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10月29日,中國首屆國際海員配備和培訓會議在上海隆重召開。此次會議對于中國航運業和中國海員來說是一件大事,它不僅為世界航運界客觀、深入地了解中國航運和海員狀況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信息窗口,而且也為促進中國航運的發展和海員隊伍的成長提供了難得的動力。我非常高興能有機會就中國海員的配備、培訓特別是權益維護等問題與大家進行交流。
一、正確評估中國外派海員隊伍的現狀和發展走向
對于中國外派海員的數量多少、素質高低,以及發展趨勢如何,是近幾年來國際海運界比較關注的話題之一,其中也不乏一些兄弟國家的海員工會提出了種種忠告或憂慮。一種說法是,中國海員的素質差,使用要慎重;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中國自己有著龐大的船隊,優秀的海員不會被派給國外船公司;還有一種憂慮是,中國人口眾多,中國海員數量巨大,如果擴大海員輸出,會對國際海員勞務市場造成沖擊,如此等等。為了讓國際航運界客觀的了解中國海員的狀況和發展走向,同時也為了中國海員能夠公平地參與國際海運服務,中國海員工會認為有必要談一談我們的看法。
l、恢復中的中國海員外派事業。歷史上,中國海員一直是以人數眾多、吃苦耐勞和頑強拼搏著稱于世。20世紀初,中國海員的人數已達15萬人,其中 10萬人是在外國輪船上工作,中國海員的足跡遍布世界四大洋。在二戰期間,僅在英國商船上服務的中國海員就有2萬多人,有l萬多名在反法西斯同盟國商船上服務的中國海員,為世界反法西斯事業獻出了寶貴生命。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海員隊伍達到56萬人。其中,沿海船員15萬人,內河船員4l萬人。發展到今天,中國的各類船員又有了比較大的增長。其中,海船船員約為40萬人,從事遠洋運輸的船員有16萬多人。但是遺憾的是,中國曾留下了整整30年的歷史空白,但并不是因海員素質因素造成的。自改革開放后的1979年9月發展到今天,已有一支5萬人左右的外派海員隊伍,其中在船人數穩定在3~4萬人之間,占國際海員需求總量的3~4%。這樣的發展過程和規模對于海員儲備豐富的中國而言,是非常正常的重返國際海員勞務市場的恢復過程。
2、整體素質不斷提高的中國海員。國際海員勞務市場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海員素質的競爭,是公平競爭。中國有著優越的航海教育和培訓體系,而且有著較大的航運產業,這些都為中國海員隊伍、特別是從事遠洋運輸的海員隊伍的補充、壯大和素質提高提供了可靠保證。每年,僅四所主要海事院校可輸送的本科以上海上專業畢業生就有2000~3000名;全國的有成人教育院校、高等職業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每年可培養3000多名合格海員;除此之外,中國已經全面履行STCW95公約,分布各地的幾十家培訓機構每年可提供近l萬多人次的各種海員專業和特殊培訓;中國的航運事業迅速發展,運輸船舶(機動鋼制船)發展到了210,676艘,5,449.5萬凈載重噸,分別是建國初的55.4倍、45.4倍,以及1980年的3.3倍和4.3倍,其中海運能力比建國初期提高了75.7倍,國家航運的發展,培養和鍛煉了中國海員隊伍。
3、自由的海員市場。在計劃經濟時期,中國海員的教育、就業、分工、培訓和工作調動,都是由國家政府主管部門統一下達計劃和指標,海員一旦進入某一企業等于定了終身,其工資、住房、退休、就醫等等一生都依靠于這一企業。但現在情況已大為不同了,與其它的勞動力市場一樣,當前中國海員的勞動力市場已經是一個打破封閉的、開放的市場。就外派海員而言,他可能不隸屬任何一家公司,海員可以選擇到中國船舶上工作,也可以自愿通過全國數十家外派海員經營公司的任何一家派往外國船東的船舶上服務。即使是中國最大的兩家船公司——中遠集團和中海集團(CHINA SHlPPlNG),他們的外派海員管理系統,也是獨立于集團自用船員管理體系之外,外派海員勞務公司,可以單獨招收優質海員,自主安排海員調配和海員培訓。在這些船公司,即使自用海員和外派海員之間有所交叉,也不是強制性的,而是互助調劑方式之一。
4、中國外派海員是對國際海員勞務市場的合理補充。由于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今年的人均GDP剛剛能達到 1000美元,加之全國的發展并不平衡,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上海事大學、當海員、掙高工資、見世面,仍然會是很多中國青年特別是經濟不發達地區青年的夢想和選擇,這也是中國海員資源取之不竭的重要原因。但是,這一特點并不會對國際海員勞務市場構成沖擊,原因有三:其一是,中國海船特別是遠洋船的規模在不斷擴大,吸引了大量海員就業。以集裝箱船舶為例,2001年我國遠洋船隊所擁有的集裝箱箱位達到47.9萬標準箱(TEU),比上一年增加15.54萬標準箱,遞增47.9%,相應的海員需求量可想而知。其二是,中國外派海員的結構特征,決定了外派增長的漸進性。中國外派海員是以提供整套班子為特征的,高級海員與普通海員的比例大體為1:l,這在提供國際海員的發展中國家當中高級海員所占比重最高的。而高級海員的培養需要較高的投入和較長的時間,所以未來幾年,中國外派海員的數量即使增長也是有限的。其三是,中國外派海員的基數低,目前僅占國際海員市場需求的3~4%。這與當前國際市場高級海員短缺4%,2010年進而短缺 12%的需求相比,中國海員的漸進輸出根本不可能對國際海員勞務市場造成所謂的沖擊。
二、重視海員培訓,維護海員權益
中國海員工會成立于1921年4月6日,是中國成立最早的全國性產業工會。目前,有會員146萬人,包括了遠洋、沿海和內河船員,以及港口、航道、救助打撈、航務工程、海上安全監督、海事院校、科研院所等水運相關行業的職工。
歷史上,中國海員工會曾以成功發動香港海員大罷工和參與省港大罷工聞名于世,并在中國發展的不同時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改革開放并實行市場經濟以來,中國海員所面對的經濟關系和勞動關系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作為海員利益的代表者和維護者,中國海員工會把維護海員的合法權益作為基本職責,并及時調整了工作重點。
以貫徹實施《勞動法》為契機和突破口,我會通過與交通部聯合發文和檢查,有效推動基層海員工會與水運企業簽訂集體合同,依法維護了海員利益。目前,全國已有90%以上的航運企業建立了由工會代表職工與企業定期就勞動條件、工資待遇、休息休假、安全衛生等問題進行協商談判并簽訂集體合同的制度。我會還長期堅持在國有企業中推行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凡有關企業發展的重大問題和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舉措,企業都必須在每年召開一次的職工代表大會上提交職工代表討論通過,從而保證了職工的民主參與、民主監督和民主決策權利的落實。
為更加有效地維護外派海員權益,中國海員工會分別與新加坡、挪威、日本等國海員工會、船東協會簽訂了多方協議。協議規定反對低薪雇傭中國海員和降低船舶安全標準,以及用低運費攪亂世界海運秩序。通過協議和多方協作,達到了改善外派海員勞動條件、提高海員工資待遇、建立協調穩定雇傭關系的目的。
為提高中國外派海員的競爭力,中國海員工會與全日本海員工會合作推出了中國海員英語教育計劃,并在天津建立了實施該計劃的培訓中心。今后,我會還將積極聯系有關組織和有遠見之船東,共同合作,更大范圍地推廣中國海員英語教育計劃,提高中國海員的綜合競爭力。
最后,我想給各位提供一組數據: 2001年中國港口的外貿貨物吞吐量達到了6.6億噸,是1980年的6倍,相關貨運量已占世界國際海運總量的12.2%;其中,中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已達到2,748萬標準箱,是1990年的17.6倍,占世界集裝箱吞吐總量的13.1%。與此同時,中國海船海員的數量10年也翻了一倍。以目前的增長速率預測,到2006年,中國的外貿海運量將比2001年增加一倍以上,達到13.8億噸,到2010年,則將接近28.5億噸。假如果真如此的話,今后8年中,僅中國港口外貿貨物運輸的累積增加部分就可達到51.4億噸,幾乎接近現在每年 55億噸的國際海運總量,中國海船海員的數量也會有一個可預期的增長。
2l世紀是國際化、全球化的世紀,是海洋的世紀,中國是環環相連的世界紐帶上重要的一環。我深信,不斷繁榮的世界海運將為中國航運業和中國海員提供巨大的市場。同時,持續發展的中國也必定會給世界航運業帶來無限的商機。讓我們正視機遇與挑戰,擴大交往,密切合作,把海員的利益與航運的利益更加緊密結合在一起,共同駛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