利部有關負責人表示,都江堰水利樞紐處于紫坪鋪水庫的下游,其安危不僅取決于自身狀況,而且還取決于紫坪鋪水庫的安全與否。大震之后,現在全力保護好都江堰水利樞紐,首先要保護好的就是紫坪鋪水庫大壩。如果紫坪鋪水庫大壩出現重大安全問題,則都江堰水利樞紐及都江堰市都將遭受滅頂之災。目前下泄通道已打通,正以每秒700立方米的流量下泄。

第三,對全國農業的影響。總體來看,目前全國農業生產發展勢頭良好,沒有因地震災害而發生根本改變,全國農產品供求基本平衡的格局不會發生大的變化。全國夏季糧油生產形勢較好,春播進展總體順利,生豬等畜牧水產業穩定發展。據農業部副部長危朝安在5月17日公布5·12汶川地震對四川農業生產影響的新聞發布會上稱,此次地震造成50多萬畝農作物受災,大量在田夏收作物無法收獲。但由于此次受災農作物面積僅占2007年四川省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的0.49%,以2007年四川省的糧食種植面積占到全國的6.1%計算,受災面積對全國的影響比例為0.03%,可見影響有限。同時,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王守聰表示,地震不會對農產品供給及價格造成明顯影響,因為災情主要發生在山區。
第四,對生豬養殖業的影響。四川是我國的一個畜牧業大省,是我國規模化養殖生豬的優勢區域,肉豬出欄頭數居全國第一,豬牛羊肉類總產量居全國第二。2007年,四川出欄的生豬達6000萬頭以上。地震災害造成災區生豬大量死亡和生豬存欄量的下降。據農業部的初步統計數據,此次地震導致四川災區死亡畜禽1250多萬頭(只)。據5月16日統計,四川德陽、綿陽等8個市、州死亡生豬79.28萬頭,占去年生豬出欄量的1.32%。生豬的供給減少可能使生豬價格的回落時間推后。
四川作為我國第一大生豬生產大省,成都、南充、資陽、達州、宜賓、涼山、綿陽和瀘州等8個主產地區豬肉產量占全省比重為51%,由于生豬生產基地大部分集中在川南,盡管綿陽和成都在此次受災范圍內,但據四川省飼料工業協會理事潘品金估計,四川所有受災地區的生豬供應量約占全省的5%以下,而且,生豬養殖周期較短,通常只有3個月,災后生豬養殖的恢復將會很快,再加上目前全國生豬主產區的存欄量也在繼續回升,因此,震災對全國生豬養殖業的影響有限。
(二)地震對第二產業的影響
1、對電力的影響
四川省大中小型河流流域水電站星羅棋布,在全國規劃的13個水電基地中,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等均位于四川境內。由于本次強震災害的震中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岷江沿岸的汶川,岷江中上游干、支流上的中、小型水電站難免受到震災影響,位于川西、川南地區的水電站受影響相對較小。阿壩州應急辦主任表示:“岷江上游一個重要的水庫圖龍水庫已出現險情。”如果該水庫出現問題,將直接影響到岷江干流中下游水電站的人員、發電設施安全。
據國家電網初步統計,受地震災情影響,四川電網用電負荷減少約400萬千瓦,500千伏站停運一座,220千伏變電站停運五座。川西地區江油、金堂、寶珠寺、茂縣水電群、達州東岳等電廠與系統解列。陜西省兩座220KV主變停運,三臺發電機停運,用電負荷減少約150萬千瓦。目前,國家電網公司主網運行平穩,損失負荷正在逐步恢復中。
2、對機械制造業的影響
從全國來看,汶川地震災區并不是重要的制造業基地,綿陽作為受災嚴重地區的最大工業城市,其億元以上工業企業99戶,2007年共完成工業產值537.5億元。因此,地震災害對中國制造業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
從受災地區看,目前四川省共有11市(州)受災,在汶川縣、北川縣、彭州市、德陽市等受災嚴重地區,多數房屋倒塌受損。因此,近期災區對倒塌建筑物的清理將成為一項主要的工作。在建筑拆除中,主要用的設備是配備破碎炮、液壓剪的挖掘機,以及用于清理廢物的推土機,轉運廢物的裝載機和重型卡車,如果有大型架構需要吊起、移動,還需要汽車、履帶起重機等。因此,將會增加對上述各種機械的需求,帶動相關機械制造業的發展。
3、對建筑業的影響
在災區重建階段,將面臨著大量的房屋、公路、橋梁等的修建工作,因此,將會帶動土方與混凝土等的需求。當然,這種需求將以地方性需求為主。災后重建開始后,短期內大規模的新建及維修房屋將會增加當地對建筑鋼材的需求。由于災后重建工程巨大,因此對水泥的需求量也將大幅上升。據悉,2007年下半年起成都加大了落后產能的淘汰,目前成都市場水泥供求已經嚴重失衡,災區的重建將加劇水泥市場的供求失衡程度,導致水泥價格的上漲。在建材方面,四川、重慶地區的鋼材產量占全國的4%,鐵礦石的產量僅占全國的7%,因而震災對鋼鐵的產量影響不是很大。四川省鐵礦石的主要產區位于攀西地區,距離此次地震震中汶川縣較遠,基本沒有受到影響。但由于部分鐵路、公路運輸中斷,鐵礦石外運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受阻。
4、對采礦業的影響
在此次重大地震災害中,有色金屬行業受到了較大的影響。2007年,四川省鉛精礦產量占全國總量的10.01%;鋅精礦約占全國總產量的5%-10%,電解鋁產能約占全國總產能的3.9%。在此次地震中,對自然資源造成的損失并不大,只是對一些企業的廠房、電力及交通基礎設施帶來了嚴重的破壞。但由于該地區的鋅礦、鉛礦和鋁礦及其冶煉廠在此次地震中受到了直接的影響,因此,短期內會影響到全國的金屬材料價格。
(三)地震對第三產業的影響
在此次地震災害中,第三產業受到的沖擊不容忽視。旅游業是四川省受地震沖擊最大的一個行業。四川省是中國旅游大省,是中國旅游景點最多的省份,也是國內旅游收入占GDP比重超過8%的唯一省份,旅游對當地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07年,作為四川省第三產業支柱的旅游業總收入為1217.3億元,約占全省GDP的11.6%。此次大地震對四川省內及其周邊地區的旅游業形成較大的沖擊,災區幾乎覆蓋了四川絕大部分旅游資源。據四川省旅游局局長張谷介紹,此次地震已造成四川旅游業損失達624億元,相當于四川去年旅游業總收入的一半。地震后,不僅四川省居民的出游需求將會受到抑制,而且全國其他地方的游客出于安全考慮也將回避災區景點。因此,一定時期內四川區域的旅游業將會受到較大影響。但從長期和整體來看,全國的旅游業所受的影響并不會太大。

就金融保險行業而言,地震對保險業的影響有限。據悉,地震對財險影響很小,對壽險有一定影響。對于財險,不同險種影響也不相同。車險和家財險中地震屬于責任免除,且不可以附加地震險,因此地震尤其房屋倒塌帶來的影響很小。對于企財險和工程險,地震也屬于責任免除,但可以選擇地震擴展險,即只有投保了主險且購買了地震附加險的才理賠。對于財險公司銷售的意外險,地震不屬于責任免除,需要賠付。考慮到地震事發區投保率較低,總的來看對財險公司影響很小。對于壽險,絕大多數險種的免責范圍并不包括地震,因此需要賠付。對保險公司影響最大的是保障類險種,如意外險,因為這類險種保額較高。但考慮到2007年四川全省保費僅為212億元,意外險為10.5億元,而地震地區為欠發達地區,因此影響并不太大。
三、汶川地震對中國經濟影響的總體評價
以上我們分析了此次地震對固定資產投資、消費、出口、物價、就業、GDP以及對各產業的影響。可以看出,雖然此次地震發生地四川省并不是我國經濟發達省份,震中及其附近地區在四川省也不屬于經濟發達縣市,但亦對我國經濟的很多方面產生了一定影響,尤其是此次地震對GDP增速、物價上漲等方面影響更是受到廣泛關注。因此,有必要認真思考此次地震對中國經濟的整體影響,以下我們從短期和長期來分別考察。
(一)對經濟的短期影響
1、對當前中國經濟總量的影響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此次地震必然會對災區近期內的生產活動產生很大影響,從而導致5-6月份產值下降,但由于災后重建中投資的大量增加、大部分生產企業必須在災后加班加點生產以最大限度滿足災民的生活需要以及災后重建的物資需求,可以預見,在下半年,四川省及其周邊地區的生產必然會出現增長,尤其是在四川省,經濟增速應該超出往年同期水平,促使經濟總量在下半年有所增長,最終影響如何,還有待于本次災難損失的完全統計,并有賴于政府對于災后重建的合理規劃和安排。從總體上說,此次地震對當前中國經濟總量的影響(包括大家所尤為關注的對于GDP增速、物價上漲等方面的影響)應該屬于政府進行經濟管理的可控范圍之內。
2、對中國經濟結構的影響
此次地震對中國經濟總量的影響目前看來并不顯著,相對來說,對于經濟結構的影響可能更為明顯一些。
從第一產業來看,四川省作為我國農業大省和主要肉類產品生產基地,在短期內,由于重災區糧食恢復生產和糧食運輸難度大而導致供需狀態比較緊張,四川省的糧食和肉類產品輸出與輸入結構將發生變化。但總體看來,因為目前全國農業生產發展勢頭良好以及國家從2007年開始進行的宏觀調控發生作用,全國農產品供求基本平衡的格局不會發生大的變化。
從第二產業來看,由于災區重建和災民的急切需求,可以預見短期內建筑業、機械制造業、紡織品與服裝生產、家用電器等行業的生產在下半年將大大增加,從而促使四川省及其周邊地區投資與生產的擴張,并可能影響其他省份對于建筑材料等的供求狀況。四川省也是我國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的省份,其中鋅礦、鉛礦和鋁礦及其冶煉廠在此次地震中遭受直接損失,短期內也可能將影響全國的金屬材料供給。
從第三產業來看,四川省是中國旅游大省,此次地震中著名旅游景點損失嚴重,且部分歷史遺產難以恢復,將極大影響四川省旅游業及其相關的商品零售與服務業。
(二)對經濟的長期影響
1、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影響
相對于短期內GDP的增減,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此次地震對經濟的長期影響。在此次地震后,災后重建中投資的大量增加成為必然,與此相對應的是建筑材料等的大量需求,因此建筑業、機械制造業等將會在災后一段時間內有較大發展。但是目前我國尚處于投資在一定程度上過熱的狀況,那么災后重建是否會加重這一趨勢就是我們需要認真考慮的內容。黨的“十七”大明確指出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而建筑業、機械制造業等更多的是屬于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的產業,這種增長又會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產生何種影響?因此,政府有必要根據災區的實際情況,做出科學合理的規劃,要避免增加投資的狂熱,在不會對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要求產生影響的條件下,盡量滿足災區居民的生活與重建需求。

2、對經濟運行安全的影響
由于四川省是我國的農業大省和主要的肉類產品生產基地,地震后人們將更多的目光投向此次地震中農業損失可能對當前物價上漲所產生的影響,尤其擔心此次地震會加劇目前物價上漲的趨勢,雖然通過分析,我們認為此次地震對目前物價上漲的影響應在政府的可控范圍之內,但這提醒我們應提高對于長期經濟運行安全的重視。農業是基礎產業,在發達國家,即使農業所占比重不大,但各國政府依然非常重視農業的發展和糧食儲備問題。雖然經過幾十年的高速發展,我國經濟尚不夠發達,農業的發展更為落后。所以,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目光不能僅僅停留在GDP的增長上,還應考慮諸如農業、能源的承載力等問題,加強經濟長期運行的安全性,以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即使是在一些重大自然災害面前,我們依然能坦然面對,沒有恐慌,沒有疑慮,沒有擔心,只有自信與從容!
(責任編輯:楊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