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提醒我們,越是在市場繁榮的時期,越應當加強市場監管。建立金融監控制度和金融市場泡沫預警制度,采取多種措施穩價,保持金融市場有序健康地發展,對我國政府而言已是迫在眉睫。
一、美國次貸危機的形成、危害
2005年開始,伴隨著美國住房市場大幅降溫,美聯儲的連續17次提息將聯邦基金利率從1%上調至5.25%,大大加重了購房者的還貸負擔,導致很多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借款人無法按期償還貸款,一些放貸的金融機構也因此遭受嚴重損失甚至破產。由于美國放貸機構通常將次級抵押貸款合約打包成金融衍生產品出售給投資基金等,一些買入此類投資產品的歐美投資基金也隨之受到打擊,從而影響波及全球金融市場。可見,美國次級貸款危機是源于低利率刺激房地產市場空前繁榮,進而刺激次級抵押貸款規模瘋狂擴張,而且這次危機刺痛的不僅是抵押貸款公司,還有與其密切相關的整個金融行業,其中,受傷最為“直觀”和“慘烈”的就是股市。
盡管此次風波未波及中國金融市場,但足以對日益對外開放的中國金融業敲響警鐘。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投資研究中心研究員曹建海認為,中國資產市場即便是在傳統的融資渠道下,也已顯示了較之美國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投機狂潮。
在政府高價拍賣土地、開發商操縱房價、銀行放貸審查松弛、稅收調控不力的多種因素合力的作用下,中國城市房地產出現了全球絕無僅有的連續上漲局面。中國的住房信貸和股市監管,可能是全世界管理技術最簡單和最粗陋的。其對金融風險的承受和化解能力,要遠遠低于建立在分層控制體系基礎之上的美國金融市場。如果聯想到銀行部門正在力主推行的按揭資產證券化等金融衍生產品和工具,實際上是把銀行的部門風險向整個金融市場進行擴散,這是十分不負責任的危險舉動。郎咸平教授對中國股市、樓市,在2007年一輪瘋狂的飛漲中的一個標新立異的觀點——不是流動性過剩,而是投資營商環境惡化,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股市泡沫、樓市泡沫,都是表面現象。
二、對中國的影響和啟示
(一)資貸危機對中國金融信貸的影響
次貸危機下,新興市場可能面臨更大的金融風險。部分亞洲國家1997年金融危機后的一些做法可能成為下一次危機的誘因。比如,亞洲國家當前的巨額外匯儲備的確增強了抵御金融市場動蕩的能力,但同時也給各國帶來了資本大量流動的風險。亞洲國家的投資者越來越傾向于在相對安全的西方發達國家投資。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等權威機構報告指出,最近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資本外流的危險有所顯現,再次爆發貨幣危機的可能性上升。據世界銀行統計,2005年東亞經濟體內部儲蓄和投資金額占GDP的平均比重分別降至30%和25%以下,創下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最低水平。
隨著中國開放程度的加深,中國經濟參與世界經濟和全球化的程度也隨之加深。因此,一旦美國經濟陷入衰退,中國經濟也將會有所影響。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其一,美國進口需求下降將會造成中國出口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到經濟增長和就業;其二,一旦美元大幅貶值,將會造成中國巨額外匯儲備的國際購買力縮水;其三,美國步入降息周期,將會加大中國使用加息來遏制通脹的難度;其四,美國經濟衰退,將會加大國際短期資本出入中國的規模和頻率,加劇國內金融風險。由于全球金融市場通過跨境資本流動聯系在一起,一旦美國次級債危機升級進而引發美國金融市場危機或者美國經濟衰退,這將對中國資本市場和中國經濟造成顯著負面影響。即使美聯儲通過大幅降息避免了危機的升級,美國貨幣政策的變動也會對人民幣匯率及利率政策產生顯著影響。
作為全球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或多或少地會受到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從次貸危機的直接影響看,中國一些商業銀行也無可避免地陷入了這場危機。不過,由于中國對金融機構從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管制仍然比較嚴格,預計相關銀行的投資規模并不大,因此受到的影響也相對有限。從間接影響看,只要次貸危機不影響到美國的實體經濟,就很難對中國經濟帶來大的影響。在人民幣升值和國內通貨膨脹壓力陡然上升的大背景下,中國的貨幣政策將因為美聯儲的減息而再次被左右,企圖通過加息遏制通脹將遇到更多的外在掣肘,如此一來,央行的處境將比兩年匯改期間更為艱難。相對于歐、亞股市因次貸危機而出現的暴跌,中國股市能獨善其身而未受多大沖擊,可判斷其目前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有限。
(二)資貸危機對中國金融信貸的啟示
1.要防范美國次貸危機傳導進而影響中國經濟的風險。目前,美國經濟蕭條風險仍在上升。美國正在走軟的房地產業與其信用萎縮相結合,增加了市場的不確定性和波動性造成了財富的損失。中國商業銀行應充分重視住房抵押貸款背后隱藏的風險。在房地產市場整體上升的時期,住房抵押貸款對商業銀行而言是優質資產,貸款收益率相對較高、違約率較低、一旦出現違約還可以通過拍賣抵押房地產獲得補償。
2.對我國如何穩健地發展信貸市場有警示作用。商業銀行必須加強對宏觀經濟走勢及房地產市場的前瞻性研究以提前采取應對措施。為此必須要杜絕,虛假按揭、堅持首付比例、杜絕貸款支持房地產商炒賣土地。由于美國國內的抵押貸款證券化市場已經非常發達,本次次級債危機并沒有導致發放次級債的房地產金融機構的全面破產,因為次級債供應商已經通過證券化把部分貸款的信用風險轉移給機構投資者。然而在中國國內商業銀行還沒有進行貸款證券化的條件,一旦出現大規模違約,商業銀行將承受所有信用風險。考慮到商業銀行在中國融資體系中舉足輕重的地位,一旦房地產抵押貸款出現大規模違約,可能引發中國金融體系的系統性危機。因此,應盡快開展中國商業銀行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全面試點和推廣工作,讓資本市場上的機構投資者與商業銀行共同承擔抵押貸款的信用風險。
3.中國的抵押貸款市場也存在重大風險,美國發生的住房金融危機應該讓中國保持警惕,防患于未然。因此必須注意:第一,提高個人房貸資產質量,加強個人住房信貸監管,防止風險貸款產生。建立和完善個人征信系統,改變商業銀行信貸人員僅僅憑借款人身份證明、個人收入證明等比較原始的征詢材料進行判斷和決策,以及銀行和客戶間信息不對稱的現實狀況,減少各種惡意欺詐行為,加強已放貸款的監督管理。完善個人信貸法律,加強對失信、違約的懲處,從法律上保障銀行開辦消費信貸業務的利益。借款人不能按時歸還貸款本息時,銀行通常會把標的房產作為第二還款來源。但是由于中國法律對居民居住地房屋有保障條款,收回房地產有法律風險和道德風險,銀行資產難以回收。隨著抵押貸款的增加,這類問題更加突出。一旦購房人無力還貸,這些住宅抵押品又無法過戶轉讓,銀行很難進行充分處置,住房抵押形同虛設,銀行將面臨很大的風險。第二,加快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進程,分散市場風險。由于中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進程緩慢,長期以來發放住房抵押貸款的資金來源主要靠居民銀行存款。因此,一旦長期居高的儲蓄率下降,就可能導致銀行面臨資金短缺危險。第三,穩定房價,防止房價發生大幅度波動。房價是影響抵押貸款發放的重要因素,也是決定借貸者借款規模和借款折扣的關鍵因素,房價的波動會極大影響抵押貸款的價值,穩定的房價是個人住房信貸市場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
三、對金融信貸風險防范與控制
1.重視金融機構自身經營的審慎性。此次次級按揭貸款危機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金融機構自身經營的不審慎。銀行為了逐利,不惜放低借貸標準;機構投資者,特別是保險基金、養老基金等本應履行謹慎義務的受托人,為了追求收益,不惜降低風險溢價,參與對沖基金等高風險投資,這些不審慎的行為導致了危機的形成,并加劇了由此造成的損失。這一點對我國金融機構而言,應引以為戒。
2.關注直接融資市場發展中可能出現的新情況和新風險。此次次級按揭貸款危機中,充分暴露出金融市場自身的特殊風險。借助MBS、ABS和CDO,銀行以為能夠通過金融市場轉移風險,但市場的流動性模糊了風險承擔主體的界限,最終銀行仍然因為對沖基金而承擔了巨大的風險和損失。另外,由于金融市場投資者眾多,單個市場的風險可能迅速在各個市場傳遞,并引發風險的跨市場共振。當前,我國正在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其中的政策初衷就是通過金融市場分散風險,避免風險過度集中于銀行體系。在這一過程中,要嚴格按照這一原則發展直接融資,避免類似企業債發行要求銀行擔保等不合理的政策規定,真正促進風險的轉移和分散。同時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有可能出現各種新的情況和風險,需要引起高度關注。一方面是銀行信貸資金通過各種違規途徑進入股市等高風險領域,可能引發市場風險向銀行體系的轉移和集中,另一方面是金融市場有其自身運行的規律,可能出現不同于傳統銀行體系的風險類型和風險傳導途徑,需要借鑒此次危機中各國政府采取各項措施的經驗和教訓,合理引導投資者預期,避免風險的跨市場傳遞以及最大限度減輕市場沖擊造成的損失。
3.是積極應對我國“走出去”戰略可能面臨的風險和挑戰。盡管此次美國次級按揭貸款危機對我國的直接沖擊并不大,但對于正在努力實現“走出去”戰略的我國金融機構和國內投資者而言,無疑是一個重要的警示。此次危機后,全球金融市場面臨更加動蕩的環境,增加了我國金融機構和國內投資者“走出去”的困難,比如目前正在實施的QDII,由于受次級按揭貸款危機引發的全球市場波動,多個QDII產品出現跌破面值的現象。因此在新的外部環境下,需要我國金融機構進一步強化風險意識,審慎開展相關業務。同時要進一步加強對投資者的風險教育,提高投資者自身的風險防范意識,正確判斷自身的風險承擔能力,理性選擇相關對外投資的產品。
4.我國的金融房地產市場應從美國次級房貸危機中吸取教訓。(1)房地產過熱是危機的隱憂。美國次級房貸危機的導火線是房地產的“過熱”與突然“變冷”;而時下的中國存在同樣的風險因素。當前中國絕大部分的住房按揭貸款都是浮動利率貸款,不斷的加息會導致貸款人負擔加重。房地產業對銀行的資金有著巨大的依賴性,絕大部分房地產開發商都是盡可能地利用銀行資金實現戰略擴張。一旦房地產市場價格出現逆轉,其潛在風險就必然會暴發出來。若是發生這種情況,國內銀行將面臨類似美國次級房貸危機的風險。(2)住房按揭貸款不一定全是優質資產。目前,“住房按揭貸款是優質資產”的神話仍是國內房地產市場的一種主流觀點。當美國次級房貸危機將這一神話打破時,這種資產的“優質性”受到嚴重質疑。因此,如果我們不深刻檢討銀行體系按揭貸款存在的問題,我們的金融信貸就可能會面臨類似的美國次貸危機的風險。(3)加強房貸風險管理刻不容緩。美國次級房貸危機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放松了對貸款者的審查和管理。當前,國內銀行對住房抵押貸款的風險管理是相當薄弱的,既缺乏信用風險預警機制,又沒有風險評估工具,防范和控制風險的能力很低。因此,國內銀行應積極借鑒國外信用風險的管理經驗和技術,切實提高房貸風險管理水平。(4)健全我國的金融信貸政策。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的相關政策趨勢卻可能產生一定影響,我們相信,相關監管機構不可能不從美國的這次次貸危機中吸取教訓。
四、總結
通過以上分析,中國政府應該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政府應時刻監控住房抵押貸款市場的危機聚集情況,在危機爆發前向放貸者和投資者發出警告,減少或停止新的危險住房抵押貸款。在市場危機爆發初期,政府應該挺身而出,堅定市場信心,防止市場過度反應,導致危機擴散到金融市場其他領域。其次,政府應該穩定借貸者,減少其被銀行和抵押貸款公司收回房屋資產以降低收回的速度,保障房價穩定,也保證社會穩定。再次,組織有實力的金融機構擔負社會責任,購買風險資產,長期存在于市場上以平衡和分散風險。最后,政府應該有效利用國際金融市場解決國內金融危機。中國政府和金融機構應該在控制住房抵押貸款金融風險和提高抵押貸款金融危機處理能力上進一步努力。
(作者單位:東北財經大學MBA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