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水務行業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關建在于深刻理解內涵,立足職責,瞄準民生,著眼長遠,在深入落實和發展創新上下功夫。道外區沿江一線,大部分地區被企業及棚戶區所占用,本來極具增值潛力的土地長期得不到開發利用,切斷了城市繼續向下游發展的路徑。筆者認為,對該地段進行整體規劃和改造,不僅能打造亮麗的沿江風景線,提高城市品位,而且能徹底改善該區域居民的生活環境,更能拉動區域經濟更好更快發展。
一、沿江地段基本情況及現狀
道外區沿江堤防全長55.8公里,占哈爾濱市江南松干堤防總長的67%,具有規劃建設發展潛力的土地面積約10平方公里,其中包括:企業34戶,占地面積280萬平方米,危房棚戶區用地10塊,占地面積30萬平方米,其余為農用地、林地、灘涂地和市政設施。
從目前情況看,這一地區無論是城市建設水平還是經濟結構都存在著嚴重的滯后性和不合理性。一是生態環境破壞嚴重。沿江地區,企業的大面積圈地占地,造成了土地嚴重浪費。污染物排放和廢棄的工業垃圾,嚴重影響了周邊居民的生活,加劇了江河水質的污染。二是城市建設水平較低。道外區是全市歷史最悠久的城區之一,由于多年運行,城市基礎設施多已破損老化,加之老城區改造需投入大量資金,致使城市建設比較落后,城市功能長期得不到提升。三是管理工作任務繁重。這一地段的居民除少量城市困難群體外,多為外地進城務工人員,經濟收入水平較低,居住條件較差。居住人員數量龐大,人員復雜,給日常管理增加很大難度。同時,私建濫建房屋現象普遍。近幾年,雖然行政執法力度在不斷加強,但私建濫建現象依然存在,周邊環境破壞嚴重,并產生了許多安全隱患。四是產業落后。道外區尤其是沿江地區主要承載著全市低端產業,多是投入高、效益低的粗放型企業,生產技術落后,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許多企業處于關停狀態。
二、開發建設沿江產業經濟黃金帶的重大意義
道外區沿江地區的規劃和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有利于提高城市建設整體水平。道外區沿江地區建設是哈爾濱市城市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如果以全面打造道外沿江經濟產業黃金帶為牽動,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將有效治理污染,充分發揮松花江沿岸自然資源經濟社會效益,達到提升道外沿江地區土地價值和城市建設水平的目的,從而推動城建水平的總體提高。
(二)有利于盤活土地存量,拓展城市建設的戰略空間。多年以來,土地存量不足始終是制約道外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通過打造沿江經濟產業黃金帶,對這一地區大量閑置和被私建濫建占用的土地資源進行統一規劃、優化整合、開發利用,不僅可以盤活城市的現有土地存量,更重要的是為城區的整體發展拓展了空間。
(三)有利于激活后發優勢,形成新的城市經濟增長點。隨著道外沿江地區基礎設施的完善、沿江綠化水平的提高,這一地區將很快發展成為風光優美、景色怡人的“黃金地段”,增值潛力巨大,對招商引資必將產生極大的吸引力。這一區域的全面發展、繁榮,將為政府帶來十分可觀的財政收入,將成為道外區新的經濟增長點。
(四)有利于城區的協調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對道外沿江地區進行整體開發和改造,既能盡快改善這一地區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更為重要的是能夠改善道外區的產業結構,通過投資和消費拉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讓更多的人民群眾共享改革和發展的成果,促進社會和諧。
(五)有利于統籌城鄉發展,推動城鄉一體化建設。道外沿江地區連接“一鄉三鎮”,開發沿江資源將為農村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從而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拉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步伐。
(六)有利于提高防洪能力,確保城鄉防洪安全。防洪安全是實現沿江產業經濟帶開發的基礎保障。目前,道外區城堤防洪標準為50年一遇,農堤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防洪標準較低。隨著大頂子航點樞紐工程蓄水,松花江水位將保持在116米以上,致使防洪壓力進一步增大。通過建設沿江產業經濟帶,必將加大堤防工程建設力度,推動防洪能力全面提高。
三、開發建設沿江產業經濟黃金帶的有利條件
目前,道外區已經具備了開發建設沿江產業經濟黃金帶的各種條件。
(一)全市經濟發展戰略的迫切需要。“一江居中,兩岸繁榮”一直是我市經濟發展戰略的重心。省委書記吉炳軒在視察哈爾濱時強調做好松花江這篇大文章,加快松花江兩岸開發,實現哈爾濱繁榮振興。市委副書記、市長張效廉在視察沿江景觀產業帶時強調,要安排好謀劃好松花江兩岸開發項目,打造“濱水麗都”城市形象。目前,全省已開始實施堤防整體提檔升級的戰略部署,為道外區加快堤防提檔升級改建,全面提升防洪能力帶來了有利時機。近期,溫家寶總理在全國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中央計劃投入4萬億元實施民生、基礎設施等重大項目建設。在這些大背景下,實施沿江開發戰略是貫徹落實省市精神,實現擴大內需,加快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迫切需要。
(二)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道外區地處全市城區的中心位置,與呼蘭、松北兩個行政區隔江相望,與道里、南崗、香坊三個行政區相互接壤。擁有東北亞最大的內陸貨運碼頭,集大型鐵路、公路客貨運輸為一體的交通樞紐哈東站,全市重要的出城通道哈同公路,連接其他主要城區的三環、四環公路,加上正在修建的二十道街跨江橋和環城地鐵,可謂連接全市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紐帶。
(三)土地資源豐富。道外沿江地區位于哈爾濱市中心位置,向西與道里區沿江景觀帶相連,向東與天恒山風景區接壤,依山傍水,堤防兩側灘涂地資源豐富,“一鄉三鎮”的發展空間廣闊,土地利用價值和開發潛力極大。
(四)生態環境良好。大頂子山航電樞紐工程蓄水后,徹底改變了以往水位偏低的狀況,恢復了松花江等河流優美的天然水景。特別是在東風民主堤壩外形成的9個島嶼,自然風光獨特,生態環境優美。
(五)文化基礎雄厚。道外區文化底蘊深厚,是哈爾濱市的開埠之地,擁有百年的移民文化和千年的金源文化,現有見證歷史變遷的金代古城遺址,融合現代中西方文明的巴洛克建筑群,哈爾濱最早的管制舊址——道臺府,以及清真寺、武圣廟、天主教堂和龍王廟等歷史文化古跡,具有鮮明的多元文化特色。
(六)商貿發展潛力巨大。道外區商貿業歷史悠久,有良好商業環境和商業氛圍,南極批發市場、瑪克威、南極書城等都是全市知名的大型批發市場。一大批新興物流企業也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加而不斷發展壯大,這些都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
四、建設沿江產業經濟黃金帶的整體構想
發展沿江產業經濟帶是推進道外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建議區政府有關部門搶抓哈爾濱市開發沿江產業經濟帶的有利時機,積極與省、市政府溝通協調,爭取政策、資金、項目支持,科學規劃,全面部署,著眼未來,充分發揮沿江地域優勢,以一江三河水利用地為依托,以北環路、哈同公路周邊區域為支撐,以建設沿江堤防水利風景區為基礎,規劃五大經濟板塊,發展五大主導產業,全力打造統籌城鄉發展的沿江產業經濟黃金帶。通過經濟、社會、文化效益對全區的輻射作用,推動道外區成為“適宜人居、適宜創業、適宜人的全面發展”的現代生態文明城區。
(一)準確定位,科學規劃沿江五大經濟板塊
1.景陽頭道街至十八道街板塊。該段堤防全長1.95公里,是道外區歷史文化比較突出區域。目前,亞行貸款和國家、省等投資5000余萬元,對該段堤防進行提檔升級,工程預計在2009年底完工,工程竣工后,將達到百年一遇防洪標準。建議:充分發揮這一區域文化特色和地域優勢,打造成為集居住、商貿、休閑為一體的沿江文化景觀長廊。
2.十八道街至港務局板塊。全長1.85公里,可開發利用的土地面積135.4萬平方米。其中:企事業單位11家,占地面積30萬平方米;居民區4片,占地15萬平方米。建議:將這一區域尤其是十二道街江橋兩側,開發建設成為醫療、教育、商服等配套功能齊全的高檔社區。
3.港務局至韓家洼子板塊。全長8. 62公里,可開發利用的土地面積403.2萬平方米,其中:企業12家,占地面積190.7萬平方米;居民區3處,居民1200戶,面積10.3萬平方米,大多為棚戶危房。建議:通過路巷江巷(哈東站、航運碼頭改造)擴建,形成哈市東部交通樞紐;通過危房改造,置換出這一區域的土地資源;通過招商引資,把這一區域打造成為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哈東經濟新區。
4.哈同路至香坊板塊。全長4.33公里,可開發利用的土地面積129.8萬平方米,其中,企業11家,占地面積60.3萬平方米;居民住宅區1處,占地面積0.4萬平方米。建議:擴大現有市場規模,建設成為全市最大的批發物流集散中心。
5.阿什河至蜚客圖河板塊。阿什河流域道外區段長28.98公里,流域面積57.9平方公里,蜚客圖河道外區段長40.32公里,流域面積4.03平方公里,包括我區“一鄉三鎮”等大部分農村。建議:加快推進小城鎮建設、農業現代化建設和生態旅游建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二)縱深拓展,優勢整合形成五大產業
一是房地產開發產業。哈市沿江堤防周邊自然環境優美,適宜人居,是房地產開發的黃金寶地。道里區沿江居住用房均價都以在萬元以上。而道外區沿江大面積可用土地都被棚戶區和一些大面積圈占土地企業所占用,致使黃金地段得不到開發利用,資源白白浪費。在這一地區發展房地產開發產業,不僅可以在短時間內實現土地增值,而且也能帶動與房地產相關的行業發展。二是高新技術產業。道外區擁有發展工業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技術和人才等條件,但由于區域經濟發展定位、企業改制等多種原因,原有的企業紛紛轉產、破產、關停或被租賃。發揮沿江城鄉結合部的地理位置和土地資源優勢,統籌規劃整合改造粗放型生產企業,引進高新技術產業,形成新興工業園區,不僅能有效擴大道外區就業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且對加速城鄉一體化建設、增加經濟生產總值、推動經濟發展也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商貿物流業產業。道外區商貿產業歷史悠久,擁有南極、陶瓷等大型批發市場,但受到地域發展空間狹窄、路網交通不暢和經營者觀念落后等條件制約,呈現出業態轉型滯后、發展層次不高和龍頭企業匱乏等問題。同時,這些市場和物流企業也嚴重制約了周邊地區的城市建設。將這些市場和物流企業集中搬遷到哈同路至香坊板塊,對商貿物流企業進行優勢整合,擴大規模和種類,不僅能徹底解決商貿物流業的發展瓶頸問題,也將有效緩解城市壓力,加快城市發展建設步伐,進一步促進商貿物流業向規范化和產業化方向發展。四是現代農業。加快農村改革發展步伐,關鍵是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通過新型小城鎮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形成規范化糧食生產、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生態觀光為主的現代農業,實現農村跨越式發展。五是旅游產業。道外區旅游資源豐富,有道臺府、金源文化、中華巴洛克建筑等人文景觀和天恒山、白魚泡、省農業科研中心、神鹿山莊等多處生態旅游景點。有優越的區域位置、便利的交通和獨具特色的餐飲文化。通過加快江中島嶼、濕地、沿江景觀、躍進水庫等新興生態景區的開發建設和道臺府、金代古城等人文景觀的改造,進一步整合旅游資源,完善旅游產品,打造哈市近郊黃金旅游線路,推進道外區旅游業向“吃、住、行、游、購、娛”功能齊全,綜合配套的產業化方向發展。
(責任編輯/劉惠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