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IG危機原因之考
美國政府嚴辭拒絕世界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為避免破產的救援請求,幾天后卻委托其經濟事務上的代表――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向美國國際集團(AIG)提供了高達850億美元的巨額貸款。救援AIG而不是雷曼兄弟,面臨即將開始的選民投票選舉新總統的共和黨布什當局,不惜動用納稅人的巨額財富,違背美國一直標榜的世界上最自由資本主義市場的價值理念,個中原因淺顯而深刻。
(一)AIG何以陷入困境
仔細研究可以發現,AIG的風險不由保險主業產生,旗下保險部門至今運營良好,其在美國銷售的保險產品由美國聯邦儲備存款和保險委員會擔保,即便未在擔保之列的領域,其它保險公司如大都會人壽公司、美國政府員工保險公司也有接手之力。AIG的問題在于它的金融服務和資產管理部門,即貸款保險業務把AIG陷于危機之中。總額400萬億美元的金融衍生品市場中,發展最為迅猛的是一種信用衍生品——信貸違約掉期(CDS)銷售額就達到了62萬億美元。CDS是一種轉移交易方定息產品信貸風險的掉期安排,類似于保險合同,CDS購買者要對某一時期債權人的信貸風險進行擔保,債權人向此購買者支付一定的費用,一旦債權人的貸款出現違約現象,CDS的購買者將補償債權人的損失。由于泡沫經濟時期抵押債券實現的高額利潤遠遠高于房屋保險業務、人壽保險業務以及汽車保險業務,追求高額投資收益的AIG為這類證券的擔保金額達到了總計4000億美元。AIG作為主要貸款保險承保方,一旦破產,加上場外交易產品的流動性不是很好,大量購買CDS產品的金融機構難以找到下家接手而遭受巨大損失。AIG旗下這家出售CDS金融衍生產品的子公司,次貸危機爆發以來遭受了180億美元的巨額損失,AIG不得不追加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抵押品,導致公司財務吃緊。
而包括標準普爾、穆迪等信用評級機構將AIG信用下調與股價持續承壓下挫,使得AIG本已虛弱的財務狀況更加惡化。同時,AIG保險人的資信下調及可能的破產,CDS合同本身價值迅速下跌,當交易對手即購買方早已將這些保險合同作為證券資產抵押出去融資情況下,需要付出更多的現金和抵押品才能維持目前的交易。這樣以來,就觸發了所謂的系統風險。
重重危機之下,9月襲擊美國南部德克薩斯州的龍卷風造成巨大損失,潛在的巨額索賠可能對AIG保險業務尤其是財產險的經營情況雪上加霜。
(二)美國政府何以援手
根據美聯儲的聲明,“如果放任AIG破產,對于已經非常脆弱的金融市場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極大提高市場的借貸成本,進一步削減美國家庭財富,對經濟增長產生實質性危害”。
比較AIG和雷曼兄弟的不同業務特點,有助于理解美國不同處理態度的深層原因。AIG是一家以保險為主業、進行多元化、跨國經營的金融集團,旗下經營財產險、人身險、退休金業務、金融服務以及資產管理,不同業務均具有獨立法人身份。AIG的財產險、人身險等業務關系到美國各個商業領域,與全球幾乎所有主要銀行有交易活動,幾乎相當于美國政府在保險領域的“一只手”。可以說,AIG影響的大多數是美國自己人;雷曼兄弟公司破產,影響較多的其實是境外投資者,而非美國本土。雷曼的客戶都是機構投資者,AIG除了與大量金融機構交易外,與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關系也非常密切。
擔心AIG崩潰會給各個市場造成沉重打擊,從散戶投資者持有的非常安全的貨幣基金、到華爾街銀行使用的復雜金融衍生品、再到那些為企業提供資金的金融工具無一能逃過沖擊。AIG的規模和復雜程度意味著其觸角已經遍及金融領域的各個角落,因此不可能準確預見其崩潰可能造成的影響,唯一清楚的一點就是那很可能是一場災難,觸發前文所說的系統風險。
基于此,美國財務部及美聯儲或許達成共識,不是為了救AIG而救AIG,而是通過讓AIG不倒閉,既能化解市場的系統性風險,同時還避免了降息。
二、AIG保險危機應對舉措
(一)退保風波
世界金融市場風聲鶴唳之際,AIG破產危機嚴重打擊了投保人信心,旗下保險業務面臨已經發端但前途未知的退保壓力。囿于信息難尋,AIG美國本土退保情況不明,但友邦和美亞的業務應該算是AIG美國之外業務中的優質資產,近期遇到了小小的麻煩。根據香港文匯報報道,AIG向華爾街申請過橋貸款時,新加坡就有1200人到AIG全資附屬的美國友邦保險(AIA)的辦公室門外排隊,要求退保。“有人為了終止2個總值10萬新加坡元的計劃,特地告假一天前去等候。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不論終止計劃會帶來多少損失,只想取回金錢。在臺北AIG占95%股權的南山人壽,數百人排隊要求終止合約”。曾經伴隨資本市場股市暴漲而規模大增的與股市緊密關聯的投資連接型產品,也遭遇滑鐵盧,AIG旗下的友邦香港(AIA)出現大量退單個案,公司擠滿要求退保、轉單或查詢人士。其中“1570份退保申請中,半數是投資連接保單”。中國大陸的友邦保險于動蕩之中卻相對平穩,“公司目前運作一切正常,除了正常的退保外,并沒有發生大規模的退保事件。”
分析下來,中國境內外友邦公司的不同退保境遇,與各地銷售的產品屬性不同直接相差。臺灣、香港、新加坡等地區和國家的友邦保險銷售的人壽產品,以投連、萬能等投資型產品為主,而其在內地銷售的主要為傳統的儲蓄、保障型保險產品。資本市場尤其是股市表現頹廢,導致與資本市場、股市收益緊密關聯的投資型產品收益下降,客戶容易退保,傳統保障型產品受資本市場影響小,市場波動不大,自在情理之中。
(二)積極應對化解風險
首先,AIG實施多元化經營,出問題的主要是出售CDS產品的子公司,即便AIG控股公司被迫申請破產和法庭保護,其它子公司仍將不受打擾地繼續正常運作,不會影響保險子公司的償付能力,不會中斷保險業務的正常業務尤其是理賠業務。
其次,AIG從事的傳統保險業務一直都是中等的成長型業務,最近幾年里為了追求成長性,為大量的金融產品提供保險,包括風險極高的CDS和次級債產品。但是其中國大陸子公司銷售的主打產品,沒有跟風2007、2008年外資保險公司一度熱銷的投連、萬能型保險產品,仍然主打貼近中國保險市場根本特點的長期儲蓄和保障型產品。產品本身的自我風險屏蔽作用,使得公司的保險業務遠離后來可能的大規模退保風潮。
第三,嫻熟的市場公關能力和成熟的危機處理技能,從容應對市場信息傳遞可能帶來的不得影響。既然次貸危機的問題誘因是信用和心理出了問題,AIG中國子公司對癥下藥,及時發布公司信息,穩定市場和消費者的信心,有效化解了市場的疑問。
三、AIG困境對中國保險業的教訓啟示
細究AIG從繁榮走上破產危機,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第一,過于迷信金融創新及金融衍生
品的功能與效益貢獻。激烈外部競爭和金融衍生品創新的一片繁榮市場中,囿于傳統業務的增長乏力,未能恪守風險防范至上的企業鐵律,經營目標的投機性迅速膨脹,過分專著于金融市場紛繁復雜金融衍生品的業務增長和利潤貢獻,過于迷信數學模型的科學性和對各種可能的假設,加之市場盲動、市場主體群體心理躁動的外部影響,AIG競爭動作走形,終于走上次貸的危險境地。
第二,包括保險業務在內的多元化經營存在雙刃劍效應,導致風險管理難度加大。AIG主業仍然是保險,但是保險追求的是穩健、安全、強制等行業特性,而金融衍生品的立足點就是于大風險處創造大利潤,不同業務領域之間風險理念不同。同時,分業經營最大的優勢是風險隔離,不同行業的業務風險不值直接相互傳導。但由于AIG混業綜合經營,不同子行業的風險很容易在內部子公司間傳導,在合并資產負債表中體現;客戶或消費者對非保險業務的恐慌心理,極容易殃及保險業務。因此,需要企業集團內部擁有強有力的管控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各業務子公司之間建立起完善的防范風險的內部控制制度;要把承保理賠的風險管理,轉移至資金運用上。因為所有的保險公司都從收到的保費里拿出錢來投資,投在不同的資產上,所謂的錢生錢。而現在投資環節出了差錯,已經累及保險主業。
第三,信用評級成為現代金融市場環境中的重要一環,市場對信用評級過于依賴。信用評級公司非先知,觀點也可能在短時間內發生重大變化,市場過度依賴信用評級導致對投資者、交易對手信心的放大作用。成也評級、敗也評級,順風時,公司股價節節上升;逆風時,評級對形勢惡化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每個級別的評級下調,單單信用違約交換一項,就可能給AIG帶來額外的133億美元額外成本或損失”。如果進一步的評級下調發生,而引發客戶取消合約風潮,可能直接動搖本身穩定的核心保險業務,完成了從投資風險到系統風險的衍變。AIG是全球保險行業的業界翹楚,在美國則是“保險行業的通用電氣”,其龍頭老大的地位多年來無人能夠撼動,一旦信用評級被進一步調低,可能會導致新一輪保險行業及相關債券的評級下調。
四、結語
肇始于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了全球范圍內的金融動蕩,也使國際保險業遭受了比較嚴重的損失。AIG危機本質上仍然屬于金融危機,影響范圍也主要局限在華爾街,外部表現還是投資者對資本市場心理疑惑和信心不足的問題,尚未傳遞至實體經濟危機范疇。但是,今后如果美國經濟繼續疲軟,金融危機很可能蔓延至實體經濟,使得消費、企業活動、進出口活動等出現災難,對金融領域的打擊也會從投資銀行發散至商業銀行。
綜觀中國保險業,目前尚未放開投資海外金融衍生品的限制,QDII的步伐尚不大,直接影響有限,但次貸危機蘊含的風險不容忽視。中國保險業必須深刻認識現代金融風險跨國境、跨行業傳遞的特征,認識海內外投資蘊藏的風險,建立反應靈活、覆蓋全面的監管體系,強化保險公司風險管理能力,確保業務高速發展之后的軟著陸以及保險投資和保險經營的穩健性。
(作者單位:中國太平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