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過對李白青年時代、中年時代、晚年時代三個不同時期其傲岸個性的不同表現,論述了李白傲岸個性在不同時期各具特點的體現,及其傲岸個性的形成、發展和日趨深沉的過程,從而更加深入地挖掘了李白詩的情感世界。
[關鍵詞] 李白 傲岸個性 不同體現
“傲岸苦不諧”[1]是李白詩情感內涵的重要特征,可以說,它貫穿于李白詩歌創作的始終,但又不宜一概而論,在不同時期,李白詩的傲岸個性是有不同的特點的。筆者認為,要深入探索李白詩的情感內涵,對此必須做出應有的分析。
一、青年時代——傲岸個性的形成
李白的青年時代正處在李隆基統治時期。唐王朝建立了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封建帝國,李隆基統治的前期,以唐太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猶水也,君猶舟也”的遺訓為座右銘,廣招天下賢才,重用姚崇、宋璟、韓林、張九齡等敢于直言進諫的賢明之士為宰相,勵精圖治,鼓勵生產,發展經濟,逐漸形成了“開元盛世”的良好局面。當時唐王朝呈現出一派五谷滿倉、田野廣袤、國力雄厚的繁榮景象。正像古書記載的那樣“是時海內富實,料之價錢十三,青、齊間斗才三錢,絹一匹錢二百,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人。唐有驛驢,行千里不持尺兵。天下歲入之物,租錢二百余萬緡,栗千九百八十余萬斛”[2]
李白在這盛唐的社會環境下,在西域碎葉度過了他的童年。五歲時隨父親在西蜀昌隆縣清廉鄉定居,在這以后的二十幾年中,他都是在蜀中度過的。在蜀中,李白刻苦讀書,勤奮好學。他天資聰穎,小小年紀即顯露才華?!拔鍤q誦六甲,十歲觀百家,軒轅以來,頗得聞矣?!盵3]“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盵4]開始養成自負的性格,到二十歲的時候,他開始了一些社會活動。這時期,他的詩中就隱約可見其傲岸的個性了。如《唐詩紀事》印東蜀揚天惠《彰明逸事》記載:有一次李白和樟明縣令在一起觀看漲水的情況,有一位女孩淹死在江上,縣令見后就吟詩道:“二八誰家女,飄來倚岸蘆。鳥窺眉上翠,魚弄口旁朱?!崩畎准床狡漤嵍椭骸熬G發隨波散,紅顏逐浪無。何因蓬伍相?應是怨秋胡?!痹娭辛髀读藢栌箍h令的不滿與輕蔑。這時李白對當時官僚們的不滿和不畏權貴的傲骨已經初露端倪。
到26歲時李白同許多文人一樣,確立了要為世所用,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就在26歲那年,他辭別父母,帶著“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5]的自負、自信,懷著凌云壯志開始了他的漫游。沿途中,他求仙訪道,廣交豪雄,進行了多種多樣的社會活動,旨在為他實現政治抱負創造條件。這期間他創作的《大鵬賦》,堪稱令人矚目的力作。《大鵬賦》以“激三千以崛起,向九萬而迅征”的大鵬形象,抒發了他的豪邁氣概和遠大抱負。借“夸金衣與菊裳,耀彩質而金章”的詩句,對黃鵠、金鳳之類的仙禽神鳥投以鄙視,又嘲笑那銜木填海的精衛和司晨報曉的天雞“何拘攣而守?!?,從中流露出李白對富貴利祿的蔑視,對放任恬適的追求以及不愿受封建秩序束縛的思想。這篇賦的創作,標志著李白傲岸個性已初步形成。
李白27歲時做了已故宰相許圉師家的孫女婿,后在安陸的北壽山隱居了一段日子,這期間他苦讀萬卷書,期待朝廷官員來請他出山。然而,一連三年,杳無音信,不得已他只得憑借許圉師家過去與朝廷官員的老關系的引薦,前往拜訪當朝宰相張說。當時正趕上張說抱病在身,不能親自接見。張說便委托自己的二兒子張垍代他接待李白,誰知道這個公子哥式的張垍是位庸才之輩,既無識才之慧眼,又不肯盡心竭力地推薦李白。他把李白安頓在玉真公主別館之后,再也不曾登門相見。李白在這遠離城市并結滿蜘蛛網的房中,靠粗茶淡飯充饑,實在苦熬不過,便寫了兩首詩《苦雨贈衛尉張卿二首》送給張垍,張垍看到詩中對自己的諷刺,干脆就不管李白的事了。李白去拜訪其他人,同樣是處處碰壁。
漫游中的李白,逐漸了解到唐朝的諸多積弊和陰暗面,憤慨之余寫下了《引路難》一詩[其二]:“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狗賭梨栗。彈劍作歌奏苦聲,曳據王門不稱情。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君不要見昔日燕家重郭魁,擁篲折節無嫌猜。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行路難,歸去來!”從這首詩中,我們看到李白在人生路上即便遭遇坎坷,也絕不屈節求榮,向黑暗勢力低頭。既然“歷抵卿相[6]處處碰壁,莫如歸去。年輕的李白希冀步入仕途的愿望受挫之后,其傲岸個性卻由此而更堅定地顯露。
在苦苦思索緣何“大道如青天”,而“我獨不得出”后,李白終于醒悟,原來寬廣的長安大道,其實是難于上青天的蜀道,他不再嘆息,而是懷著憤慨的心情寫下了《蜀道難》:“ 吁噫嘻,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顛。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向盤盤,百步九折索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從雌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砂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p>
李白在《蜀道難》中借景抒情,以蜀道的艱險暗示人生的坎坷。尤其是結尾描寫造成蜀道難的人為因素,以“磨牙吮血”、“殺人如麻”、“猛虎”、“長蛇”等借喻影射社會黑暗的現實是唐王朝所為。從中可以看到李白詩中流露的不再是不愿向封建統治階級卑躬屈節,寧愿“歸去來”的自由追求,而是大膽地抒發了對封建統治階級的輕視。至此可以說,李白傲岸不羈的個性已經明顯形成了?;蛟S由于李白的詩“名動京師”[7],他被應詔入長安的一天,終于在42歲這一年等到了。極其自負的李白欣喜異常,以為從此可以“揚眉吐氣,激昂青云”[8]了,于是他揚鞭策馬,躊躇滿志地向長安奔馳而去?!把鎏齑笮Τ鲩T去,我輩豈是蓬蒿人”。[9]從此,李白開始了他人生的重要時期——長安時期。
二、中年時代——傲岸個性的發展
這時的玄宗皇帝已經昏庸腐朽,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朝廷大小事情均由奸臣李林甫專權理政。朝廷日趨腐敗,社會矛盾日益尖銳,李白的三年長安生活,通過自己親身的遭遇和體驗,認識到佞臣當權,任人唯親,得意的是那些貪圖私利,不顧國家安危,專事阿諛逢迎的外戚、宦官等勢利小人,有才能的人備受排擠打擊。但他并沒向那些齷齪的權貴卑躬屈膝,不但繼續表現出輕蔑、兀傲的風骨,而且對腐朽權貴乃至最高統治者進行了大膽的揭露和抨擊,其傲岸個性日趨鮮明。
李白應征入京伊始,受到了玄宗降輦步迎的禮遇,并以翰林供奉的身份將他安置在翰林院。此時的皇帝已無心過問政事,終日沉湎酒色,因此并不看重李白的才氣,只把他當作一般御用文人看待,讓他寫一些華麗的點綴升平的新詞,增加宮廷生活的樂趣而已,這種“入侍瑤池宴,出陪玉輦行”[10]的生活,著實使他風光了一陣子。在待詔過程中,他曾奉詔作過一些《宮中行樂詞十首》、《龍池柳色初青聽新鶯百囀歌》等表現宮廷侍臣庸俗氣味的詞。尤其是他寫的《請平調詞》三首,“語語濃艷,字字葩流”。[11]又如《春日行》、《侍從游宿溫泉宮作》等詩,其內容多是“艷而浮,輕而少骨?!盵12]李白一邊奉詔作詞,一邊利用接近玄宗的良機,向玄宗講述自己對國家大事的主張。如他在《書情贈蔡舍人雄》中說:“遭逢圣明主,敢進興亡言?!彼€針對玄宗昏聵嬌縱、沉溺聲色的現實,對皇帝進行勸諫。如《大獵賦》中勸諫皇帝不能“荒淫侈靡”,而應“居安思危,防險戒逸。”然而,皇帝一心享樂,疏理朝政,根本聽不進去李白的勸諫。
日復一日的長安生活,既沒有平步青云,也沒有任他為卿相,滿腔的希冀竟成泡影。原來設想施展才能,建樹事業的宏圖大略付諸東流。面對上層統治集團荒淫糜爛的生活,黑暗腐朽的政治統治,李白日益感到前途渺茫,不得不借酒消愁,經常借酒醉之時充分表現自己蔑視統治階級的狂放不羈的個性。他與賀知章等人結為“酒中八仙”,他們經常在一起飲酒酣歌,企圖用酒來擺脫現實,寄托狂傲。杜甫的《飲中八仙歌》吟道:“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可見李白蔑視統治階級的傲岸個性已發揮得淋漓盡致。當時,民間流傳的“力士脫靴”的故事,恰好對李白的傲岸個性作了有力的印證。據《酉陽雜》記載:“李白名播海內,玄宗于便殿召見,神氣高朗,軒軒若霞舉。上[玄宗]不覺萬乘之尊,因命納覆。白遂展足與高力士,曰:‘去靴’!力上失勢,遽為脫之?!碑敃r高力士是皇帝身邊最得寵、最有權的太監,凡是巴結上他的人,才能升遷做官,可李白卻不把這樣一個炙手可熱的宦官放在眼里,竟然當著皇帝的面讓高力士屈膝下跪為他脫靴??梢娝恰皯蛉f乘若僚友,視儔列如草芥”[13]的傲岸個性已是何等鮮明。
由此,不難看到李白在翰林待詔的過程中,通過接觸上層統治集團,終于深刻地認識到了封建統治集團的荒淫腐朽,看到國家前途危機四伏,這更推動了李白傲岸個性的進一步發展。別林斯基說過:“詩人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崩畎装涟秱€性的形成與發展正是他所處的特定的社會條件所造成的。這一時期他的詩歌中對封建統治階級的鞭撻與揭露,特別是對最高統治者唐玄宗的諷刺與揭露更日益深刻。如《古風》其八:“咸陽二三月,宮柳黃金枝,綠幘誰家子?賣珠輕薄兒。日暮醉酒歸,白馬驕且馳。意氣人所仰,冶游方及時。子云不曉事,晚獻《長揚》辭。賦達身已老,草《玄》鬢若絲。投閣良可嘆,但為此輩嗤?!贝嗽娊柙仢h朝館陶公主寵幸董偃事,諷刺唐玄宗時期外戚荒淫無恥的生活,而又以揚雄自比,為懷才不遇者慨嘆。
又如《古風》其二十四:“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中貴多黃金,連云開甲宅。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跖。”這首詩描寫了宦官仗著皇帝的寵幸,到處敲詐勒索,對宦官、斗雞徒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吹浇y治階級日益腐敗墮落,李白在《古風》其四十六中形象地概括了唐朝建國以來的歷史,抨擊了玄宗后期的政治狀況,對唐朝后期的腐化生活作了嚴肅的批判:“一百四十年,國容何赫然!隱隱五鳳樓,峨峨橫三川。王侯象星月,賓客如云煙。斗雞金宮里,蹴鞠瑤臺邊。舉動搖白日,指揮回青天,當涂何翕忽,失路長棄捐。獨有揚執戟,閉關草《太玄》?!?/p>
李白日益鮮明的傲岸個性必然遭到權臣貴戚的排斥。高力士因“脫靴”一事尤其感到羞辱難當,一直耿耿于懷。他通過楊貴妃在玄宗耳邊進了許多讒言,說了許多不利于李白的話?!罢磉咃L”果然奏效,玄宗也開始慢慢地疏遠了李白,李白此時也對玄宗失去了希望,他那不趨附權貴的傲岸個性促使他決定離開長安。這從他當時寫的一些詩里可以看出來。如《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晨趨紫禁中,夕待金門詔。觀書散遺帙,探古窮至妙。片言茍會心,掩卷忽而笑。青蠅易相同,白雪難同調,本是疏散人,屢貽褊促嶠。云天屬清朗,林壑憶游眺?;驎r清風來,閑倚欄下嘯。嚴光桐廬溪,謝客臨海誚。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边@首詩表露了他因自己的傲岸個性、狂放的言行,從而受到朝廷官人的讒毀,不被重用,以此表白了自己向往自由隱居生活的愿望。又如《登高望四?!穂古風第三十九首]:“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風飄大荒寒。榮華東流水,萬事皆波瀾。白日掩徂暉,浮云無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鸞,且復歸去來,劍歌行路難?!比娡ㄟ^對大自然景物的描寫,表達了李白對前途感到渺茫,流露出他孤獨、悲憤的感慨,并指責了封建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奸佞當權,黑白顛倒的現實,造就了李白不向丑惡現實妥協的傲岸精神,他要像陶淵明一樣去過隱居生活。從這首詩中,李白倔強傲岸,不與惡勢力妥協的形象愈加鮮明地體現出來。“丑正同列,害能成謗,格言不入,帝用疏之?!盵14]迫使李白欲要離開長安,而李白日益發展的傲岸個性更促使他要遠離這些不學無術和荒淫驕奢的統治階層的人們,于是他自動上書皇帝,請求離開?;实垡矘返庙標浦郏芸炀汀耙云浞抢葟R器,優詔罷譴之。”[15]賜金放還了。
三、晚年時代——傲岸個性日趨深沉
從45至62歲這一時期,李白的詩歌中所流露的已不只是憤然而發的傲岸個性了,字里行間滲透出一種賦予冷靜思索,伴著人生憂患更為深沉的傲岸個性了。李白在去朝十年的漫游中,與現實更貼近,對現實更關心。特別是在一些直抒胸臆的作品中,李白對當時重大事件表明了鮮明的態度,在傲岸的個性中,融進了深長的憂國憂民的情懷。
李白離開長安后,玄宗統治下的政治更趨腐敗,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愈加激化,統治者更加貪婪腐朽。李林甫死后,楊國忠以外戚為重臣,同樣形成一個貪圖享樂、排斥異己的宮內權臣團伙。面對危機四伏的黑暗現實,李白予以密切的關注,他借古代題材警告皇帝:“君失臣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16]對一觸即潰的政局表示了無限的憂慮。他知道皇帝不會聽取他的忠告,他就拿起筆與統治者斗爭,如《戰城南》、《胡關饒風沙》[古風第十四]、《羽檄如流星》[古風第三十四]等詩中,控訴了不義戰爭給士兵及其家屬帶來的災難和造成的惡果。又如《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昨夜吳中雪,予猷佳興發。萬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孤月滄浪河漢清,北斗錯落長庚明,懷余對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崢嶸。人生飄忽百年內,且須酣暢萬古情!君不能貍膏金距學斗雞,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詩作賦北窗里,萬言不值一杯水。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魚目亦笑我,謂與明月同。驊騮拳跼不能食,騫驢得志鳴春風。《折揚》、《皇華》合流俗,晉君聽琴枉《清角》。巴人誰肯和《陽春》,楚地由來賤奇璞。黃金散盡交不成,白首為儒身被輕。一談一笑失顏色,蒼蠅貝錦喧謗聲。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及慈母驚。與君論心握君手,榮譽于余亦何有?孔圣猶聞傷鳳麟,董龍更是何雞狗!一生傲岸苦不諧,恩疏媒勞志多乖。嚴陵高揖漢天子,何必長劍柱頤事玉階?達亦不足貴,窮亦不足悲!韓信羞將絳,灌比,禰衡恥逐屠沽兒。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君不見裴尚書,土墳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見此彌將鐘鼎疏?!?/p>
這首詩對黑暗的政治現實進行了揭露和批評。李邕和裴敦復是當時較有名氣的正直的官吏,因受到李林甫的猜忌,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而哥舒翰卻在攻取青海時靠屠殺人民升官受賞。從中,我們看到李白對當朝冤案敢于直言揭露,申張正義的情感更為熾烈、大膽,其錚錚傲骨堪稱全篇之核心。李白雖屢遭挫折,但仍然傲岸不屈,決不向反動權貴低頭。在他再次漫游所寫下的許多詩中,更直接反映了他在深沉思索中的傲骨精神。如《贈韋侍御黃裳》[二首選一]:“太華長生松,亭亭凌霜雪。天與百尺高,豈為微飆折。桃李賣陽艷,路人行且迷,春光掃地盡,碧葉成黃泥。愿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李白晚年的這首詩,雖然早期那種意氣風發的態勢被淡化了,但傲岸個性卻亦顯深沉,達到摧之彌堅的境地。他不僅自己一身傲骨,而且也想以這種精神去影響友人。他希望他的朋友成為“亭亭凌霜雪”的長松,不做艷麗卻經不起風霜的桃李。
又如《夢游天姥吟留別》:“??驼勞A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撥五岳掩赤城。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能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云青青兮紛紛而來下?;⒐纳恹[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此詩表面似寫神仙世界,實則影射唐朝現實,反映了李白從夢幻中醒來,表達了他對封建統治的蔑視與憤懣?!鞍材艽菝颊垩聶噘F,使我不得開心顏,”錚錚傲骨,浩浩正氣,貫穿全詩。
十年再度漫游之后,安史之亂爆發了。安史之亂時期是李白的不幸晚年時期。安祿山起兵時,李白五十五歲,叛亂結束時,他六十二歲。就在這一年,他在當涂逝世。這一時期李白的作品同樣是充滿不屈不撓的高傲的反抗精神,許多作品都是控訴安史叛亂分裂國家,蹂躪人民的罪行。如《北風行》、《扶風豪士歌》、《西上蓮花山》等等。強烈的愛國精神激勵他想去參加平亂工作:“撫劍夜吟嘯,雄心日千里。誓欲斬鯨鯢,澄清洛陽水?!盵17]“過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劍擊前柱,悲歌難重論!”[18]當永王璘起兵,因知道李白的名聲,就再三請他出來做僚佐?!氨贂?,人輕禮重,嚴期迫切,難以固辭?!盵19]李白也希望抗敵平亂,而永王璘也正是以此為號召,他就“試借君王玉馬鞭,指揮戎虜瓊筵。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20]為消滅敵人,保家衛國參加了永王璘的隊伍。誰知由于統治者爭帝的矛盾,永王璘被唐肅宗調兵包圍消滅了,而李白也為此遭到了入獄、流放等一系列災難。當他遇赦時,已是近六十歲的老人。雖然已是暮年,但他一身傲骨精神非但沒被坎坷的經歷所磨滅,反而摧之彌堅。正如他的朋友任華所說:“平生傲岸其志不可測,數十年為客未嘗一日低顏色?!盵21]暮年的李白更加鄙夷與諂勢媚俗的官吏交往,卻樂于與勞動人民經常接觸。如《宿五松山下荀媼家》:“我宿五松下,寂寞無所欲。田家秋作苦,鄰女夜春寒。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食?!?/p>
他對權貴是“數十年為客未嘗一日低顏色,”他在田家受到純樸真摯的款待,竟為此感到慚愧,足以看出他與勞苦民眾的情感是何等投合融洽。在《哭宣城善釀經叟》中,我們看到他對一位釀酒老人的懷念。在《贈汪倫》詩中,我們看到他與農民汪倫間的深情厚誼。這些詩中蘊藏著他對勞動人民的一往情深和誠摯感情,與對權貴們的鄙夷和輕蔑構成強烈的對照。
李白的晚景凄涼,在貧與病的雙重折磨下,他到安徽當涂投靠族叔李陽冰不久就病逝了。人民出于對他傲骨精神的敬仰與崇尚,對于他的死賦予了美好而浪漫的傳說:“李白著宮錦袍,游采石江中,傲岸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盵22]人們希望他的傲岸風骨流傳后世,永續長存。李白的傲岸個性,經歷了一個由萌動而明朗,由形成而堅定的歷史發展過程。他生在一個延續了千載的封建時代,封建王朝的本質特征歷來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封建專制。間或有開明賢達的君主,可以容納臣民的直言納諫,也僅僅是出于皇帝的個人好惡和道德修養,并不能從根本體制的制度上去保障人民群眾個性發展和充分表達意愿的社會環境和政治條件。李白正是在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中度過自己一生的,所以注定要經受封建社會固有的規律的檢驗和遴選。適之者用,逆之者棄。這一總的規律是任何人也逃脫不掉的,而像李白這樣鋒芒畢露的傲岸個性,又怎能幸免呢?
如果說社會的黑暗、生活的坎坷,使李白一生空抱宏圖大志而不得施展的話,那么,皇帝的昏聵、官府的腐敗,則是李白傲岸個性、錚錚風骨形成的間接社會原因。盡管李白在與許許多多方方面面的社會惡勢力抗爭過程中,備受打擊,屢遭挫折,但由于李白的傲岸個性,使他不肯輕易向包括皇帝權貴在內的社會惡勢力低頭折腰。在封建權勢重重壓力之下,這種桀傲不馴的個性和人格,是極其難能可貴的品質。正是因為李白的這種崇高品格,才贏得了普天下正直人們的推崇和愛戴,因而也更遭受封建勢力的忌恨與挾制。
李白在面對封建勢力的壓制面前,自始至終表現了一股傲岸挺拔的風貌,表現出威武不屈的豪氣。也正是因為他擁有這些高貴的個性和優秀的品質,他才對歷史賦予他偉大詩人的稱號當之無愧。正如俄國的偉大文學批評家別林斯基所說:“任何一個詩人都不能由于自己和通過自己的描寫而顯得偉大,不論是描寫自己的痛苦,還是描寫自己的幸福。所有詩人之所以偉大,全是由于他痛苦和幸福的根株深入到社會和歷史的土壤中去。”從李白詩歌中傲岸個性在不同時期的不同體現,我們不難看出,李白之所以偉大就在于他的桀傲不屈,誓不與權貴為伍的傲骨精神,使得他的詩揭露了朝政的黑暗與社會的不幸,發出了人們反抗的心聲,從而贏得了后人的熱愛與景仰。
[參考文獻]
[1] 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M].
[2] 新唐書·食貨志[M].
[3] 上安洲裴長史書[M].
[4] 增張相鎬[M].
[5] 上安洲裴長史書[M].
[6] 與韓荊洲書[M].
[7] 為宋中丞自薦表[M].
[8] 與韓荊洲書[M].
[9] 南陵別兒童入京[M].
[10] 秋夜獨坐懷故山[M].
[11] 周挺.唐詩選脈會通[M].
[12] 唐汝洵.唐詩十集[M].
[13] 蘇試.李太白碑陽記[M].
[14] 李陽冰.草堂集序[M].
[15] 孟棨.本事詩[M].
[16] 遠別離[M].
[17] 贈張相鎬(其二)[M].
[18] 南奔書懷[M].
[19] 與賈少公書[M].
[20] 永王東巡歌(其十一)[M].
[21] 任華.雜言寄李白[M].
[22] 王定保.唐摭言[M].
(責任編輯/劉惠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