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承認我國的網絡業起步并不晚。其實就在我國剛剛與國際互聯網絡聯網不久,一些有遠見的企業家就已經辦起了自己的網絡公司,向國內客戶提供網上服務。可是與國外的網絡公司一樣,幾年下來,盡管網絡服務業所需的“門檻投資”很低,但國內的網絡公司就是不盈利乃至虧損,我們都看到了,網絡公司如果沒有財力雄厚的資本支撐,很快就陷入困境甚至倒閉。堅持下來的,由于投資方幾年來注入資金沒有發揮造血功能,而獲得回報的前景在今后幾年內預計仍然不被看好,假若沒有新的資金來源,也會很快陷入投資方停止繼續投資的困境。所以這些網絡公司(包括新浪、網易這樣的中文網絡大家)如果不上市,不僅會錯過目前網絡業大發展的天賜良機,而且本身生存都會成問題。
但是,現在這些網絡公司已經進入股票市場,電子商務是否就已經在我國發展起來呢? 沒有。至少還沒有形成大規模。
筆者認為,電子商務在我國現階段的大規模發展取決于兩個先決條件:一個是資金的網上流通,一個是商品與服務的全國性流通。先說資金的網上流通。
客觀現實是:現在各企、事業單位的資金網上對接尚沒有完成,當然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畢竟網絡商務的主要市場和服務對象是小企業、小商業和個人消費者,他們才是構成我國互聯網絡“網民”的主要框架。而這一社會群體的網上資金流通的主要形式是信用消費。比如網上購物,現在國內的一些網站采取的方法是購物者必須在購物網站開一個現金帳戶,先“交錢”再購物。如果所購商品總額超過帳戶存款余額,購物者就必須將更多現金匯入帳戶,否則交易就無法完成。這種方式不僅手續繁雜、浪費時間,而且大大限制了購物網站的市場范圍。而國內的信用消費還沒有形成市場。第一,國內幾乎沒有大批發放信用卡的金融機構,目前絕大多數老百姓手里的所謂“信用卡”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只是“銀行卡”,其“信用限制線”其實就是用戶銀行帳戶的存款余額。這就大大限制了市場的消費能力。其次,即使大量發行真正的信用卡,絕大多數老百姓也還沒有養成信貸消費的習慣。第三,就是使用“銀行卡”購物,仍然存在個人資料特別是財務記錄的保密問題。
網絡的安全即便在電子商務發達的美國也是消費者十分擔心的問題。世界各國發展電子商務也都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例如嚴重的、有意的“泄密”問題。在我國,浙江曾發生過一起“銀行卡”案件,起因是銀行管理人員的操作錯誤造成某存款人帳戶上存款余額的大量增加。當然,報道此事的新聞記者們主要關心的是電腦管理系統的“人為失誤”,而法律專家們主要關心的是“有意消費”不屬于自己的財產是否違法。但請注意,這宗案子所以被發現是持卡人在“劃卡”購物時被商店收款員發現其帳戶上存款余額“太多”,而拒絕接受其卡。暫不說商店收款員有何權力因為顧客“存款太多”而拒絕為其服務,就“銀行卡”每次使用時對方都可以通過電腦得到你的全部財務記錄這一點,就足以使消費者對使用“銀行卡”進行網上購物望而卻步。退一步說,在商店里購物起碼你人在現場,可是在網絡上,你一“劃卡”,對方就可以進入你的銀行帳戶查你的存款余額,更要命的是那些進入到你帳戶的、你看不到摸不著的雇員們無疑是個個是電腦專家,個個是金融高手,對于不懂電子商務和金融業務的普通消費者來說,還有比這更可怕不過的事情嗎?
再說商品與服務的全國性流通。
電子商務如果要占領市場,毫無疑問必須提供比普通商務更方便、更便宜、更及時的服務。如果比到商店購物還麻煩、昂貴,時間上又拖延,那就沒有人肯光顧網絡“商場”了!要體現網絡商務的優越性,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是有一個方便、便宜、快捷及時的全國性運輸投遞系統,如美國UPS或聯邦快遞那樣的公司那種的服務。而目前我國的全國性運輸投遞系統總體上說有兩個:郵局系統和鐵路系統。前者比較方便、及時,但價格實在不是普通網絡商務客戶可以負擔得起的,就連普通郵票資費上漲也得不到大眾廣泛的支持,就可見一斑了。而鐵路托運系統的價格雖然便宜,但使用者必須到貨運站送貨、取貨,既不方便、也不及時。在這種客觀條件下,電子商務除了擠占部分郵購市場之外,急需拓寬更多的發展余地。而要建立方便、便宜、及時的全國性運輸投遞系統,目前在我國也許只有依靠國家扶持提供此財力和組織才行:比如先將鐵路托運系統向“兩頭”延伸,增加手續簡潔、價格便宜的取、送貨服務;同時將各地公路零擔貨運服務聯成跨省服務網絡,進而組織UPS那樣的全國性公路運輸投遞集團。這兩方面的發展將不僅對電子商務服務是一大促進、可以解決大批城市就業,而且對整個市場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都是促進。據了解,美國SMALLBUSINESS的進貨,送貨幾乎全部依賴UPS的服務。方便、便宜、及時的全國性運輸投遞服務,這樣做的好處是:減少中小企業、商業開銷的同時,大大加速商品的流通和資金的周轉,毫無疑問對業者和消費者都是極受歡迎的天大的樂事。
悲觀的講,目前我國電子商務的外部條件還不成熟,紛紛興起的網絡公司還只能指望幾年內還是可望不可及“前景”來吸引投資。一旦海外股市有個風吹草動(比如美國通貨膨脹指數增加,等等等等),引起全球網絡股下跌,這些實際業績和盈利并不明顯的國內網絡公司很可能支撐不住,其后果不堪設想。但另一方面,在全球各種網絡公司紛紛上市、以雄厚資金到處“跑馬圈地”的形勢下,如果我國的網絡公司遲遲不能上市或上市不成功,則不僅無法出去競爭海外市場,而且已經加入世貿組織,國外網絡公司無疑要大舉進入中國市場,大勢所趨,抵抗不住的那些公司就只有關門,拱手讓出本已經來之不易的市場。那時即使有朝一日在中國發展網絡商務的條件業已成熟,國人也無法完全分取由此帶來的豐厚利潤。更重要的是,新世紀現代經濟的命脈:網絡,也許會完全控制在以海外為基地的跨國公司手中。這才是最要命的。但愿我是在杞人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