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80年代中期之后,跨國公司RD國際化趨勢日漸明顯,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現在國外RD型分支機構數量不斷擴張、國外RD支出的規模和比重不斷上升、國外RD活動的地區更加分散、國外RD型分支機構專利成果迅速增多、國外RD投資向高技術產業轉移和RD戰略聯盟迅速發展等方面。在跨國公司RD國際化趨勢下,我國應采取積極的應對策略:加大RD投資力度,營造良好的引進RD的投資環境;提高我國利用跨國公司RD投資的技術外溢效應的能力;提高我國抵御技術安全風險的能力;鼓勵我國企業“走出去”,參與RD國際化。
關鍵詞:跨國公司;RD國際化;基本特征
中圖分類號:F27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08)08-0051-11
一、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新技術革命(特別是信息技術革命)的迅猛發展,國際經濟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國際競爭與國際分工的主體日益由主權國家演變為跨國公司。跨國公司已成為推動經濟增長、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國際技術轉讓的主要動力。就技術創新和技術傳播而言,跨國公司在許多產業都是世界的領導者——它們支付了大部分的全球商業性研究與開發(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費用,掌握著大量的新專利和先進技術。隨著國際市場競爭壓力的不斷加大,跨國公司在技術本土化、降低RD成本、獲取國外先進技術等動因的作用下,越來越希望把更多的RD活動擴展到其他國家。同時,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技術創新能力不僅是跨國公司競爭優勢的核心,也是國家競爭優勢的核心,其對于促進本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許多國家都在積極地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外國跨國公司的RD投資,以利于提升本國的技術創新能力。在這兩種高度吻合的相互需求的作用下,RD國際化,以一種無法阻擋的趨勢和狀態,逐漸成為當代跨國公司核心職能和壟斷優勢的主要來源。跨國公司(本文主要指大型跨國公司)RD國際化,是指擁有技術壟斷優勢的跨國公司改變傳統上將RD機構全部或主要設在投資國的策略,在投資國之外的其他國家和地區設立更多的或主要的RD機構,貼近產品市場,充分利用東道國的科技資源,開展跨國界RD活動。

20世紀末以來,我國正在成為跨國公司對外RD投資的主要目的地。據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UNCTAD)的調查顯示,我國以61.8%的得票率成為外國跨國公司未來(至2009年)最具吸引力的RD投資目的地。因此,研究跨國公司RD國際化及其基本特征,完善我國引進跨國公司RD投資的策略,對于促進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跨國公司RD國際化的基本特征
John Cantwell的研究表明,20世紀30年代,歐美跨國公司的RD活動只有7%左右是在國外進行的。二戰后,隨著美國“馬歇爾計劃”的實施,一些美國跨國公司對歐洲的RD投資有所增加,但規模極為有限。20世紀60年代之后,隨著世界經濟的恢復,國際直接投資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跨國公司RD國際化也有了一定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中期之后,跨國公司的RD國際化程度得到進一步提高。20世紀90年代以來,特別是本世紀初以來,RD國際化已成為跨國公司實現全球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跨國公司國外RD型分支機構數量不斷擴張
國外RD型分支機構是跨國公司RD國際化的主要物質載體和基礎,設立國外RD型分支機構是跨國公司對外RD投資的主要形式。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歐美跨國公司的國外RD型分支機構逐漸增多。Pearce和Singh對1992年世界500強中的英美等10國跨國公司的914家實驗室的國內外分布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英國、歐盟及其他歐洲國家跨國公司實驗室的國外和國內分布之比分別為1.47:1、1.53:1和1.43:1;北美跨國公司的這一比例為0.42:1;日本跨國公司的這一比例相當低,僅為0.08:1。
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后,歐美日等國家和地區的跨國公司國外RD型分支機構迅速增多。美國既是對外RD投資最多的國家,也是吸收外國RD最多的國家。1999年,已經有375家跨國公司在美國建立715家RD型分支機構。德國跨國公司國外RD型分支機構數,從1995年的20個增加到了2003年的78個。由表1可以看出,日本制造業跨國公司國外RD型分支機構數,由2000年的177個增加到了2004年的310個,新增加的國外RD型分支機構主要分布在發展中國家。其中,設在我國的RD分支機構由2000年的13家,增加到2004年的67家,增長了4倍多。

2、跨國公司國外RD支出的規模和比重不斷上升
跨國公司國外RD支出的規模和比重是衡量其RD國際化程度的重要指標。1993年全球跨國公司國外RD型分支機構的RD支出為292.14億美元,到2002年增長至669.33億美元,增長幅度為129.1%。這一增幅是同期全球跨國公司總RD支出增幅(49%)的兩倍多。
UNCTAD提供的數據表明,全球跨國公司國外分支機構的RD支出占全球企業RD總支出的比重由1993年的10%上升到2002年的16%。2003年世界最大的300家跨國公司國外RD支出占公司總RD支出的平均比重提高到了28%。其中,西歐跨國公司的這一比重更高。以瑞典為例,由表2可以看出,瑞典最大的20家跨國公司國外RD支出占其總RD支出的比重由1995年的21.9%上升到2003年的42.5%。美國和日本等國跨國公司國外RD支出占其總RD支出的比重,雖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也呈現出了較快的增長趨勢。比如,美國跨國公司的這一比重,從1994年的11.5%上升到了2002年的13.3%;日本跨國公司的這一比重,從1995年的2%上升到了2002年的4%。
與此同時,外國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的RD支出占東道國RD總支出的比重也在不斷提高。UNCTAD提供的資料表明,外國跨國公司國外RD支出占東道國總RD支出的比重從1995年的11.1%提高到了2002年的15.9%。其中,在發展中國家,這一比重從1995年的1.5%,提高到了2002年的17.7%;在轉軌經濟國家,這一比重從1995年的18.3%,提高到了2002年的41.3%。由表3可以看出,2003年,外國跨國公司在愛爾蘭、匈牙利和新加坡的RD支出占這三國RD總支出的比重甚至超過了50%;在巴西、捷克共和國、瑞典、英國和澳大利亞,這一比重均超過了40%。

由此可見,跨國公司國外RD支出無論是占公司RD總支出的比重,還是占東道國RD總支出的比重,均呈較快的上升趨勢。這說明跨國公司的RD支出正在更多地投向國外,RD國際化程度正在不斷提高。
3、跨國公司國外RD活動的地區更加分散
跨國公司國外RD活動的地區分布情況,可以更直觀地反映出RD國際化的程度。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跨國公司國外RD活動從原來以歐美國家為主,開始向歐美以外的國家和地區分散和拓展。這一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跨國公司國外RD活動出現在更多的東道國。這個變化主要是由發達國家跨國公司開始向更多的發展中國家進行RD投資引起的。以美國為例,由表4可以看出,從1994年到2002年,美國跨國公司在發達國家的RD支出比重由92.4%下降到84.4%,下降的部分主要轉移到了發展中國家,如對亞洲發展中國家的RD支出比重由1994年的3.4%上升到了2002年的10.0%。在此期間,美國跨國公司對中國、新加坡和韓國等國的RD支出比重都有了較大幅度提高;對印度、泰國和部分轉軌經濟國家的RD支出幾乎是從無到有。

從表5可以看出,在2002--2004年全球1 773個“綠地式”RD投資項目中,以發展中國家為東道國的達1 053個,占總數的59,4%。由此可見,在發達國家跨國公司之間的相互RD投資仍占較大份額的情況下,跨國公司的國外RD活動已逐漸擴散到了更多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
二是跨國公司國外RD活動來自更多的投資國。這個變化主要是由更多的發展中國家正在成為跨國公司RD國際化的投資國引起的。進入21世紀,隨著一些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發展壯大,以發展中國家為母國的跨國公司國外RD活動迅速增加。如表5所示,在2002-2004年全球的“綠地式”RD投資項目中,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對發達國家的“追趕型”RD項目達到了63個,對發展中國家的“擴張型”RD投資項目達到了97個。其中,印度、韓國、中國臺灣省、中國和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已成為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國外RD活動的主要投資國。例如,印度的Infosys、Wipro、Bidasoft和HCL科技等軟件跨國公司在美國和許多發展中國家都有RD型分支機構。到2005年,韓國的跨國公司已在國外設立了60家RD型分支機構,其主要分布在美國(17個)、中國(15個)、日本(7個)、俄羅斯(5個)和德國(5個)等國家。到2004年底,中國跨國公司共在國外設立了37個RD型機構,其中有26個設在了發達國家(其中,設在美國和歐洲各11個)。

4、跨國公司國外RD型分支機構的專利成果迅速增多
跨國公司國外RD型分支機構所獲得的專利成果數量,既是其國外RD能力的重要體現,也是衡量其RD國際化程度的重要指標。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隨著跨國公司RD國際化投資活動的不斷擴張,其申請和獲得的專利成果數量也在迅速增多。
在一些發達國家,來自國外跨國公司申請的專利數量逐漸增多。由表6可以看出,從1991-1993年到2001-2003年兩個時間段之間,美國專利與商標辦公室(USPTO)受理的專利申請總數中來自國外的(主要是國外的跨國公司)增加了95.3%。在此期間,發展中國家在美國申請的專利數占國外專利申請數的比重由6.63%猛增至16.78%,專利申請數增長了394.5%,遠高于發達國家在美國專利申請數的增幅(73.9%)。設立在發展中國家的外資企業(特別是RD型外資企業)為這一指標的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
由表7可以看出,在2001-2003年部分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向美國申請的專利中,平均有49.1%是屬于設立在發展中國家的外資企業的。其中,肯尼亞、馬來西亞、土耳其、菲律賓、巴哈馬和烏克蘭等國的這一比重均在70%以上,中國的這一比重也高達63.4%。這一比重的變化,也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跨國公司RD國際化的趨勢。

5、跨國公司對外RD投資向高技術產業轉移
跨國公司對外RD投資的產業分布,反映了跨國公司RD國際化的產業特征。20世紀90年代之后,跨國公司的對外RD投資一直在向高技術產業轉移。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跨國公司在高技術產業上的對外RD支出規模迅速擴張。受投資國和東道國經濟結構的制約,不同國家、不同類型的跨國公司對外RD投資的產業選擇有一定的差異,但一般都集中在一些技術含量高、開發周期長的領域,如計算機和電子產品、醫藥、運輸設備(汽車)、化工等產業。以美國制造業為例,由表8可以看出,在1997-2002年期間,美國跨國公司的對外RD支出一直在向“中高技術”和“高技術”產業集中。在美國制造業跨國公司的國外RD支出中,位列前三位的各產業(均為高技術產業)的支出之和所占的比重由1997年的71.5%,上升到了2002年的85.6%。
二是同樣在高技術產業,跨國公司的對外RD支出與國內RD支出之比也越來越高。仍以美國跨國公司為例,1997年美國跨國公司在所有制造業的對外RD支出與國內RD支出之比為13.0%,僅有醫藥行業的這一比例超過了30%。據UNCTAD對世界最大的300家跨國公司的調查顯示,在2004-2005年,跨國公司在化工、醫藥、電子與電氣設備、汽車、TT硬件和其他行業的這一比例分別達到了47.5%、37.5%、31.5%、31.0%、30.0%和21.0%(如圖1所示)。2006年,跨國公司在醫藥和汽車行業上的對外RD投資支出比重,繼續取得了明顯的增長,這主要得益于歐盟的10個新成員國的貢獻,這10個新成員國正在成為制造業(主要是汽車制造業)的中心,對跨國公司在高技術產業上的對外RD投資具有較強的吸引力。

6、跨國公司RD戰略聯盟發展迅速
隨著跨國公司全球競爭的日益加劇,為了進一步增強自身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在RD領域實現成本共擔、風險分散、優勢互補等目的,跨國公司之間正在越來越多地結成RD戰略聯盟。Dunning和Narula認為,RD戰略聯盟的發展水平正逐步成為跨國公司RD國際化程度的另一個標志。
由表9可以看出,從1991-2001年,跨國公司RD戰略聯盟從339個發展到602個,增幅高達77.58%。非股權式RD戰略聯盟成為主要合作方式,其數量從1991年的265個增長到了2001年的545個,占RD戰略聯盟總數的90.5%;美國跨國公司在全球RD戰略聯盟總數中所占的份額有所下降,從1991年的80.0%下降到2001年的73.0%;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在全球RD戰略聯盟總數中所占的份額則有了一定的上升,從1991年的4.0%上升到了2001年的14.0%。跨國公司RD戰略聯盟的主導行業,逐漸由信息技術行業向醫藥和生物技術行業轉移。
三、我國應對跨國公司RD國際化的策略
RD國際化已成為當代跨國公司對外擴張、優化資源配置和實現全球戰略目標的重要途徑。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外資流入國之一,同時也正在成為跨國公司國外RD的主要投資區位。在此背景下,實施科學而可行的應對策略,積極引進跨國公司的RD型投資,使其技術外溢等正效應最大化,有助于不斷提升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1、加大RD投資力度,創造良好的引進RD的投資環境
首先,進一步加大RD投資力度,提高我國引進跨國公司RD型投資的潛力。UNCTAD于2002年首次提出了“吸引FDI潛力指數”指標,用以分析各國未來引進外國直接投資的潛在能力。該指標共選擇了8項因素作為變量,“RD支出占國民總收入的比重”就是其中的一項重要變量,也就是說,一國“RD支出占國民總收入的比重”與其引進外國直接投資的潛在能力呈強烈的正相關關系。由表10可以看出,從1998-2006年,我國RD支出占GDP的比重由0.65%增至1.42%,增長率高達118.46%,但與以色列、芬蘭、日本、韓國、美國和我國臺灣省等國家和地區的差距仍較大。因此,為了提高我國引進RD型投資的潛力,必須進一步加大政府和企業對RD的投資力度。

其次,進一步培育和完善技術市場,優化競爭格局。建議國家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大對我國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進行RD型投資的支持力度,增強我國企業與外國跨國公司在技術創新領域展開競爭的能力。此舉既增強了我國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也擴大了我國企業對技術產品的需求,形成充分競爭的技術市場。對于大量的一般性競爭行業,如機械制造、輕工、紡織、服裝、家電等,實行充分的技術競爭策略,進一步向外資開放,降低或消除進入壁壘,吸引更多的跨國公司來華進行RD型投資或向我國企業轉讓高新技術。
第三,積極發展配套行業,使跨國公司在我國RD投資的產業鏈條得以延伸。在改革開放以來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引進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要目標是彌補“儲蓄缺口”和“外匯缺口”,即通過引進外國直接投資,彌補國內資金積累不足和外匯短缺。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我國居民儲蓄余額持續保持高速增長,國際收支持續保持巨額順差。在此背景下,我國引進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要目標應適時調整為彌補“技術缺口”和“管理缺口”,即通過引進外國直接投資,獲得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與一般性外國直接投資相比,RD型直接投資所含的技術水平更先進,管理經驗更科學。因此,應當將引進RD型外國直接投資作為今后我國引進外國直接投資的重點。引進RD型外國直接投資需要大量相應的技術水平更先進、管理經驗更科學的企業為其配套。提高我國上游企業和下游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能夠為引進RD型外國直接投資營造良好的配套產業環境。

第四,進一步完善RD投資環境建設。在軟環境建設上,主要是加強以知識產權保護為主的法律體系建設,增強執法力度和透明度,降低跨國公司對“技術外泄”的顧慮;在硬環境建設上,主要應加強交通、通信、網絡、金融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為跨國公司拓展RD投資規模和加快技術轉移提供基本的實現條件。
2、提高我國利用跨國公司RD投資的技術外溢效應的能力
我國引進跨國公司RD投資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其技術外溢效應。從國際直接投資的實踐來看,雖然跨國公司RD投資的國際化程度日益提高,但其規避技術外溢效應的能力也在不斷提高。在跨國公司從我國獲得利潤、市場、資源和人才的同時,我國也急需提高利用其技術外溢效應的能力。
首先,進一步鼓勵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立RD型分支機構。與其他類型外商投資企業相比,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立RD型分支機構或區域研發中心,主要是為其市場本土化戰略和成本領先戰略服務的,故一般會大量聘用我國的技術人員,研究適用于我國市場的技術和產品,在技術領域與我國企業或研究機構開展更多的合作,這樣就會具有更強的技術外溢效應。我國引進跨國公司RD型分支機構的數量越多,就越有利于獲得更多的技術外溢效應。
其次,促進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立的RD型分支機構的技術人才流動。技術人才是技術的最具價值的載體,技術人才的流動性越強,技術的外溢效應就越強。利用東道國廉價而優秀的人力資源,是跨國公司降低研發成本以贏得全球技術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2006年,我國擁有RD高級科研人員(科學家和工程師)達到了122.38萬人,僅次于美國居于世界第二位,但是我國科技人才的流動性并不強。我國在促進RD人才流動上,一方面要促進我國高校、科研機構與跨國公司研發中心之間的科技合作和人員交流,加強教育、科研與產業發展的聯系;另一方面要促進我國科技人才和留學歸國人員到外資RD機構就業,積極吸引國際上的優秀科技人才來我國從事RD活動,并爭取在人員激勵和待遇方面與國際接軌。
第三,進一步鼓勵我國企業與跨國公司開展包括RD項目在內的廣泛合資與合作,降低外商獨資企業的比重。與外商獨資企業相比,合資和合作企業的技術保密性更弱,我國所能獲取的技術外溢效應也就更強。
第四,提高我國企業對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能力。這一能力與利用外資技術外溢效應的能力息息相關,也是我國企業擺脫對跨國公司的技術依賴性的必然選擇。建議政府實施具有可操作性政策,鼓勵企業樹立學習和創新意識,突破制度、資金規模、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壁壘,從根本上提高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避免形成與跨國公司技術水平的“等距離追趕”。
3、提高我國抵御技術安全風險的能力
跨國公司對我國進行RD投資,帶來先進技術和示范效應等利益,但也可能使我國面臨技術依賴、技術壟斷、行業或區域創新能力失衡等一系列威脅。從根源上來看,跨國公司RD投資對我國技術安全的威脅,主要來自于其對我國RD活動的擠出效應。這種擠出效應主要有三個層次:一是人才擠出,即大量優秀的技術人才流向外資RD機構,這不但影響我國企業對科技人力資源的引進和利用,而且可能造成我國企業核心技術的反向外溢;二是技術擠出,即跨國公司利用其已有技術優勢,通過在相關技術領域的專利控制、技術標準控制和市場偏好控制,或者通過先并購我國企業,再廢止我國企業RD項目等方式,使我國企業在相關技術領域的RD活動因失去技術前景和市場前景而無法開展下去;三是市場擠出,即跨國公司對我國進行RD投資,可相對較容易地獲得我國市場和國際市場的雙重技術優勢,這使得我國企業在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上的進入、生存和發展都變得更加困難。這些擠出效應,有可能使我國企業在技術人員、RD項目和市場選擇上步入邊緣化的發展道路,逐漸向產業鏈低端轉移。

因此,從負效應角度來看,跨國公司對我國進行RD投資反而有可能減少我國企業自主創新的機會,進而對我國技術安全構成影響。對于跨國公司RD國際化帶來的技術安全威脅,我國應主要采取如下幾個對策:
首先,在已有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的基礎上,進一步對跨國公司在我國RD投資的產業和區域,進行更明確和合理的引導與限制,防止跨國公司在我國的一些產業和區域形成技術壟斷和市場壟斷。應當進一步鼓勵跨國公司向我國的農業、服務業,向中西部地區、東北老工業基地進行RD投資,以縮小我國技術創新能力在產業上和區域上的差距。
其次,盡快建立技術安全的監測預警指標體系,監控我國對核心技術的控制程度。建議建立專門的國家技術安全機構,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加強對我國自有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保護力度,維系和激勵我國企業自有科技人才,并鼓勵跨國公司技術人才向我國企業的流動,以降低跨國公司對我國技術人才的吸附效應,促進我國技術人才市場的良性發展。
第三,對于具有戰略意義和廣闊市場前景的我國企業的RD項目,要重點進行支持和保護。我國應在已有的各類“基金”和“計劃”的RD支持體系之上,增加對具有技術革命性和戰略性的RD項目的資金、優秀技術人才等要素的投入,以逐步增強我國在國際技術競爭中的地位。
4、鼓勵我國企業“走出去”,參與RD國際化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企業不僅要在國內市場上與外國跨國公司展開技術競爭,還要積極地“走出去”,發展“追趕型(Catch-up)”對外RD投資,參與RD國際化,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以提高國際競爭力。
首先,通過發展對外RD投資,為我國培養一大批高技術人才。我國企業以跨國并購或“綠地投資”方式在發達國家設立RD機構,可以更為便利地向發達國家輸出技術人員。這些技術人員通過與當地技術人員的交流合作,能夠較迅速地提高其技術水平。例如,印度利用其設在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軟件公司,培養了大量的優秀軟件技術人才和IT管理人才。這些人才隨后大量回流國內,使印度迅速誕生了自己的“硅谷”——班加羅爾,極大地促進了印度軟件業的發展。

其次,通過發展“追趕型”對外RD投資,廣泛獲取發達國家的反向技術外溢。作為發展中國家,發展“追趕型”對外RD投資的主要目的就是,充分利用反向技術外溢效應,以較低的成本和較短的時間獲得國外的先進技術。Kogut,Bruce和Sea-Jin Chang的研究結果表明,跨國公司RD國際化帶來的一個潛在利益就是反向技術外溢。跨國公司國外分支機構通過RD活動(不管是內部研究,還是外包或合作研究)獲得的知識又會流回投資國。這些知識對于跨國公司和投資國的技術創新都是有益的。東道國技術越發達,反向技術外溢效應就越顯著。建議我國企業(特別是技術較為先進的大型企業),通過跨國并購或“綠地投資”,在北美和西歐的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聚集地(如硅谷)設立獨資或合資的RD型分支機構,分享反向技術外溢效應,迅速提高相關企業的技術水平。同時,在國外設立的RD機構能將大量技術信息及時傳遞到國內公司總部,從而有助于我國企業及時了解世界前沿技術動態,調整企業RD方向和戰略。
(責任編輯:楊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