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對農村土地產權實行“國有民用”的改革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國有”就是把所謂集體所有的土地實行與城鎮土地一樣的國家所有,“民用”就是歸農民和其他民事主體長期使用。通過修改相關法律和建立土地流轉、農民轉移和城鄉互動的良性機制,是實現土地“國有民用”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農村土地 國有民用 “三農”問題
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國家現代化和工業化過程中難以回避的問題,也是影響深遠和急需解決的問題。農業生產的基礎不穩,可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沒有形成,將會威脅國家的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農村發展滯后,農村教育、衛生、醫療水平偏低,必然會阻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總體目標的實現。農民增收減負,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和農村人口轉移,都任重道遠。現在和未來一段時間內,“三農”問題仍將是需要解決的緊迫問題。
一、破解“三農”問題的關鍵在于土地
1.“三農”問題的根源在于農村土地
國家為解決“三農”問題已經做出了很大努力,收到了初步成效,但是,深層次的矛盾依然存在,必須從根本上解決。
“三農”問題是國家發展中的問題,其出現和存在是政治因素、經濟因素和社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問題的成因非常復雜,涉及到城鄉二元體制的影響,包括人口、資源與環境方面的因素,也有體制和機制方面的制約。然而,所有的涉農問題都直接和間接地與土地有關,在所有因素中,土地首當其沖。可以說,“三農”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農村土地,必須從農村土地方面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
2.農村土地問題的核心在產權
農村土地作為農業生產、農村發展和農民生存的基礎,本應得到農民的珍惜和保護,得到農民的精心使用。然而,實際上卻存在著大量土地資源保護不力、農民種地短期行為、土壤地力持續下降、土地資本作用難以發揮的情況,其主要原因是農村土地制度的產權設計問題。“人無恒產,便無恒心”,權宜之計的承包,必然伴隨權宜之計的生產。雖然說,產權不是萬能的,這是指產權之外的因素也很重要,但前提還是先有產權,產權的基礎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明晰的產權制度是市場經濟的基礎。農村土地和城市土地作為國家的重要資源、特殊財產和生產資料,必須有與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相一致的產權制度。
3.農村土地產權主體虛位是關鍵
在產權制度設計中,作為產權客體的生產資料、財產和資源等都是客觀存在的,只有一個細化程度的問題。作為產權主體的個人、法人組織和國家也是客觀存在的,只是人的不同組合而已。而法律規定的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就是所有權的制度安排,這種制度安排應該反映產權關系的實際和所有制的本質要求,起到固定和規范產權關系的作用。但是,國家憲法對土地所有制的規定不嚴密,造成農村現行土地制度的根本缺陷,使農村土地所有權主體虛位。從憲法條文的字面上看,不是沒有主體,而是主體不具體,或實質上不存在。國家憲法規定,農村土地歸“勞動群眾集體”所有,這個主體是傳統所有制理論在政治經濟學上的一個意識形態概念,不是法律意義上的民事主體,同時,“三級所有”中的鄉鎮政府、村民委員會和村民小組也不是集體經濟組織,這就使農村土地處于人人所有和人人沒有的境地。而農民通過村干部從這樣的主體之手來承包土地,缺乏應有的安全感和穩定性,政府只好靠臨時政策和領導講話來經常強調不變,而實際上不能不變。在這種情況下,農村出現了一系列與農村土地相關的問題,也就不足為怪了。
二、具體改革方案選擇
1.改革農村土地制度勢在必行
“三農”問題的存在,倍受社會各界關注,專家學者們也在出主意、想辦法,特別是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已經采取了一系列的舉措,并取得了初步成果。自改革開放以來,基本解決了13億人的吃飯問題,大大減少了農村貧困人口,轉移了1.4億個農村富余勞動力,使農村人口維持在8億人以下,農村市場經濟體系初步建立,農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村教育、衛生、醫療和社保工作也取得了進展。這些進步都是明顯的,但是,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依然存在,一些治標不治本的措施能使“三農”問題有所緩解,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依然根深蒂固,根源就在于農村土地制度存在缺陷,改革農村土地制度勢在必行。
2.對若干改革方案的分析
存在“三農”問題,就需要解決問題。找到了問題的關鍵,就要對癥開方。針對農村土地問題,許多專家學者提出了一些建議方案,雖然不乏參考價值,但也都存在一些問題。
方案1:淡化所有權,強化使用權。[1]策略是回避所有權改革,指望通過突出使用權解決問題。其實,強化使用權的前提是所有權明晰,在所有權主體缺位的情況下,想通過淡化所有權來強化使用權是行不通的,對解決問題于事無補。
方案2:在集體所有制框架內改革完善。[1]其實,改革開放以來進行的就是類似的這種改革,證明是治標不治本,只能緩解問題,不能解決問題,也不可取。
方案3:對集體土地進行股份制改造,把土地產權轉化為股權后再分配給農民個人。[2]其實就是化公為私,變相私有化,為了保持公有制性質,再把股份合到一起,成立公司,這與走合作化的老路子差不多,只是采用公司化經營。這種方式找到個別成功的例子不難,作為普遍的作法卻行不通。
方案4:對農村土地直接私有化,給農民完整的土地所有權。[3]客觀地講,這種方式對解決產權缺位問題是最佳方案,但是,私有制也有弊端,因私有財產不可侵犯,而損害公共利益的例子也屢見不鮮。特別是它與中國的社會主義性質相抵觸,無法實施。
3.農村土地“國有民用”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突破口
中國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對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也不例外,也應該是對現有制度的自我完善。具體來講,把農村土地的集體所有權改為國家所有,把土地承包權改為使用權,[4]即實行農村土地“國有民用”。這是現實可行的方案,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突破口。農村土地實行“國有民用”后,不僅使原來農村土地的實質國有變為實際國有,而且使農村土地與城市土地一樣,共同實行“國有民用”,實現國家土地產權制度的基本統一。對全國(特別行政區除外)土地統一實行“國有民用”后,把土地使用權完整地賦予各種民事主體。在農村主要是歸農民使用,在城市可以允許市民使用,在全國就是允許具有民事主體資格的各種經濟組織、社會團體以及其他社會成員使用,甚至允許外國民事主體使用。以修改法律的方式,實現中國土地制度的全面改革,使國有土地所有權向擁有土地資源的方向發展,民事主體的土地承包權和土地使用權向完整使用權的方向完善。
三、土地“國有民用”的具體步驟和措施
1.完善現有法律,實行土地國有
中國的社會主義性質在所有制方面的體現就是實行公有制為主體,落實到土地制度方面就是土地實行公有,傳統上分為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由于集體所有的主體虛位,實質上已經是變相國家所有。從國家憲法層次講,1982年的憲法規定城市土地歸國家所有,農村土地歸集體所有,在此之前的土地產權性質并不明確。土地性質是憲法規定的,那就按照法律程序,通過修改憲法,把包括城市土地和農村土地在內的所有土地一律實行國有(特別行政區除外),從法律層面上完成土地國有化。
2.尊重土地承包現狀,確定農民對土地的長期使用權
對農村集體土地而言,只是在現行土地承包制的框架下,把承包權改為使用權,把承包年限改為長期使用,實現平穩過渡。而相關的土地管理法及其實施細則也照此進行修改即可。在農村土地承包法中規定承包期為30年不變,這是為給農民吃定心丸而確定的最低年限,現在,把農民仍在承包的土地承包期延長為永久使用,肯定會得到農民的擁護。對還沒有明確使用權的機動地、荒地、荒山等,在劃清地界、劃清地塊的基礎上,采用規范性掛牌出讓方式,逐步出讓給農民、市民等有意使用土地的民事主體使用。
3.完善土地管理體制,加強依法管理
對城市現有土地,委托市地級以上人民政府實行屬地管理;對農村土地,委托縣級人民政府具體管理,實行按面積分級審批,土地收益各級分成。對耕地實行最嚴格的保護政策,對公益用地、農業用地和商業用地等按性質分類管理,對土地使用情況嚴格監管。通過逐步規范,形成土地使用權受法律保護、具體使用活動受法律監督、使用權有序轉讓的良好局面。
4.完善配套措施,促進土地資本化進程
在對農村土地實行“國有民用”的改革過程中,應盡快完善相關配套措施,建立長效機制,積極推進土地資本化進程,推進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的盡快解決。
一是有效保護耕地,建立糧食生產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農村土地“國有民用”后,應對占用耕地項目嚴格把關,權力上收,只有國家級項目在不得以情況下才可占用耕地。鼓勵農民實行聯片經營,提高規模效益。控制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降低生產成本,放開糧食價格,提高比較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利用特殊政策,鼓勵農民積極整理土地,開發邊遠地區,開荒造田,治理沙漠,改善生態環境,擴大耕地,管好用好土地。
二是建立土地資本有序出讓的周轉機制。讓土地使用權成為農民可抵押、可轉讓、可繼承的經營性資本,在土地產權交易市場上有序流轉,使土地使用權轉讓收入成為農民離土離鄉的周轉金,成為進城工作和定居的安家費。通過農村土地使用權資本化、市場化,促進城鄉一體化和國家現代化。
三是建立農村富余勞動力和人口離土離鄉的轉移機制。鼓勵已經進城的農民轉讓土地,離土離鄉,盡快減少農民和農村人口,放開中小城市的戶籍管理,接納農民進城務工和生活。
四是建立城鄉一體統籌發展的互動機制。國家應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對貧困地區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應實行國家統籌,對落后地區教育給予補貼。國家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加強農村環境建設和治理河流污染。加快中小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為農村勞動力和人口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和生活空間,使農民和農村人口離土離鄉,減輕對土地和環境的壓力,形成城市帶動農村、農村促進城市、城鄉一體、互動發展的新格局。
[參考文獻]
[1]金錦萍.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困境與出路[C].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994.
[2]郭明瑞,房紹坤等.農村土地物權制度的調查與研究 [C].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917.
[3]王衛國.中國土地權利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106.
[4]孟繼民.資源所有制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責任編輯/劉惠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