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理論、事實和研究假說
1.基本理論
美國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瓦伊納(1923)認為傾銷實際就是一種全國性市場之間的價格歧視,即對同一消費者或不同消費者以不同價格出售不同單位的同一商品。這一定義首次把傾銷與具有補貼性質的出口獎勵區分開來,指出傾銷是指企業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上具有分割國內市場與國外市場的能力,通過不公平的價格手段獲取最大的利潤。
國際貿易原理也認為各國相同產品的價格不同是貿易發生的原因,而決定價格的因素主要有生產技術、要素稟賦、市場結構和消費者需求。對于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尤其是寡頭市場,學者往往借助博弈論的研究工具進行分析,而對前兩個因素的研究不多,但即使在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生產技術和要素稟賦也會直接影響廠商的生產成本,間接影響廠商的定價策略,而且歐盟和美國等國家的反傾銷法往往有“非市場經濟國家”的規定,它們通常選擇一個第三國市場價格作為代替價格。這樣,生產技術和要素稟賦這兩個直接決定生產成本的因素勢必會影響我國出口產品相對第三國的價格。
2.基本事實
(1)國外對華反傾銷數量趨勢。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受到來自于國外的反傾銷不斷遞增。
(2)中國職工平均工資趨勢。《中國統計年鑒》中數據表明,中國職工平均工資也是隨著時間不斷遞增的,職工年平均工資從1989年的2000元增長到2005年的18000元。
(3)中國研發費用趨勢圖。《中國統計年鑒》中的數據表明,衡量技術進步的指標研發費用是不斷提高的。
圖1 1996-2005年RD經費(億元)
3.研究假說
假說一:如果中國的年職工相對平均工資提高,其他因素保持不變,則所遭受外國反傾銷數量增加。
根據要素稟賦理論,中國勞動力要素相對豐裕,勞密型產品具有比較優勢。而勞密型產品的價格相對較低,且價格需求彈性相對較小,從而易引起其他國家的反傾銷調查。
假說二:如果中國投入的研發費用越高,則技術進步會使出口產品質量上升,產品結構得到優化,其他因素保持不變,那么所遭受國外反傾銷數量會減少。
李嘉圖理論認為,相對勞動生產率是比較優勢的基礎。如果中國政府加大研發費用的投入,中國的生產技術水平就會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上升,長期會使中國出口的產品質量上升,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提升出口產品平均價格,從而減少國外對華反傾銷數量。
二、實證檢驗
1.變量選取與數據來源
(1)國外對華反傾銷數量
選擇國外對華反傾銷數量作為反傾銷的代理變量。不選擇反傾銷率作為代理變量的原因是:與反傾銷率相比,國外對華反傾銷數量的數據更易獲得,也比較精確,而且,國外對華反傾銷數量比反傾銷率的變化趨勢更為明顯。
(2)職工年平均工資與利率
選擇職工年平均工資作為要素稟賦的代理變量。這里選擇以要素的相對價格來定義要素豐裕度,因為這種定義方法同時考慮了要素供求兩方面的因素,同時因為我國要素市場并不完善,因此用勞動和資本的相對價格代表要素豐裕度更為準確,即用我國職工年平均工資比利率作為要素稟賦的代理變量。計算公式為:平均工資=報告期實際支付的全部職工工資總額/報告期全部職工平均人數。該數據是以1998年為不變價進行統計的。年利率使用的是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金融機構人民幣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有部分年份年中調整,則按月加權計算所得。
(3)研發費用
選擇研發費用存量作為技術進步的代理變量。之所以作出這樣的選擇,而不是選擇研發費用、專利申請授權數或全要素生產率(TFP),是因為研發費用的數據可以直接獲得,較為精準,從而使得模型得出的結果更為準確。同時,用研發費用作為代理變量會使研究結果更具政策含義。國際上通常采用研究與試驗發展(RD)活動的規模和強度指標反映一國的科技實力和核心競爭率。中國年研發費用的數據來源是歷年《中國統計年鑒》中的統計數據,其單位是億元。而中國年研發費用存量數量數據來自李平(2005)的計算結果,其計算方法是采用Griliches(1980)的方法計算1985年的國內研發費用存量,Sd1985=RD1985/(g+δ),其中Sd1986是1985年RD存量,為1985~2006年RD費用對數形式的年平均增長率,約為23%。δ為RD資本的折舊率,設為5%,然后依據永續盤存法計算其他各年存量,公式為Sdt=(1-δ)Sdt-1+RDt。
(4)其他相關變量
為了控制可能影響國外對華反傾銷的其他因素,筆者選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作為匯率指標變量,數據來源于中國人民銀行網站;同時按照我國加入WTO的時間選擇一個虛擬變量以控制制度變化的因素。
變量及相關數據計算結果如表1:
表1 相關變量的數據
2.回歸模型
本文運用國外對華反傾銷數量、職工平均工資及研發費用分別作為反傾銷、要素稟賦及技術進步的代理變量分析要素稟賦、技術進步對反傾銷的影響。
為了檢驗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建立如下模型:
AD=β1+β2lnRD+β3wage/i+β4ln(us)+ξ
其中,被解釋變量AD代表國外對華反傾銷數量;其中參數、β2/100、β5/100是AD分別關于RD和US的半彈性,ξ作為隨機擾動項。
關于變量選取的說明見表2:
表2 變量選取的說明
變量變量說明
AD1996-2005年國外對華反傾銷數量(單位:件)
wage/i1996-2005年中國職工年平均工資比金融機構人民幣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
lnRD對數形式的1996-2005年國內研發費用存量(單位:億元)
ln(us)對數形式1996-2005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單位:100美元/人民幣)
wto虛擬變量,2001年之前(含該年)為0,2001年之后為1。
ξ隨機擾動項
3.回歸結果與分析
利用EVIEW軟件,經過回歸分析,結果如表3:
表3 回歸結果摘要
解釋變量參數估計值參數標準差t統計量值雙側概率
lnRD-84.3874831.50117-2.6788680.0439
wage/i0.0742120.0230873.2144350.0236
ln(us)303.1437100.25053.0238970.0293
wto-26.079598.133466-3.2064550.0238
R平方:0.899833D-W檢驗統計量:2.136808
F統計量:11.22914F檢驗的P值:0.010319
注:參數標準差為懷特標準差
(1)統計意義
擬合優度:R平方的值越接近于1,表明模型對樣本數據的擬合優度越高,即Y的變化中可以用回歸模型來說明的部分越大。由回歸結果得出R平方為0.899833,這意味著國外對華反傾銷的數量變化中,有0.899833%可以通過所估計的函數來解釋,而其他影響被解釋變量的因素可能是模型沒有考慮的需求等方面的因素。
F檢驗的P值為0.010319,說明解釋變量在5%的水平上是聯合顯著的。
各解釋變量T檢驗的P值均小于5%,這也說明各解釋變量的顯著性較高。
自相關檢驗:D-W檢驗統計量值越接近2,說明模型的自相關性越不明顯。本模型回歸結果中D-W檢驗統計量為2.136808,較接近2。因此,本模型的自相關性不是很明顯。
(2)經濟意義
由回歸結果得出中國職工平均工資與國外對華反傾銷數量呈正相關關系、研發費用與國外對華反傾銷數量之間呈正相關關系,這一結果是可以通過經濟學進行解釋的。
首先,中國制造業的工資在亞洲處于較低的水平,因此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中有較強的比較優勢。但如果勞動力相對工資提高,勞動力供給不變,則對勞動力的相對需求增加,這意味著產品市場上勞密型產品的相對供給增加。而勞密型產品的價格相對較低,且價格需求彈性相對較小,從而易引起其他國家的反傾銷調查。這也說明隨著我國剩余勞動力的減少,如果企業不改變外貿出口產品結構,那么國外對華反傾銷的數量會繼續增加。
其次,研發費用與國外對華反傾銷數量之間呈負相關關系。如果中國技術水平不斷提高,這將引起生產率等方面的提高,使得產品的投入成本結構發生變化,企業可能會使用更多資本替代勞動,使出口產品結構得以升級,最終提升了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以質取勝的競爭力,這一趨勢必然導致國外對華反傾銷的數量的下降。
最后,回歸結果表明匯率與反傾銷數量正相關,這說明人民幣兌美元貶值,其他條件不變,那么外幣表示的我國出口產品價格會降低,從而增加貿易摩擦的可能性;而虛擬變量與反傾銷數量負相關,這說明在控制了其他變量的情況下,加入WTO可能不是我國貿易摩擦增加的直接原因。
綜上所述,我們發現為了減少國外對華反傾銷的數量,我國應該積極轉變外貿增長方式,以要素稟賦的比較優勢為基礎,逐步提升要素稟賦結構,從而優化產品出口結構,獲取競爭優勢。
三、政策含義
1.充分發揮國家的宏觀調控作用
(1)政府部門應積極完善中國市場經濟體制,改善中國市場環境
首先,中國政府應該將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放在經濟建設重要地位,通過借鑒各國在體制完善方面的經驗,根據中國自身發展特點,逐步完善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其次,中國應該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通過大力的宣傳使得大部分國家對中國經濟改革的成果給與承認,減少對中國的制度歧視,從而使得更多的國家承認中國作為市場經濟國家的地位,為中國出口企業創造有利的貿易環境,最終幫助企業在反傾銷訴訟中取得勝利。
(2)政府部門應加大在研發費用方面的財政投入
政府應加大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研發機構的財政投入,鼓勵企業通過采用先進技術,不斷改造現有的工藝裝備,提高產品的質量,使得中國產品由“以價取勝”為“以質取勝”,最終降低中國企業因產品價格低于正常價值而受反傾銷調查的數量。
另一方面,政府在鼓勵企業創新的同時,應該積極保護創新企業的知識產權,尤其出口產品的知識產權。只有這樣,企業才有激勵創新,同時這也會減少因知識產權問題產生的反傾銷案例。
2.積極調動企業的微觀作用
(1)企業應積極熟悉相關的國際規則
一方面,企業應該對其內部從事外貿工作的員工進行培訓,使從事外貿工作的員工更了解有貿易關系國家的反傾銷法。基于對貿易國反傾銷法的了解,使得企業及早發現與法律不符的策略(如超低價策略等)。另一方面,企業還可以聘請能夠勝任反傾銷工作的專業人員,從而更有保證的避免遭受其他國家的反傾銷調查。
(2)企業應該采取出口多元化的戰略
目前,中國企業出口的目標市場主要是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這種過于集中的出口活動往往引起很大的本國內部產品的競爭,進而互相競價,最終因低于正常價值而遭受國外反傾銷調查,中國受到的大部分反傾銷調查正是來自于歐美等國家。所以,在出口方面中國企業應該采取多元化的策略,從而加強自身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在注重發展發達國家市場的同時,也應該大力開拓發展中國家的市場。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經濟學院、合肥工業大學人文經濟學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