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克利
國家高級檢察官、滁州市瑯琊區檢察院紀檢組長、安徽公安職業學院兼職教授
實行全程同步錄音錄像下的“陽光審訊”,必須杜絕訊問語用行為的隨意性和違法性,做到偵查訊問的合法性和規范性。根據犯罪嫌疑人供述認罪的基本規律,運用合法、規范、有針對性的訊問技巧,是切實履行“陽光審訊”的實戰需要。
為了加強對偵查活動的監督作用,完善中國的偵查訊問制度,2006
年3月最高人民檢察院決定,在全國各級檢察機關中分步驟地對訊問職務犯罪嫌疑人實行全程同步錄音錄像,以此規范偵查訊問的法律行為,維護司法公正,強化檢察機關履行法律監督職責的能力。
訊問活動不是一句話、兩句話就能夠完成的,要經過長時間的語言交流和心理影響,更有甚者長達數小時的語言交流。再有,語言有其生理的和心理的特點,在長時間的語言交流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隨意性和違法性的語言行為。通常在審訊活動中經常出現的違法性的語用特征主要有:“不說就多判你幾年!”、“不老實交代就把你關起來!”、“錢退出來就沒事了!”、“別人都說了,你還不說?”、“比你拿錢多的人有的是,不都沒有事了嗎”、“只要你說出來,就會沒事的”等等。上述的語用特征表現,勢必會給犯罪嫌疑人的“翻供”創造了條件、為“冤假錯案”提供通道、給“司法公正”帶來負面影響。
杜絕上述結果的發生正是偵查訊問實行“全程同步錄音錄像”下“陽光審訊”的意義所在?!叭掏戒浺翡浵瘛毕碌挠崋柣顒邮歉鶕缸锵右扇说奶攸c形成的審訊對策,這些對策分別是:

“認知規律”訊問法
審訊的方法是圍繞犯罪的心理事實,通過激活犯罪的心理記憶,運用審訊的語用方法促進被訊問者產生供述動機,以達到對客觀證據或客觀信息的確認。滿足這種確認過程的語用方法有:
“動機特征”:犯罪的動機就是實現犯罪結果的直接原因和直接動力,犯罪是由于犯罪動機引出的結果。訊問方法:你現在又不是缺吃少穿的,何必要去貪那些財呢?你的前途還很大,為什么非要選擇這樣的方法呢?事情的經過你就不要說了,你就說說原因?是不是必須要去貪那點財?這時犯罪嫌疑人就會設法否定自己的貪財,他會選擇自己的否定方法,通常是選擇對犯罪行為的否定,來否定自己的貪財。但是犯罪行為和犯罪事實,已經被審訊人員封住,不讓其涉入,那么犯罪嫌疑人只得選擇原因和動機來進行否定,這種單一的對原因的否定越細、越具體,與犯罪行為和犯罪結果的聯系就越大,暴露的程度也就越大。
“前提特征”:審訊時跨越設定的前提,直接攻擊犯罪的目標和犯罪的行為結果的方法。如:“你為什么要重復報銷發票?”、“你在銀行有那么多存款是那里來的?”。訊問殺人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你為什么要殺他?”。訊問搶劫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你為什么要搶他的東西?”。
“自我心理限制”訊問法
自我心理限制是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思維的活動量被內在的心理結構因素限制,控制心理結構的相互聯系和相互支持的功能出現了暫時的停滯狀態,使之不能通過聯想的幫助來解脫困境,產生了內在的心理壓力,達到一定程度便形成了供述動機,這是使犯罪嫌疑人自己選擇供述認罪的訊問法。
“邏輯特征”:犯罪嫌疑人對抗審訊的特點是“謊言”,“謊言”包含著矛盾,有經驗的審訊人員都喜愛利用犯罪嫌疑人的供述矛盾,通過揭露矛盾來達到使犯罪嫌疑人交代供述的目的。這種方法是:首先不涉及訊問的主題,從外圍步步深入,以情節找主干,從小到大,從案件發展的每個情節到細節,有間歇性的讓犯罪嫌疑人重復,找出細節進行深追;從案件情節的不同角度、不同順序進行深化細追,把整個案情中的關鍵性細節抽出來,混雜在次要的問題中讓其供述,進行推理、比較以發現邏輯矛盾。
“證謊特征”:謊言是犯罪嫌疑人抗審的基本方法,揭露了謊言就能夠破壞說謊者的對抗心理。在很多時候,犯罪嫌疑人的謊言是籠統的不明顯的,更是難以證實的。對此,訊問人員可以設立特定的情景來證明謊言。例如犯罪嫌疑人自己把公款貪污了,反而謊稱錢送給了別人,在接受訊問時,一再堅持錢是送到對方的家里的。問:你送錢時收錢人在干什么?答:在看電視。問:哪天?答:12月25日晚上。問:正好那天停電怎么能看電視?(設立的特定情景,實際根本就沒有停電)答:開始是停電點蠟燭的,后來有電了才看電視的(因為本身送錢的經過就是假的)。這樣他的謊言就被證明出來了。由于說謊而引起內心的焦慮,自我心理限制的壓力就會增加,嫌疑人會因承受不住這種焦慮的心理壓力而選擇如實供述。
“心理置換”訊問法
心理置換規律就是用犯罪嫌疑人認為比交代犯罪事實更重要的需要,與之進行交換,這種置換是抽象的心理置換,其目的是轉變對抗,達到讓犯罪嫌疑人供述認罪的目的。
“利弊特征”:利弊特征的運用就是把犯罪嫌疑人已經確立的利益關系置換出來,把有利于供述的新的利益關系輸入犯罪嫌疑人的意識系統。
“教育特征”:向犯罪嫌疑人推行一種觀念,把犯罪嫌疑人“立起來”,樹立起“超我”的形象,讓犯罪嫌疑人對自己的犯罪行為起否定態度,通過對自己行為的悔恨,達到供述的目的。
“意識經驗”訊問法
在審訊活動中,犯罪嫌疑人的記憶經驗、行為習慣等都可以被有效地利用,成為審訊條件。
“經驗特征”:當犯罪嫌疑人實施了犯罪的行為后,就有了認識經驗、有了對犯罪情景的記憶,也就是說有了心理“現場”的記憶經驗。當外來的信息涉及該犯罪情景的時候,犯罪嫌疑人根本不需要再次對自己犯罪的現場進行核實,便會清楚地記得該犯罪現場的情景,從而表現出對該“現場”的記憶經驗。利用犯罪嫌疑人的記憶經驗進行審訊,建立“超前反饋”現象的平臺,把每一個只有犯罪嫌疑人才知道的犯罪情景的細節分解開來,展示給犯罪嫌疑人,促使其進行“超前反饋”,暴露出行為痕跡,達到供述認罪的目的。
“人格傾向”訊問法
審訊活動中確定嫌疑人的心理狀態與個性特點,以選擇針對性的策略與手段。例如,有些人的個性謹小慎微,就比較適合用“懾”的辦法。有些人脾氣直,適合用“激”的方法,有的人狡猾多疑,就適合設計布陣。
“性別特征”:犯罪嫌疑人因為性別不同,在審訊活動中的表現特征也不相同,其審訊的方法應當有所區別。女性犯罪嫌疑人由于生理上的特點,重“情”輕“理”,聯想豐富,容易接受暗示。審訊活動的前半部分思維活躍,意志堅定,防守嚴密,經過一段時間以后轉入“疲勞”狀態,其意志和情感的脆弱等特點就會在這一階段表現出來,這時的犯罪嫌疑人的供述有一定的順應性,容易接受暗示,趨利避害的選擇比較積極,“兒女情長”是她心中的“天平”,審訊時注意利用這一突破口。
“身份特征”:從職務犯罪的身份特征來看,因為自己所處的環境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生活的習慣不同,犯罪以后對自己造成的危害結果也不同,因此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心理對抗的狀態也有很大的差異。在這些人的身上還保留著不少閃光的東西,進行審訊時要充分地利用。如有些人認為說謊對他們來說是一落千丈的恥辱,這正是我們在審訊中應該利用的閃光點。
“協調理論”訊問法
一個人在他犯罪后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犯罪時,會在心理、情緒上陷入一種“不協調性”的狀態,這種狀態使犯罪人感受到痛苦和不安,他就會設法用別的行為或者方法來調整這種狀態,這種理論被稱之為不協調理論。協調理論訊問法,就是運用這種理論,根據犯罪嫌疑人犯罪后的心理\"不協調\"的狀態,引導犯罪嫌疑人加速這種不協調狀態的發展,向審訊人員供述犯罪事實。
“反襯比對”:審訊活動中,犯罪嫌疑人對尊重感的需要更為迫切,如果這種需要不能得到滿足,或者這種需要受到阻礙的時候,就會激發起內心的對抗反應,降低內心感性的評價。相反,如果這種需要得到了滿足,就會激發起內心的順應性。通常俗稱的扮演“紅”、“白”臉,利用“紅臉”與“白臉”的配合,來激發其內心感性的順應性。
“協調情感”:在審訊活動中,訊問人員所設置的情感符合了犯罪嫌疑人的情緒需求和某種滿足,審訊人員便會獲得信任,犯罪嫌疑人的對立情緒就會被克服,使之更換出一種新的情緒和新的觀點,把審訊人員看做是可以親近的人、可依賴的人,并信其講話的真實性,就容易把審訊人員的要求轉化為自己內心的動力和必然的趨向,達到供述犯罪的目的。
編輯:董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