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奧運,是中華民族的一件盛事,一件大事。所有的華人,都在翹首以待。作為企業(yè)家,如何抓住奧運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揚起民族企業(yè)的風帆?不能說不是一件大事,不是一件事關企業(yè)興亡的大事。所有有遠見的企業(yè)家,都在探討如何利用奧運為自己的產品揚名。
在《超越競爭:微利時代的經營模式》一書中,陳春花說:江南春,當時已是永怡傳媒廣告代理公司的老板。江南春是一個很有心計的人,經過長期觀察,江南春發(fā)現了一個規(guī)律——公司的老板、高管們鮮有機會接觸電視媒體,他們常常是從家門口下電梯到車庫,把車開進單位車庫,再坐電梯進辦公室,無論去哪里都基本如此。于是,江南春抓住在電梯里做廣告這個契機。兩年后,江南春把永怡傳媒公司正式更名為分眾(中國)傳媒控股有限公司。
奧運,是送到每個企業(yè)家門口的“電梯”。就看你會不會利用,能不能利用好了?對于如何利用好奧運這部“電梯”,海爾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近日,海爾以北京2008年奧運會主人翁身份,邀請全國人民參與奧運,支持奧運的“2008,我們是奧運的主人,海爾”為主體的奧運營銷沖擊波在全國鋪展開來。浙江有一家生產打火機的企業(yè),每年外銷7億元人民幣,但品牌知名度并不是很高。于是,企業(yè)精心設計了一個奧運營銷方案:希望參與競爭奧運火炬的生產。他們認為奧運火炬是最大的打火機,不僅如此,還希望把奧運主會場的火炬生產也競爭到手;這樣的舉措,無須再多做廣告,就可以向全世界“廣而告之”自己的產品質量和生產能力。你看看,人家這家企業(yè)是多么巧妙地抓住并坐上了奧運這部“電梯”!
無可置疑,奧運是一場體育盛會。但是,又何嘗不是一場經濟的盛會、文化的盛會呢?機遇,對于所有的企業(yè)來說,都是平等的,不管大企業(yè),還是中小企業(yè):就看你能不能抓住,會不會利用這次千載難逢的機遇了。有人說,對于企業(yè)界來說:“奧運的大門,是虛掩著的。”只要做出努力,這個大門隨時就會打開:享受到奧運資源。奧運資源,不僅僅屬于那些大企業(yè),那些大贊助商,也同樣屬于中小企業(yè)。非奧運贊助企業(yè),也完全可以越過奧運營銷的市場限制,通過奧運背景式營銷活動,引發(fā)消費者的奧運聯(lián)想,從而達到提升品牌形象的目的。
奧運是一部“電梯”,誰都有機會、有資格坐上去。誰能充分利用“電梯”這個“公共工具”宣傳企業(yè),宣傳產品,提升企業(yè)形象,提高產品知名度;誰就是借奧運機遇揚起品牌的風帆,從而,有利于品牌駛向國際市場的“深海”、“遠海”。對于企業(yè)來說,這也是拿了一個“世界冠軍”!運動員拿冠軍,是一場競爭;企業(yè)拿“冠軍”,又何嘗不是一場的競爭呢?拿“冠軍”,有時并不只是實力、體力的較量,也是技巧、創(chuàng)意、金點子在發(fā)揮作用。
不想借奧運這部“電梯”提升自己的企業(yè),不會是有前景的企業(yè);不想借奧運這部“電梯”宣傳企業(yè)、擴大影響、提升品牌的企業(yè)家,不會在競爭中有多大作為。就連一些散戶,都在研究如何收藏奧運藏品,以備升值。固然,奧運這部“電梯”,不會限載,你可以坐,也可以不坐;不過,卻是“過了這個村、就沒了這個店”。正是“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奧運這部“電梯”不等人。坐不坐奧運這部“電梯”,全在你自己。作為企業(yè),作為企業(yè)家,你們還等待什么?你們還猶豫什么?再等待,再觀望:“黃瓜菜,可是都要涼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