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外勞務輸出是一個國家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有著豐富勞動力資源的大國來說,無疑是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緩解國內就業壓力、支持國內經濟建設的一個良好途徑和手段。該文分析了中國對外勞務輸出發展中的出現的問題,并就如何挖掘我國對外勞務輸出的巨大潛力和發展我國勞務輸出業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字:對外勞務輸出;國際勞務合作;問題;對策
一、我國國際勞務輸出的現狀分析
勞務輸出按對外勞務類型不同主要分為:對外承包合同、對外勞務合作和對外設計咨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勞務輸出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對外承包合同、對外勞務合作方面。截至2007年底,我國對外勞務合作累計完成營業額478億美元;合同額523億美元;累計派出各類勞務人員419萬人。勞務人員分布已遍及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一)發展速度快
在“九五”期間,我國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累計合同額613.48億美元,完成營業額487.73億美元,分別比“八五”期間增長77%和116.6%。外派勞務115萬人次,比“八五”增長63%。僅就2000年來說,我國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新簽訂合同額149億美元,比1999年增長15%,增幅大大高于同期國民經濟和進出口增長速度。而2007年一年,我國對外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67.7億美元,同比增長26%;新簽合同額67億美元,同比增長28.1%,派出各類勞務人員37.2萬人,較上年同期增加2.1萬人;2007年末在外各類勞務人員74.3萬人,較上年同期增加6.8萬人。
(二)積極開拓市場,多元化市場格局初步形成
我國的勞務輸出首先以開拓中東市場為重點,從1983年起,根據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采取了占住中東老市場,面向世界,多方位開拓新市場的發展戰略,相繼向非洲、東南亞、西歐、東歐及北美等一些勞務市場拓展,并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基本上形成了“亞洲為主,非洲拉美和南太為輔,中東穩步恢復,歐洲取得進展”的多元化市場格局。
(三)合作技術層次有較大提高
由原來的主要參與中小型勞動密集型工程承包的勞務和一些單純的普通勞務輸出,發展到目前可以承攬一些電子、化工、冶金、石油、軍工、航空航天等專業性和技術性較強的工程及勞務活動,并開始向工業發達國家和利潤較高的高技術領域開拓業務。目前,無論是市場分布,還是勞務的技術層次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已經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行業齊全、低中高級勞務并存和市場分布廣泛的勞務輸出格局。
二、我國對外勞務輸出存在的問題
(一)勞務輸出總體規模較小且發展不均衡
目前全世界約有1.4億人境外就業,而中國境外就業人口總量還不足國際市場份額的1%。同時,中國勞務輸出的發展不平衡,主要表現為以下兩點:
1.勞務輸出的發展速度呈階段性特征。按發展速度來劃分,中國勞務輸出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80年前的起步階段,勞務輸出的總量小、收益低;第二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的緩慢發展階段,雖較20世紀70年代有了突破性發展,但總體發展緩慢;第三階段是1990年后的快速發展時期,并出現對外設計咨詢的勞務輸出,勞務輸出的技術含量明顯提高。
2.勞務輸出內部發展不均衡。從勞務輸出三種對外勞務類型“對外承包合同”、“對外勞務合作”和“對外設計咨詢”來看,中國勞務輸出集中于前兩類,且不同類型之間發展比重嚴重失衡。1976-2003年,對外承包合同營業額占77%,并且發展速度最快;對外勞務合作營業額占22%,發展較平緩;對外設計咨詢營業額從1995年起步,起步晚、發展慢,僅占1%。
(二)勞務人員只增數量不增質量
一般來說,勞務輸出人員可分為普通勞工(如“3D”勞工、建筑工人、熟練工人)、專業人員(如醫護人員、家政服務、教師、船員、保姆)和高級人才(如高層管理人員、科研人員、計算機軟件和服務人員)三個層次。中國輸出的勞務人數從1979年大約2000人上升到1990年5.79萬人,在1998年和2001年分別達35.21萬人和47.52萬人。截至2007年底,累計派出各類勞務人員419萬人。勞務輸出人數實現了成倍增長。但其結構并不合理:對外勞務合作人數最多,增長速度較快;對外承包工程的人數保持平穩,沒有太大變化;對外設計咨詢人數寥寥無幾,人數變化波動較小。由此可見,中國勞務輸出人員主要集中于對外勞務合作和對外承包工程,而這兩大類主要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因此中國輸出的主要是技術含量不高的勞務人員。而此類勞務人員在國際上供給遠遠大于需求,導致勞務輸出國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此外,由于語言不通、勞動技能差等方面的問題,中國勞務人員在競爭中處于相對劣勢。例如,在向香港輸出女傭方面,由于普通勞動力英語程度太低而沒有競爭力,該市場基本上被菲律賓人所占領。
(三)勞務輸出的經營主體發展較快,但結構單一
在1979年,中國國內享有國際輸出經營權的企業僅有4家,而目前享有外派經營權的企業已達650多家,對外勞務合作公司有1500多家。總體上企業經濟實力不斷增加,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1994年在全球225家最大工程承包排行榜中,中國有23家公司在列。到2003年,中國內地進入美國《工程新聞紀錄》評選的全球最大225家國際承包商行列企業達到47家。盡管從事對外勞務輸出公司不斷增多,但總體上結構仍然單一,主要以國有企事業為主。它們既擁有海外勞務輸出的傳統優勢,又有中國政府境外的商務資源,這種壟斷地位使他們缺乏市場開拓的精神,更多的是在等待政府分配勞務配額。而另一方面,民營企業由于沒有政府提供的現成的境外商務資源,而且缺乏有效的管理,導致經營方面存在的問題較多。因此,企業這種結構單一的現狀阻礙了中國對外勞務輸出市場的發展。
(四)落后的體制、管理的混亂導致較高的自然人流動成本
長期以來,我國依靠內部政策管理的做法有違國際勞務市場的要求,不利于輸出勞務,也不符合GATS透明度原則。雖然2004年7月新的《對外勞務合作經營資格管理辦法》頒布,取消對企業所有制形式的限制,不要求國有控股,所有企業按統一標準申請經營資格,并允許經批準的外商投資職業介紹機構或中外合資人才中介機構申請經營資格。但中國勞務輸出并沒有飛速發展,原因在于勞務輸出仍然沒有脫離計劃安排的落后體制。另一方面,還存在商務部和勞動部門長期的交叉管理,導致管理混亂、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勞務輸出的發展。此外,勞務輸出的審批手續繁瑣、效率低下,相應法規不健全,對外勞務人員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等現狀,均提高了流動人員的流動成本,阻礙了勞務輸出發展;同時,高流動成本導致眾多非法自然人流動的產生,嚴重破壞了國際勞務市場的秩序。
三、發展我國對外勞務輸出的建議
(一)加強勞務輸出立法并規范管理
我國對外勞務輸出的管理應改變主要靠行政命令的方式,通過立法進一步明確各級主管部門的職責、權限。WTO的協定、協議構成的國際經濟貿易的規范,成為各成員國制定法律、法規的基礎,也是各成員國政府貿易行為的指南。我國應依據WTO協議、GATS原則制定對外勞務輸出的完全與國際社會接軌法律法規。
在國外,菲律賓、泰國和斯里蘭卡等國制定了綜合性的海外就業法規,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國家則分別頒布了重點強調控制與管理招募機構與海外就業程序的單項性法規。菲律賓于1991年制定的《菲律賓海外就業規定與條例(修訂本)》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綜合性法規。這部法規對海外就業的目的、宗旨、戰略方針,海外勞務市場的開發與研究,招募機構的管理,勞務輸出人員的招募、測試、培訓與安置,出國程序的辦理,海外工人的保護與遣返以及回國人員的再就業政策與措施等,都做了明確的規定,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值得我們借鑒。
在管理上,從本質上改變計劃經濟的傳統模式,既借鑒他國成功的管理經驗又結合我國的對外勞務市場的特點,形成自己獨特有效的管理模式。從中央到地方設立了一整套專門的組織和協調機構,形成了完整的勞務輸出組織體系。各地方政府應有相應的機構,如海外勞工就業處、海外勞工培訓中心等。鑒于海外勞工涉及到對外關系,外交部可設立海外勞工事務局。在海外勞工比較集中的國家,使館設專門的勞工事務管理人員。此外,在辦理出國手續時應從簡、方便快捷,任何人都可以憑身份證申請護照,并保證申請者在較短時間內拿到護照。
在加強立法、規范管理之外,政府部門還應重視勞務輸出信息的收集,加強與輸入國相關部門的聯系及其勞務輸入政策的研究,逐步建立勞務輸出信息網絡和信息處理系統,建立信息資源共享機制,確保勞務輸出信息渠道的暢通。
(二)擴大勞務輸出渠道、提高勞務輸出人員素質
長期以來,我國對外勞務輸出基本上只有合法的官方組織和非法的“偷渡”兩種渠道,民間和個人勞務輸出方式近年來才得以發展,但仍以官方渠道為主。要改變這種一般由政府間協議比較單一的渠道,應建立政府機構、民間機構和個人三種共存互補的渠道體系。三種渠道同時進行,不僅擴大了輸出渠道,也引入了競爭機制,增強了勞務輸出經營的競爭力。
近年來,適應產業升級的需要,國際勞務市場對勞務人員的專業技術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對未經專業技術培訓的普通勞務則需求越來越小,限制也更加嚴格。為適應這一形勢要求,逐漸提高輸出勞務的質量,解決我國的對外勞務輸出不僅人員數量少,而且以普通勞工為主,高級人才占比例很小這一結構,必須高度重視教育與職業技術培訓工作,特別注重專業人才和高級人才的培養,根據目標市場需求配設相應的培訓中心,建立市場化競爭環境,提高勞務輸出人員的素質,將勞務輸出從簡單體力勞動輸出為主向腦力勞動輸出為主轉變,從面向不發達國家輸出為主向發達國家輸出轉變,以符合目前國際勞務市場的需要,以滿足經濟全球化、數字化、電子化和網絡化的時代特征要求。
(三)發揮海外華僑華人的優勢和世界華商網絡的功能
華僑華人是中華民族的一個獨特資源。西方殖民者在早期就曾利用華僑華人之間的商業網絡作為溝通殖民經濟與原住民經濟的橋梁。華商網絡從早期的以地域、方言及幫派為特征,發展成后期的以漢字為媒介的跨國性華商網絡,20世紀末的以國際性和互聯網為特征的現代華商網絡,涵蓋了各種海外華人社團、商業機構等組織,提高了運行效率。
從墨西哥及菲律賓等國勞務輸出的經驗看,建立良好關系,多渠道獲取勞務信息是其勞務輸出民間渠道成功的重要因素,從而形成“一個帶一批”、“一撥帶一撥”的良性循環。這些國家的民間渠道在勞務輸出中所占的比重都很大。
華僑華人久居所在國外,熟悉當地的法律法規和風土人情,有些還在政府部門及各行業、組織擔任一定的職位。廣大華僑華人通過世界華商網絡形成一個信息與資源的交流共享平臺和經營關系網絡,通過這一網絡,我們可以更為便捷地收集各國勞務信息,并通過其中介作用與各國勞務部門及相關組織建立良好關系,擴大信息渠道。同時,一些華人及企業集團本身就是用工單位。發揮華僑華人眾多的優勢和華商網絡功能,對提高我國在國際勞務輸出市場中所占的比例具有重要作用。
在新的形勢下,做好勞務輸出工作需要政府、社會、民間各方面的努力。擴大對外勞務輸出規模,增加輸出勞務人員數量,形成大批競爭力強、經營有方、管理規范、信譽良好的對外勞務合作企業和集團,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薛榮久.國際貿易[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3.81.
[2]周中林.2007年對外勞務合作發展述評[J].商業時代,2008,(2).
[3]李寶民,劉學貴.中國國際勞務合作現狀研究[J].合肥學院學報,2004,(2).
[4]徐全紅.中國勞務輸出發展研究[J].經濟論壇,2007,(3).
[5]張宏.我國勞務輸出發展所面臨的困難與對策[J].當代經濟探索,2003,(9).
[6]江濤.對外勞務輸出:各國政府政策面面觀[J].國際經濟合作,2000,(6).
[7]劉權,羅俊羽.我國對外勞務輸出現狀與對策[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4,(3).
(作者單位: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BTEC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