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養老保險起源于工業化對傳統家庭養老的沖擊,文章分析了國外四種類型養老保險運作模式,提出對中國養老保險制度政府職能的相關啟示。
關鍵詞:社會養老;保險運作模式;國家保險型
1991年,國務院做出了《關于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開始了我國社會養老制度改革的歷程。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的框架。為了進一步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我們有必要了解國外老年社會保障發展歷史和現狀,從中吸取有益的經驗。多年以來為解決老有所養的問題,世界各國根據自己國情建立起富有特點的養老保險制度,其中包括以反映貢獻與享受相聯系的德國模式,反映優厚公共補貼特點的瑞典模式以及反映自保公助型養老保險提供的德國模式。這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的表現。本文試圖通過國外先進養老保險制度建立過程中的經驗,對我國目前建立多層次保險制度提供一些初步構想。
一、國外對養老保險運作模式改革的原因
1.人口老化
目前,世界上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6.12億,預計到1010年將增至7.1億。如果以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的比例為標準,一旦這一指標超過7%,即可認為該國(或地區)的人口進入了老齡化進程。當今世界已有60多個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主要是歐美發達國家。進入21世紀,人口老齡化已擴展到許多發展中國家,亞太地區的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香港、新加坡已先后步入老齡化的行列。據估計到本世紀末下世紀初,我國也將進入老齡化階段。人口老齡化正在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社會問題。
2.財政赤字
人口老化會產生更多的養老金的受領者,從而使財政支出擴大;另外,養老金絕對數額的增加也會導致財政開支的擴大。戰后經合組織的大部分國家經歷了這種情形,平均公共開支從1930年占GDP的30%擴大到2007年的60%。在國家公共開支中,養老金支出占很大的比重,如2007年,英國國家退休金費用為350億英鎊,超過政府福利預算的三分之一;法國國家退休金計劃赤字達136億美元,政府部門推測,如果不進行改革,到2010年赤字將達3000億法郎。
3.勞動力競爭
養老保險金不僅影響政府開支.它還通過其他各種途徑影響經濟,例如它對于雇傭的增加和勞動力的國際競爭性就有影響。由于經濟衰退的影響,西歐在1994年出現了歷史上最高的失業率,達17%。在造成失業的原因中,與養老保險支出相關的工資費用是一個重要因素。發達國家給工人支付高工資和高退休金.從而使勞動力成本上升;而一些亞非拉國家勞動力成本低廉,實行自由貿易后,許多國際性大公司更愿意轉向這些國家建立分公司。這樣,使本國大大減少了就業機會。
二、國外社會養老保險運作模式的分析
由于對社會保障的范疇理解不一,各國在設計社會養老保障內容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我們很難按一個統一的標準對社會養老保障加以分類。為此,我們根據社會養老保險所采取的方式和資金渠道將社會養老保障劃分以下四種。
1.國家保險型養老保障制度
在養老金來源上,主要來自國家稅收,個人繳費數額較少.國家擔負著重要的責任,這種模式雖然強捌養老保險待遇的普遍性,崇尚公平,但也給國家的財政和社會經濟造成了日益沉重的負擔,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如瑞典、法國、英國、瑞士等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國家。以瑞典為例,瑞典的養老金包括基本養老金和收入關聯年金。政府借助財政經濟政策的調節作用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強調養老金權利受益的普遍性,所有年滿65歲公民即可領取基本養老金。(1)對于基本養老金,雇工和雇員不需繳納保險稅,而雇主則要繳納47%的工資稅,政府負擔基本養老金費用總額的55%。政府在這方面的開支來源于稅收,實行累進所得稅制度。(2)政府立法把養老保障作為國家福利政策的一項主要內容,并設有主管的專門法院,依法監督、管理和執行,設置專門的管理機構-國家社會保障委員專門監督和管理,垂直領導,企事業單位和國家機關向社會保險部門繳納社會保險金。收入關聯型的養老保險基金則可由私營機構管理和投資。(3)這種國家高福利政策所需的養老基金龐大,必須以經濟的高速增長作后盾,否則將給企業造成沉重的負擔。
2.私營型養老保險制度
私營型養老保險制度具體內容包括:政府強制規定公私單位的所有雇員都必須參加養老保險,每人每月將不少于工資10%的資金存入自己的個人帳戶,形成養老基金;政府的養老基金監管局只負責規范與監督基金的管理,而不具體參與實際管理事務。私營性質的養老基金管理公司(AFP)是法定的經營管理者。基金所有者有權選擇和更換養老基金管理公司,這迫使各個養老基金管理公司在價格和服務方面展開競爭。政府對養老基金管理公司的設立標準、財務狀況、資產結構進行監管,并要求其交納風險準備金:養老基金管理公司嚴格按照分散化、透明化和獨立化的原則來進行管理,基金可以用于購買政府債券、企業證券和民營化的公共設施;基金所有者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后,可以從自己選擇繳費的養老基金管理公司領取養老金,或者將積累的養老金連本帶利轉向人壽保險公司以支取年金。新的養老保險制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功。比如50年代的新加坡,經濟十分困難,人均收入水平很低,又面I臨大批失業和住房奇缺的社會問題,政府既要發展經濟,又要穩定社會,于1955年建立起中央公積金制度,其初衷是強制性地為每個就業者建立一筆儲蓄基金,保障職工退休后或因傷殘喪失工作能力后的基本生活,目前已發展成為可以滿足人們養老、失業、醫療、住房、教育等多種需要的全面的社會保障制度。
3.自保公助型養老保險制度
自保公助型養老保險制度是經濟較發達的一些工業化國家所采取的保障模式。它最早起源于德國,由德國首相俾斯麥實施的,后來為美國、日本等國所效仿。自我保障型的主要特征是一種強制執行的保障制度,由勞動者個人和企業雇主按一定比例繳納社會保險費,國家只是在保險金不足時予以一定的支持。這種由勞動者個人和雇主共同繳納保險金建立社會保險基金的做法,國家負擔相對輕一些。就目前世界范圍已實行社會保障制度國家,采取此種形式的占多數。比如美國現行的養老保險制度強調個人負責,費用主要由個人和企業承擔。美國的養老金體制有三種:政府提供的社會保障(社會保障稅率為個人工資額的15.3%,雇員和雇主各承擔一半)、雇主主辦或資助的私有養老金計劃及個人退休儲蓄和投資,政府對“個人退休儲蓄賬戶”給予免交所得稅的待遇以示鼓勵。同時美國實行的現收現付制在實際運行中并沒有積累,基金不足時增加稅收,
剩余時沖減政府財政赤字。根據預測,由于受通貨膨脹、人口老齡化以及管理費用上升的影響,到2029年信托基金的結余將被用完。這就迫使聯邦政府不得不改革養老保險制度,努力建立個人賬戶,積累資金,逐步放寬養老保險基金入市的限制,通過獲得高收益增加資金積累。
4.強制儲蓄保險制度
這種類型的社會保險制度保險金由職工個人儲蓄,實行強制儲蓄型制度的國家除新加坡外,大多數是在經濟不發達的國家中推行。亞洲的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非洲的贊比亞和坦桑尼亞等。
總之,根據國外社會保險制度及產生、發展和改革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各國社會保險從建立到逐步完善是經歷著相當長的歷史過程。同時,這種改革根據形勢的發展今后還要繼續進行,由于各國經濟和社會情況不同,社會保險理念和運行的方式也千差萬別,沒有統一的模式,所以,不能照抄照搬,要根據國情,從實際出發不斷加以修改和完善。
參考文獻:
[1]費爾德斯坦.中國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改革[M].經濟社會體制比較,1999:96.
[2]韓大偉,歷放,吳家亨.養老金體制-國際比較,改革思路,發展對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156-157.
[3]李沽明,許曉茵.養老保險改革和資本市場發展[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218-233.
[4]董克用,王燕.養老保險[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95-96.
(作者單位:青海油田人事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