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供應鏈管理是建立在協同思想上的一種新型管理模式,供應鏈作為知識活動的共同體,必須實現知識協同,謀求知識共享和創新。文章在研究供應鏈知識管理的自組織特性(具有系統的開放性、系統諸要素遠離平衡、要素間非線性及存在漲落)的基礎上,深入探討供應鏈知識協同的實現過程。
關鍵詞:供應鏈;知識協同;自組織
一、供應鏈知識
知識是對組織起來的信息加以推理、驗證,從中得出系統化的規律、概念或經驗。知識依據不同標準可分為不同類型。依據知識主體的不同。供應鏈系統中的知識可分為個體知識(Personal Knowledge)和集體知識(Collective Knowledge)。個體知識是集體知識產生和存在的基礎,但集體知識并非是個體知識的加和,它是個體知識在供應鏈中傳播、共享和創新的結果,具有個體知識所未有的性質。依據知識的可描述性程度不同,供應鏈系統中的知識可分為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和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前者指的是內容明確、易于整理和儲存且能夠正式、方便地在不同知識主體之間傳播和交流的知識,而后者是建立在個人經驗、價值觀、方法論等無形因素的基礎之上,通過對信息或顯性知識的疊加和再利用所得到的隱藏在思維深處的知識。這種知識通常難以在不同知識主體之間傳播和交流。
由于供應鏈跨越了企業的邊界,建立的是一種跨企業的協作。覆蓋了從供應商到客戶的全部過程,包括采購、制造分銷、庫存管理、運輸、倉儲、客戶服務等。必須考慮供應鏈知識的協同整合。具體來看,供應鏈所涉及到的知識非常繁雜,且其參與的主體眾多。供應鏈知識不但存在于企業內部,也存在于企業所處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和供應鏈外部。
1 供應鏈內知識。供應鏈內知識包括采購和供應知識、設計和產品知識、生產運作和物流知識、渠道管理和分類知識、品牌和客戶知識等。供應鏈內知識不單存在于供應鏈中的某個成員主體上,知識的分布有著復雜的層次關系,如原料采購和供應知識的知識主體涉及到供應商和制造商,其中制造商設計和制造的產品又直接或間接地與最終顧客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所以,供應和采購知識與設計和產品知識二者只有在協同情況下才能更好地發揮知識的績效。供應鏈協同效應是指供應鏈企業間兩個或多個活動或過程相互補充,從而其聯合作用的效果大于兩個或多個活動效果的簡單疊加。供應鏈、中存在著豐富的知識,在供應鏈協同的推動下,各節點企業的知識源、知識、知識接受者之間得以建立關聯,形成節點企業內和節點企業間的知識交流,借助于知識節點和弧兩端(如原料生產和原料供應之間,設計和產品知識與生產運作和物流知識)對象進行互動學習,形成一個知識的轉移、共享、創新的無限流動的循環過程,整個過程以顧客為核心。通過供應鏈之間的各節點企業來協同完成。
2 供應鏈外知識。供應鏈外知識產生子供應鏈外部,也就是圍繞供應鏈的整個外部環境,諸如高校、科研院所、政府、中介、其它企業等等。因為知識是不斷擴散和傳播的,所以當供應鏈內的知識流到供應鏈以外時,也會構成供應鏈外知識的一部分。供應鏈外知識對整個供應鏈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供應鏈上的企業保持活力和不斷進步的外部力量。
二、供應鏈知識管理的自組織特性
自組織理論主要以自組織系統為研究對象,試圖解決一個普遍性的問題,即有序與無序、低級有序與高級有序轉化的機制與條件。而供應鏈知識的管理包括了企業內部個人、部門,供應鏈上的節點企業,以及整個供應鏈等。知識管理作為一個過程,主要包括知識的轉移、共享、創新等,其工作核心是如何把知識員工頭腦中的有形與無形知識深度開發、實現共享、有效地或創造性地利用起來,以提高供應鏈中知識的利用程度,增強供應鏈節點企業知識共享的范圍,最終提高供應鏈的整體協作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
耗散結構理論認為:自組織的產生有四個前提——系統的開放性、諸要素遠離平衡、要素間非線性及存在漲落。供應鏈知識管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系統內部的多層次、多單元、多功能和多目標的復雜性、非線性和非確定性以及各要素的交互作用,使得供應鏈知識管理具有自組織的特性。
1 供應鏈知識管理系統是一個開放的、遠離平衡狀態的系統。供應鏈知識管理系統是開放的,供應鏈成員企業與供應鏈環境之間存在著以信息為載體的知識流動。新經濟時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絡、電子商務的出現,為供應鏈知識管理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條件,這種外部條件正是影響系統進行自組織和演化方向的外參量。供應鏈知識管理系統在外部環境條件作用下,組織協同合作,自發形成有序的良性循環,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換,體現了系統的開放性。
一個開放系統,有可能遠離平衡態,也有可能處于或接近平衡態。當它處于或接近平衡態時,它就不再或很少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整個系統呈現單一、均勻的特點,系統也會很快變為混亂無序的封閉系統或孤立系統。
克勞修斯(Clausius)提出的熵定律描述了系統能量的轉化方向,即一個封閉系統能量只能是不可逆轉地沿著衰減這個方向轉化。用數學語言表達即:
ds=dis>0(ds為系統總體的熵值變化,dis為系統內部的熵值變化)。在相對封閉的運動中,總是呈現出有效能量逐漸減少,而無效能量不斷增加的一個不可逆的過程。這就是封閉集群中的競爭力遞減規律。普利高津耗散結構理論提出在開放系統中。由于負熵的流入可以補償系統內部熵的增加。用數學語言表達即:ds=dis+des(des為負熵流),如圖1所示。

因此,開放的系統必須遠離平衡態,只有這樣,系統才能產生一種穩定的自組織結構。供應鏈知識管理系統重視知識的交流與擴散,使個體知識為組織成員所共享,將零散的知識資源整合成強有力的知識力量,并且強調知識創新,認為創新是知識管理的核心。正是由于供應鏈知識管理強調創新、鼓勵知識共享,打破了傳統企業生產經營的舊觀念和舊平衡狀況,擺脫了人們思想上存在的各種“穩態癥”和保守意識,才使供應鏈知識管理系統遠離平衡態。
2 供應鏈知識管理各要素具有動態的非線性特性。所謂非線性是指復雜系統中諸要素不是簡單地進行數量疊加,而是隨時間、地點和條件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的相互作用方式和效應。系統要達到高度有序,必須通過系統內部非線性相互作用產生的自組織效應來完成。
供應鏈知識管理系統是一個涉及多因素、遠離平衡態、開放的復雜系統,因此各要素之間必然存在著非線性關系,從供應鏈知識運動的規律可看出這一點。首先,供應鏈知識在空間分布上是絕對不平衡的,特別是高新技術知識,絕對平衡在現實生活中只能是一個理想狀態;第二,供應鏈知識是動態的,一直處在發展變化之中;第三,供應鏈知識運動中有序無序是辯證的,孤立的知識系統是不存在的。一切知識系統都和外界環境進行密切的聯系。哈肯認為,一個由許多子系統構成的系統。如果子系統之間關聯引起的協同作用占主導地位,就意味著系統內部自發組織起來了,系統便處于自組織狀態,在宏觀上表現為具有一定的結構和功能。在供應鏈知識系統內部,各組成部分或要素間有著強烈的相互作用,由此產生多方面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非線性狀態,知識圍繞著如何使知識管理穩定有序而轉移、增倍與創新。知識的增倍與創新意味著將能更有效地處理外部環境輸入的物質、能量和知識,表明了知識系統能夠從外部非特定的知識流中捕捉有用的知識,這部分知識與系統內原有的知識相互作用。從而實現知識的自組織。供應鏈知識管理系統正是充分利用各要素之間的非線性相互作用,使系統不斷獲得足夠的物資、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和補充,推動系統從無序變為有序,從低一級有序變為更高一級有序。
3 供應鏈知識管理系統存在漲落和失衡。系統中漲落是普遍存在的,漲落是系統某個變量或某種行為對平衡值的偏離。通過漲落的被放大,成為巨漲落,系統得以實現從無序到有序的轉化、從低級有序向高級有序的轉化。同時,開放系統的穩定也都是動態的穩定而非靜止的穩定,隨著系統通過失去穩定再重新建立起新的穩定,系統得以實現進化。
供應鏈知識管理系統與自然界其它系統一樣,是由大量子系統組成的,其可測的宏觀量,如供應鏈知識系統的知識存量、流量變動等。是眾多子系統的統計平均效應的反映。但系統在每一時刻的實際測度并不都精確地處于這些平均值上,而是有些偏差,即漲落,漲落是偶然的、雜亂無章的、隨機的。根據漲落發生時系統的平衡狀態不同,可以將漲落分為近平衡態漲落和遠平衡態漲落。近平衡態的漲落只是對系統穩定狀態的暫時偏離和微小修正,很快衰減并恢復到平衡狀態。在遠離平衡態時,漲落在非線性作用下,成為有效漲落,可以觸發系統發生突變。在供應鏈知識管理系統中,必然存在漲落和失衡現象。知識管理強調的精神創新、知識創新促使整個系統的狀態不斷改變,通過系統內部的非線性相互作用迅速擴大、傳遞從而產生自組織效應宏觀上的“巨漲落”,同時系統自覺放大有利于自身發展的漲落,增大正反饋,減弱負反饋,進而導致企業整體發生質變,形成新的有序結構,求得新的發展。因此。知識管理中必須使不同的觀念在建設性的過程中進行創造性“碰撞”,從而造成系統內部的漲落和失衡,并且容納各種思維方法和角度,鼓勵尊重他人的思維方式,通過制定科學的制度化的規則,對特定的漲落進行放大,重新建立起新的平衡,從而在運行中使供應鏈從不穩定態躍遷到更高的組織有序的穩定態,得到發展和進化。
從根本上來說,供應鏈知識管理系統的產生、發展都是為了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環境,為了更好地滿足企業適應日益復雜的競爭環境的需要,是一個與環境不斷競爭和妥協的復雜動態過程。未來的市場環境是不斷變化的,隨著環境的不斷變化,供應鏈知識管理系統會通過自組織過程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的演化,出現新的結構、功能和狀態,會有舊有系統的淘汰和新的更高級系統的出現。
三、供應鏈知識協同分析
協同(Synergy)在商業領域是指兩個或多個部分聯合起來的整體效益大于各獨立組成部分總和的效應,經常被表述為“2+2=5”。知識協同(Knowledge svnergy)就是指通過整合組織的內外部知識資源。產、學、研各方通過各組織節點(即子系統)間知識的相互作用,產生增強的合作效果,創造出比組織節點自身更高的價值,使組織學習、利用和創造知識的整體效益大于各獨立組成部分總和的效應。
供應鏈每個成員企業所擁有的知識體系都是一個有“個性”的系統,供應鏈內部多個主體間知識系統的協同就源于這些系統之間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使得不同成員企業在同樣運作環境下的運作效果迥異。為了提高整個供應鏈運作效果與效率。這些供應鏈知識體系需要不斷地融合,最終形成一個協調統一的供應鏈知識體系。因而,供應鏈知識協同的過程就是一個從差異走向協調一致的過程。供應鏈知識協同蘊含著以下的含義:
1 知識協同追求的中心目標是“2+2=5”的協同效應。從企業來看,企業主體本身為了追求最大的利益,總是在不擇手段地爭取有利的生產和經營條件。傳統知識管理的企業與同行企業之間是單純的競爭,大多缺乏必要的協調。在供應鏈知識管理中,企業不僅同其他企業相互競爭,同時又因為相互競爭而相互協同。通過協同效應,一些原來沒有的東西可以被創造出來,提高供應鏈的競爭能力。
2 知識協同的中心任務對知識的有效學習、充分利用和最大限度地創造。供應鏈知識協同是在新的技術條件下解決那些在傳統技術條件下難以打破的企業間不同業務單元之間以及統一業務單元不同職能部門之間的信息、知識傳播的障礙,實現這些知識在企業間的共享,不斷地創新、創造企業的新知識。協同效應最終取決于組織內和組織間學習、利用與創造知識的狀況。
3 知識協同的參與者范圍極其廣泛。供應鏈核心企業同供應商和銷售商結成“聯盟”,同時又同許多部門、單位(如政府、研究機構、大學等)合作。知識協同可能涉及供應鏈內每一個員工以及供應鏈外任何其它組織。
4 知識協同比有形資源協同的聯系程度更加緊密。供應鏈知識協同的參加者必須一起緊密地工作,才能互相有效地學習交叉知識,更好地利用知識和創造出更有用的新知識。
5 知識協同比有形資源協同具有更大的戰略潛能。知識協同可以獲得經濟效益。知識向供應鏈組織上下游長期信任的協同伙伴的轉移,可以創造獲取競爭優勢的資源。現在越來越多的組織更傾向于通過知識協同創造競爭優勢,因為它有利于企業核心專長的培育,由此獲取的競爭優勢也最具有實質性和持久性,
根據Boddy的觀點,知識協同包括知識共享和創造。
知識共享是由個體知識向組織知識轉換的重要過程,只有通過共享才能形成供應鏈的知識平臺。供應鏈知識協同尤其強調知識的共享與傳播,通過供應鏈各業務單元間共享知識和信息。激活企業的隱性資產,實現供應鏈知識網絡的正反饋而獲得協同效應。但供應鏈的知識共享應該是有選擇性的共享與傳播,而非所有知識在成員企業中的共享與傳播。因此,知識共享應該是以知識的識別為前提,對于涉及到成員企業核心能力的知識通常不應該成為協同知識管理中共享與傳播的對象。
供應鏈知識創新,是在已有知識資源基礎上開發、創造出新知識的過程。新的知識可能是一套新的知識體系或者新的思想方法,也可能只是一個新的概念。知識創新是一個擴展性的活動,通過協同會取得更好的效果。知識創新管理的研究重點是運用群體的智慧進行創新,使企業贏得競爭優勢。Boekema認為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企業與供應商、客戶之間在相互信任基礎上結成穩定的網絡協作關系。企業與供應商一道,共同解決技術問題,分享這一領域新的知識。既提高了自身產品的技術水平,同時也增強了供應商的競爭能力,同時新技術還經由供應商外溢到競爭對手那里,促使整個行業的技術水平在這種網絡中不斷傳播和提高。同樣地,企業與客戶或顧客直接打交道,能直接分享客戶的隱性知識。來自于客戶或顧客的要求、建議。常常是企業技術創新的直接源泉。
顯然,知識創新的協同方式比知識共享具有更高的收益,但卻因之要付出更多學習和思考的時間與精力成本。它們二者也是密切相關的。知識共享是知識創新的基礎,而知識創新后必須再次進行知識共享,才能產生良性循環,并進一步促進供應鏈協同效應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