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07年唐亡以后,中國歷史步入動蕩的五代(公元907~960),經濟文化中心逐漸南移。混亂的時局以及常年的征戰使得國家財力匱乏,這一時期,審計因亂世進入了架空期。
唐雖消亡,取而代之的統治者出于對唐朝審計作用的認識,仍繼續在中央權利機構中保留了比部的官職,希冀其發揮作用保障封建經濟的完整性。然而根據史科得知:五代雖設有尚書比部員外郎,但沒有進行任何審計財務的活動。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五代國家經開職能的外轉內模式的變化,比部的獨立司法審計職能逐漸淡出歷史舞臺。
為應對連年的戰亂,五代的統治者被迫把最大限度的征賦列為國家經濟重點。五代各朝對地方賦稅征收的管理格外重視,據《舊五代史》記載:“三京、鄴都、諸道州府,逐年所征夏秋稅租,兼鹽曲折征,諸般錢谷起征,各視其地節候早晚,分立期限。”明確指出不僅在各朝各代時期的都城、邯鄲(經濟重心),甚至對全國所有的州府也都下達了明確的夏秋賦稅及鹽、谷、徭役的相關法令及時限。可以看出五代比前唐稅賦的管理和征收面都大大的擴張了,因而逐漸產生了與之相對應的重點負責審核這些財政收入的職官。如在《舊五代史,劉蘧傳》中:“初,唐末帝自鳳翔至,切于軍用,時王玫判三司,詔問錢谷,玫具奏其數。意思是說一天唐未帝從鳳翔而來,向當時的判三司(職官名稱)王玫查問國庫中的錢物,王玫向皇帝奏報數目。”以及《舊五代史,馬紹宏偉》記載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設置的內勾使:“令天下錢谷簿書,悉委裁遣。”大意是指后唐同光元年朝廷設置了內勾使,命令其總理天下財務。綜上所述,為了確保經濟的用度,五代開始注意設置負責對國家財務審計的官吏,而其中主要以三司為主。
然而,頻繁迅速的朝代更迭、混亂的國勢、庸怠的官吏導致五代的審計處于近乎名存實亡的邊緣。參看史籍考證,關于五代時期頒布審計律令、法紀、典章的記錄幾近沒有,只能從其他的一些歷史典籍當中借鑒資料參考。隨著封建國家政權的迅速轉變,審計職能嚴重弱化甚至性質發生根本的轉變。頗具代表性的有:(一)重新出現的租庸使(唐玄宗開元十一年,以大臣為勾當租庸地稅使,是為租庸使之始。以后數人繼任,專事聚斂。德宗以后, 因租庸調制改為兩稅法,租庸使廢。僖宗時因鎮壓黃巢起義,又一度任命租庸使,征斂軍用資根。五代時后梁、后唐改為專掌搜括錢物的中樞財政長官)、三司使(太平興國八年,三司使被廢,分為鹽鐵、戶部、度支三個機構,各置使分領。淳化四年五月,又合并為三司,設三司使一員)。這些官吏名義上以審核國家財務、保障經濟運做為主,但是實際職能卻是為封建集權加劇斂征財物;(二)在戶部、度支、鹽鐵內部又出現了新的審計監督體系。從中央至地方不停的現了許多不同名目的職官負責勾檢。使得具有審計職能的職官名稱繁多,舉不勝舉。如三司都勾官、三司勾官、內勾使、三司判官、度支判官、戶部巡官、度支巡官、孔目官、勾檢官、勾覆官、勾檢官、勾押官等。而且這些職官置廢頻繁,非常不穩定,許多機構存在的時間不僅短暫且職能蒼白。
及至北宋元豐改制,統一穩定的環境,逐漸穩固的朝廷綱紀才結束了這一段被架空的審計最低潮時期,也把審計腳步由獨立的司法審計帶向了以內部財政審計為主的時期。
(作者單位: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