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崗那年正好四十,僅拿了二萬元的買斷工齡錢,就憑著一股執著勁,董順華在社區辦起了一家托幼園,當起了“孩子王”。五年下來,董順華的“春蕾托幼園”由最初的三名送托的孩子發展到現在大中小四個班,五名老師,資產由原來自有的一套房拓展為一百三十多萬元的“固定資產”, 董順華走了一條不同尋常的創業路。
破陋習
董順華剛下崗那陣子,的確叫個尷尬:年齡不大不小,文化不高不低,到處應聘也只能當個保安或送貨的司機,一個月下來也就是能保個生活費;手上的錢做大生意不夠,小生意又不甘心。打點零工,跑跑門面,猶猶豫豫中,白浪費了一年。
后來發生的一件事徹底改變了他的創業觀。那個暑假,幼兒園停園,對門小羅夫妻的鄉下父母因農忙來不了,四歲的孩子沒人帶,急壞了小夫妻。順口談了這事,天生喜歡孩子董順華答應對其“日托”。為哄好孩子,董順華干脆把看倉庫的活辭了。他和孩子做游戲,看圖識字,還做些簡單的算術。他妻子則給孩子做好吃的,洗澡,將其收拾得干干凈凈。幾天下來,小羅見兒子吃得飽,又玩得好,渾身上下打理得清清爽爽,心里十分高興。感激之下,硬塞給董順華三百元“辛勞費”,讓他把孩子帶一個暑假。
這事傳開后,社區里別的年青夫妻帶孩子前來報名。最后,董順華共收了八個孩子,小屋里整天熱熱鬧鬧,他儼然成了孩子王。整個暑假下來,純收入一千五百元。董順華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辦個幼兒托養班,當男保育員。親戚朋友聞此,稱他沒出息。董順華卻笑著說,要打破男人不帶孩子的陋習。不舍下身子,自主創業,那才叫真沒出息。
亮絕活
沒想到,暑假結束幼兒園開學后,原來入托幾個孩子的家長似有難言之隱,嫌他辦的托養班不正規,想轉走。還有兩位家長更直接,干脆領走了孩子。剩下的五名孩子,董順華急了,把他們更是當寶貝,承諾一定將其帶好,人有我有,人有我優。
為履行自己的諾言,董順華拿出儲蓄的近半進行了投資,給孩子配了小床,專門的生活用品和玩具。妻子專管做飯和洗衣,招呼孩子洗澡睡覺。董順華還自掏腰包,隔三差五地帶孩子到附近兒童游樂場去玩。董順華清醒地認識到,憑現有的能力,即使往里再貼錢,硬件上不一定拼得過正規的幼兒園。不過,這些都是暫時的,只要在“軟件”上下功夫,發揮出自己原來在部隊當過文藝兵,吹拉彈唱樣樣行,會講故事的優勢,加上家庭式親情細膩的服務,就能把孩子吸引住,以特色招徠更多的“生源”。
于是,他做到每天教一首兒歌,認五個字,用實物數數,做一場游戲。興致來了,他還翻筋斗作為“獎勵”,輔導孩子跳舞。時間一久,孩子們覺得他親切有趣,叫他為“董爸爸”舍不得離開。陸續有人把孩子送來試,結果證明,這里出去的孩子健康活潑,能唱會說,有些孩子還進了重點小學。董順華說,創業有個艱難期,要挖掘自身潛力頂住。
現在,董順華籌款買了新建小區一樓五套房,請了五名專業的幼兒教師,一百多名孩子在這里游戲和學習,其樂融融。規模算得上是中型幼兒園。他的體會是:因為從內心愛孩子,面臨創業初期的艱難也沒有退卻。巧借外界的條件和發揮自身優勢吸引住孩子和家長,破傳統習俗,敢為別人不所為,不尋常的創業思路里蘊藏著尋常的賺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