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零售企業風險無處不在,企業的任何商業活動都會帶來相應的風險。資金流、信息流和物流以及運行效率等方面都存在各種潛在的風險。有效地對零售企業中的風險進行管理是保證零售企業高效運行的基礎,確保零售企業的成功組建和運行,以取得市場競爭優勢。
關鍵詞:零售企業;風險;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F715.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8)18—87—02
2007年我國宏觀經濟走勢良好,居民收入水平整體上處于較快上升階段。2007年累計到12月份居民零售業總消費969286.7萬元,比去年同期上漲了17.7%,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6.97%。從長遠來看,我國居民消費無論是從總量上,還是從結構上都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這為我國零售行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中長期宏觀環境。政府于最近的工作計劃中明確提出要處理好投資和消費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問題,加大消費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同時還提出增加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水平,不斷改進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和諧社會;不斷推進城鎮化建設等。這些措施均有利于行業的長期發展,從長期看,零售業的發展將面臨良好的政策環境。
1992年中國零售業開始進行對外開放試點,外商投資零售企業陸續將新的零售業態引入中國,到2004年底,中國零售業已經全面開放了。隨著中國零售業市場的完全放開,外資零售企業進入中國的數量還會繼續增加,并且隨著一線城市競爭的白熱化,更多的外資企業將積極向中國的二線及三線城市擴張,在業務范圍上,從日常生活用品不斷擴展并深入到生產資料領域,這可能使外資商業對生產環節和流通渠道的控制進一步加強。經過多年的適應、模仿、融合、錘煉和創新,2007年中國零售業已經站在了一個全新的起點上,隨著消費需求的不斷多元化和個性化,零售業態將進一步升級,表現出三種趨勢——現代化、綜合化和專業化。
零售企業風險管理研究日趨緊迫。中國零售企業已經完成了由傳統的百貨業態為主的經營方式向以連鎖超市為主的多樣化業態經營方式的轉變,并已逐步進入到參與國際競爭的階段,在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的同時提升行業競爭力,才能在競爭中求得生存。傳統意義上講,風險是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遭受損失的不確定性。風險管理是各經濟、社會單位在對其生產、生活中的風險進行識別、估測、評價的基礎上,優化組合各種風險管理技術,對風險實施有效的控制,妥善處理風險所致的結果,以期以最小的成本達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過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現實生活中的風險因素越來越多,無論是企業還是家庭,都日益認識到進行風險管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人們想出種種辦法來對付風險,但無論采用何種方法,風險管理的一條基本原則是: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保障。在新的經濟條件下,由于新技術和互聯網的廣泛應用以及全球范圍內日益激烈的競爭,企業在獲得新的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更多的不確定性,即各種風險因素。
零售企業風險無處不在。企業的任何商業活動都將帶來相應的風險。在市場競爭中,沒有風險就沒有回報,要求的回報率越高,所要承擔的風險就越大。因而,對于任何一個企業來說,企業風險管理都是經營過程中的核心內容。有效的風險管理為企業創造價值,而企業的損失甚至倒閉都是由于不良的風險管理所造成的。零售企業所面臨的風險除了傳統意義上的純粹風險之外,還包括由于資金鏈條斷裂等原因導致的財務風險;由于供貨商停止供貨等原因導致的經營風險;由于偷盜行為導致的商品風險;營業場所混亂導致的人身安全風險;信息不對稱導致的競爭風險等等。常規的零售企業風險管理工作中,雖然針對不同的管理目標,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措施和手段,但未能從系統的觀點出發,對其進行總結和提高,形成系統、有效的風險管理方法體系,亦未能充分利用現代化的管理手段,使零售企業風險管理跟上信息社會發展的步伐。零售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面臨的兩大風險值得我們思考。
1.商業資本運作風險
一位資深管理咨詢顧問認為,目前國內商業零售企業對市場的研究還很淺,仍處于啟蒙階段,遠遠不如工業企業。工業企業被競爭所迫,產品質量已不可同日而語,提升非常快,并在市場上練就了一身本領。但商業零售企業在一些地方仍具有壟斷性,尚未形成國外企業的激烈競爭態勢。一些企業對商品的研究很淺,既缺乏專業人才,又無法宣揚商品的賣點,無法整合企業的優勢,更談不上整體的經營定位或營銷策略。由于所有者缺位,產權殘缺(即資產的收益權與控制權脫離),經營者對企業的利益沒有切膚之感,或者裹足于既得利益不思進取、行為短期化,缺乏發展的緊迫感、責任感和動力,導致企業對前所未有的市場競爭、市場變化反應十分遲鈍。
中國零售企業在與跨國零售集團競爭中的弱勢,主要體現在商業資本問題上。國內的零售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很少有商業資本注入,幾乎都是招商行為。缺乏商業資本的后果是:商店喪失了作為商業流通主體的資格。這是中國現階段商業與外國現代商業模式的主要差別。城市里的大型商廈雖然越來越多,但真正有實力的大商家、大型商業資本卻很少,許多商家以“一業(指百貨零售業)為主、多業為輔”做借口,抽逃資金,轉向房地產、物業管理、柜臺出租、高科技等行業。中國國有商業企業的資本金過去大多是國家撥款,再加上銀行貸款;而資本轉向快的一個原因是,國有資產不屬于個人,經營者不必為之負責,很多人抱有僥幸心理,縮小或最終放棄微利的零售業,轉移到別的陣地。成,則名垂青史;敗,有國家負責。中國零售業接納商業資本這一步已經邁出,但只是微不足道的民間資本和企業積累資本,而在這些資本金中,企業自有資本又是國家資本,與真正概念上的商業資本仍有差距。
2. 采購風險
采購環節是零售企業的核心問題,它與企業的流通模式、經營模式有著重要關系。商店的整體策略體現在不同方面,諸如品牌策略、產品策略、服務策略等,而這一切都要靠一個核心來體現,那就是賣什么東西。因此,零售企業需要一批采購人才,他們要善于了解市場信息,把握企業的經營理念和定位,使企業的整體策略最終得以體現。而商業資本將最直接地沖擊采購模式,如國美電器的商業行為和表現效果都初步顯現了商業資本的作用。國美的采購體現了三個現代商業的概念:有批量的商業采購;有注入資本的意愿;有價格競爭的意識。供應商總是希望與有批量、有規律、有穩定進貨渠道的零售商打交道。中國的零售業已經到了急需商業資本注入的階段,以使工業資本置換出來,重新投入開發和生產,最終實現金融資本、工業資本和商業資本的良性循環。中國的百貨零售企業很少自己進貨,除了與企業缺乏對商品和市場的研究有關,其更大、更隱性的問題則是風險問題。商家在采購過程中常規規避風險的方法是:你先發貨,我再付錢。供應商為了規避風險,也會說:你先付錢,我再發貨。除此之外,對零售企業來說,進貨后仍存在質量風險和是否適銷的風險。進行采購的零售商和供應商在竭力轉移各自風險的時候,很難形成互動的、共榮共贏的關系。同時,如何利用供應商的資源為自己的經營服務,除了占有資金、具備商業信用以外,最大的條件即是對國有商業企業進行改制。
零售企業風險管理把風險管理納入企業戰略執行的層面之上,將企業成長與風險相聯,設置與企業成長及回報目標相一致的風險承受度,從而使企業將戰略目標的波動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支持企業戰略目標實現并隨時調整戰略目標,保障企業穩健經營,從而使所有利益相關的人了解企業風險現狀,保障各利益相關人共同利益最大化。零售企業的出現標志著制造業與流通業新的合作關系的建立,標志著社會分工的進一步深化。零售企業近年的蓬勃發展表明了其強大的生命力和對市場的適應性。然而,我們也需要看到,零售企業的這種快速發展的根基尚淺,各種風險威脅著零售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因此,零售企業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風險管理意識,加強自身的風險管理水平,才能在這個競爭激烈的行業里站住腳。
(責任編輯/劉惠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