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通過主成分分析方法計算商業銀行的經營績效,然后運用相關分析與回歸分析研究商業銀行資本結構與經營績效的關系,經過分析得出經營績效與商業銀行資本結構存在高度負相關關系。
關鍵詞:商業銀行;資本結構;經營績效
一、引言
資本結構是指企業各種資金來源的構成及其比例關系。現代財務理論研究表明,企業資本結構的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其生產經營活動能否順利進行,關系到企業的盈利狀況和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對于商業銀行而言,資本是商業銀行經營的基礎和風險保證。而銀行資本結構則對于實現商業銀行的財務目標和穩健經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我國銀行在國際銀行業的排名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經營績效與國際先進銀行存在明顯差距,在資本充足率指標、資本回報率和資產回報率等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標方面,我國銀行明顯落后國際先進銀行。而且我國加入WTO以后,于2006年12月11日全面開放金融業,向外資銀行全面開放人民幣零售業務。外資銀行正不斷涌入中國市場,導致銀行業的競爭日趨激烈。因此,資本結構的合理與否關系到直接關系到我國商業銀行能否在激烈的競爭的環境下生存與發展。從這一角度出發,選擇合理的資本結構,有助于提升我國商業銀行的競爭力。本文力圖運用實證分析的方法,研究我國商業銀行資本結構與經營績效的關系,旨在幫助我國商業銀行更合理的選擇資本結構,從而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水平,使之在銀行界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商業銀行是經營貨幣資金的特殊企業,在它的資金來源中,除了少數比例的資金來源于所有者權益資本,絕大多數的資金來源于負債,因而,是典型的高負債經營的企業。根據“巴塞爾協議”銀行的資本總量不能低于加權風險資產的8%核心資本不能低于加權風險資產的4%,故本文從資本結構的多個方面,即從狹義資本結構(資產負債率)、負債結構、股權結構三個角度研究資本結構對商業銀行經營績效的影響。
二、商業銀行經營績效評價指標選取
(一)確定評價指標的原則
1.全面性原則。建立評價指標體系的根本目的是考核商業銀行的經營狀況,判斷銀行的生存能力和發展能力,鑒別銀行的整體運作是否健康。因此,指標體系要全面反映銀行經營管理的流動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等普遍原則,并通過指標的設置和權重的分配,促進業務結構的優化,提高資產質量,化解風險,實現銀行價值最大化。
2.重要性原則。涉及到商業銀行經營績效的指標有很多,要抓住重點,不能面面俱到,否則不能對被考核對象的經營情況進行準確評價,更不能有效地引導銀行實現總體經營目標的經營行為。有研究表明,經營績效評價指標以8-15個為宜,所以在確定評價指標體系時,應將一些非重要變量刪除,以構成最佳變量子集,本文選擇了11個指標來對我國商業銀行進行評價。
3.層次性原則。在多指標評價體系中,不同的指標關系密切,構成一個指標類,所以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把指標進行分類,構成不同的層次。在本文中,根據商業銀行的考核和評價的目的,把指標分為盈利性、資產質量、運營能力、發展能力。評價體系具體分為三個層次,最上層是總目標,即銀行經營績效;第二層為盈利狀況、資產質量狀況、運營能力狀況、發展能力狀況4個方面;第三層是11個明細考核指標。這樣通過計算得到的結果就能清楚地反映出被評銀行中哪個好、哪個差,在哪一方面好、在哪一方面差。
(二)評價指標
根據前述原則,本文設計的商業銀行經營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如下表1所示:

三、實證分析
(一)樣本數據的選取
雖然近年來各大商業銀行陸續公布的年報使得商業銀行信息披露現狀有了很大的改觀,但受體制轉型和整體經濟文化環境的影響,除了近年來上市的幾家銀行外,規范地進行經營數據,和公司治理狀況信息披露的銀行寥寥無幾,本文樣本的選取受到很大局限。因而,本文僅以2006年我國13家商業銀行在相關官方網站公布的數據為研究窗口,其中包括了3家股改后的國有商業銀行、7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3家地方城市商業銀行,涵蓋了目前國內股份制商業銀行的主要形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基本構成。
(二)主成分分析評價商業銀行經營績效能力
1.利用SPSS軟件對反映商業銀行經營績效的C1-C10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得出的相關系數矩陣的特征值及方差貢獻率見表2(由于前3個主成分貢獻率≥85%,所以提取的主成分個數m=3)、因子載荷矩陣見表3:

把因子載荷矩陣中的每列的系數除以其相應的特征根的開根后,得到主成分特征向量。于是主成分函數的表達式為:F1=-0.0453C1+0.1445C2+0.1621C3+0.1686c4+0.1395c5-0.2124c6+0.0662c7+0.1827c8+0.0685c9+0.1771c10+0.1598c11
F2=0.2799C1+0.2100C2-0.0822C3-0.2075C4-0.1755C5-0.0712C6-0.0847C7-0.1622C8+0.1415C9+0.1362C10+0.2488C11
F3=-4.8314C1+2.2348C2-3.1859C3+0.8632C4-0.9773C5+1.9656C6+2.3365C7-2.2619C8+1.6874C9-2.5949C10+5.2510C11
F4=-0.0920C1+0.4149C2+0.4131C3-0.1092C4-0.4394C5+0.1917C6-0.1304C7+0.3538C8-0.1429C9-0.3552C10+0.0276C11
顯然第一主成分F1反映的是c8、c10、第二主成分F2則反映的是銷售毛利率的信息第三主成分F3反映的是而F4反映的是。最后利用綜合主成分公式:F=0.37707*F1+0.27002*F2+0.10516F3+0.10376F4可得出13家商業銀行的綜合主成分值。
(三)相關分析與回歸分析
為了更好的反映銀行績效F與資本結構的關系,本文根據已有的研究成果選取反映狹義資本結構的資產負債比率X1(總負債/總資產)資本充足率X2(資本-扣除項)/(風險加權資產+12,5倍的市場風險與操作風險所需資本),債務結構的長期負債比率X3(長期負債/總資產)、短期負債比率X4(短期負債/總資產)和反映股權結構的第一大股東控股能力X5(第一大股東持股數/總股本)、前五大股東控股能力X6(前五大股東持股數/總股本)作為自變量
各個指標進行相關關系分析結果如下表4:

從上表可以看出F值與資產負債比率X1在0.01水平上呈顯著的負相關,和資本充足率X2在0.01的水平上呈顯著的正相關。同時我們從該表中也可以看到資產負債比率與資本充足率X2、第一大股東控股能力X5、前五大股東控股能力X6均存在顯著的負相關。因此在進行回歸分析時將資本負債比率設為自變量,從數量上考察資產負債比率對銀行績效F的影響程度,所得結果如表5所示。


回歸方程的常數項為98.095,在0.000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t檢驗;系數為-0.885。銀行績效F與資產負債率x1的回歸方程為:
F=98.095-107.266X1+ε
四、結論
首先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商業銀行的資本結構與經營績效成顯著負相關關系,因此提高銀行資本充足率,加強銀行的資本管理,有利于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
其次理論上來講,資本結構包含權益資本結構和債務資本結構,這兩個方面通過影響公司的治理結構,進而影響企業的經營績效,但是在銀行這個特殊的企業當中,主要負債來自于居民的存款,銀行的債權結構極為分散難以發揮大債權人治理結構下的監督與控制力度。通過實證分析我們也可以看到商業銀行的績效與銀行的負債結構不存在相關性。
最后從股權構成來看,雖然通過實證分析表明股權結構與商業銀行經營績效不存在直接的相關性,但是我們可以看到資產負債比率與資本充足率X2、第一大股東控股能力X5、前五大股東控股能力X6均存在顯著的負相關。因此優化我國商業銀行的股權結構有助于提高銀行的經營績效。
五、優化商業銀行資本結構,提升經營績效的改革建議
(一)明確產權主體,解決“所有者缺位”。產權明晰,有利于建立有效的內部權利約束機制,形成對經營機構和人員產權約束,防止諸如“內部人控制”等問題的產生;有助于解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資本金的補充問題,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中,發行普通股股票融資是商業銀行擴大資本規模、募集長期穩定資本的基本途徑之一。
(二)繼續深化股份制改革,完善國有商業銀行股權結構。從股權構成來看,國家股在我國商業銀行股權結構中占有很大比例,由于國家持股目的并非簡單的盈利,還要承擔很多的社會責任,另一方面,國有股持股主體的行政化性質會使股權的有效持有主體嚴重缺位,導致國有產權虛置,容易產生“內部人控制”,因而我國商業銀行業優化股權結構,適度分散股權,大量引入外國投資者,不但增加了我國商業銀行的資本金,而且還可以通過外國戰略投資者學習對方的先進管理經驗,提高銀行的經營績效。
(三)建立科學的公司治理制衡機制。充分考慮中國的政治、經濟、法律、文化傳統以及商業銀行的實際經營狀況,以公司治理的內在機制建設為重點,按照“三會設立、三權分立、有效制約、協調發展”的原則,構建合理分工、權責分明、有效制衡的現代商業銀行公司治理運行機制。
六、不足之處
由于我國上市銀行較少,沒有上市的商業銀行信息披露不夠完全等客觀原因造成了本文的樣本數據太少,樣本選擇的隨機性不夠等問題,可能對模型記過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本文的有關結論還有待于進一步的驗證。
(作者單位:湖南大學統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