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理論界認為,新準則作為進一步完善中國資本市場的配套法規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可以更好地鞏固股權分置改革的成果,既有利于增強投資者信心、保護社會公眾利益,也為資本交易提供了通用的國際商業語言,是中國積極應對資本市場全球化的重要步驟。本文針對新準則體系在財務風險防范方面的相關改進,以及如何在新準則環境下防范財務風險,做出了相關探討。
關鍵詞:系統論;財務風險;會計準則
被業界稱為是“中國會計和審計行業里程碑”,且實現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實質性趨同”的“新會計審計準則體系”(以下簡稱“新準則”)已于2月15日由財政部發布,并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執行。新準則能否有效防范財務風險?企業如何執行?相應的技術手段、約束機制、監管措施是否可以同步跟進?這些都給監管層提出了嚴峻挑戰。
一、系統論觀點:企業財務風險與會計準則的關系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
從系統論的觀點看,任一事物都是系統。而系統又都有其邊界,從而使系統顯示出相對獨立性和層次性,同時系統又都是在環境的作用下演化的。但是由于環境的作用和系統的自運行,系統中要素的性質或功能會發生漲落,于是使得一些要素具有脫離序參量控制的離散張力,也即競爭的力量。有了離散張力,系統要不斷地做出整合,從而使系統維持準穩態存在或發展演化。處在一起的若干事物未形成序參量而成為系統時是處于混沌無序狀態,即集合體狀態。只有經過一系列的發展演變,系統內的各要素才能達到統一的狀態,這個過程是漫長的。因此企業對財務風險的防范隨著會計系統的發展演變不斷變化,也伴隨著會計準則的改進而不斷做出調整。財務風險的存在和不可消除是會計準則發展演化的促發因素和推動力量,這個過程促使企業會計準則不斷創新和完善。
二、新會計準則體系下財務風險的防范
從財務會計角度而言,企業許多風險在經歷了財務和經營的運行軌道后最終會落到會計核算的層面,如果我們財務管理者對此不作為,這些風險就隱藏在某個會計要素中,體現為某些會計要素計價虛高或某些會計要素計價虛低,導致企業財務狀況、企業經營成果出現脫離客觀的“樂觀”或“悲觀”狀況。對此,新會計準則中設計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規則來防范存在于會計要素或核算過程中的財務風險。筆者認為:新企業會計準則下會計防范財務風險方法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對企業或有事項的及時確認和披露
新企業會計準則第13號——或有事項的確認、計量和相關信息的披露新準則,要求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難免會碰到的債務擔保、產品質量承諾、法律訴訟、仲裁以及匯率調整、長短期投資、債權處理等事宜,對這些極有可能化作企業風險的商務活動,企業不能置之不理,要積極應對造成不同的結果。很顯然,積極應對并處理得當,好處顯而易見,它不僅能夠消除企業的內在隱患,而且有助于樹立企業良好的形象。
1.或有負債的確認或有事項是指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一種狀況,其結果須由某些事項的發生或不發生才能決定的不確定事項。它分為或有資產和或有負債。或有資產是指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潛在資產。比如勝算在握的官司,對企業來講非但不是潛在風險,而且會帶來現實收益,企業在未來收益未實現不確認順理成章。而或有負債這種潛在風險企業要認真關注,它具有不確定性和不可控性。比如已貼現商業承兌匯票、未決訴訟、未決仲裁、對外提供擔保,都會給企業帶來一項負債。就拿對外提供擔保來說《擔保法》明確規定,如果被擔保方到期無力償還,那么擔保方負連帶責任,但該擔保事項是否真的會要求企業履行償還債務的連帶責任,一般要取決于被擔保方的未來經營情況和償債能力。如被擔保方無力償還,只有擔保方承擔,這就說明企業無法控制將來是否真的會要求履行該擔保事項的連帶責任。綜上所述,由于影響或有負債的因素是外生的、多方面的,并隨著這些影響因素不斷變化而變化,因此,作為企業的財務會計應該持續地對這些因素進行評價、判斷潛在風險是否可能已轉化為現實風險。按會計準則-或有事項規定,同時滿足三個條件(即該義務是企業承擔的現實義務;履行該義務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該義務的金額能夠可靠的計量)時,應當確認為預計負債,同時企業應在資產負債表內確認一項真實債務。
2.負債的披露企業雖然難以確認或有負債,但有義務向投資人披露相關信息,特別是上市公司。比如在企業面臨未決訴訟的情況下,經過企業的判斷,無法合理估計的,企業要在會計報表附注中披露:形成該項未決訴訟的原因、無法估計的理由、預計產生的財務影響以及獲得補償的可能性。有風險不披露違背會計準則,但充分披露風險會適得其反。為了遵照企業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在涉及未決訴訟、未決仲裁的情況下,如披露全部或部分信息預期對企業造成重大不利影響的,企業可以不披露,但應當披露該未決訴訟、未決仲裁的性質,以及沒有披露這些信息的事實和原因。筆者認為,這種做法并非規避風險,相反可以理解為這是一種保護企業免受更大風險的機制。其宗旨就是當披露的風險代價大于不披露或少披露的代價是,后者較優。
(二)對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合理利用
《企業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都要求充分利用實質重于形式原則,這也是要求企業要十分注意風險和報酬的辯證統一,要求企業按照交易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核算,而不應當僅僅按照它們的法律形式作為會計核算的依據。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在會計經濟業務的核算方面非常有用。如企業將某項固定資產售給其他單位,出售方已經收到價款,并辦理了有關資產劃轉手續,同時交易雙方簽訂了補充協議,規定出售方在某個時間內必須將其出售的該固定資產的原出售價回購。在這項交易中,如果僅僅從出售這個事項看,該業務無疑是轉讓長期資產的業務。由于該固
定資產的產權已經轉移到了購買方,企業可以確認出售固定資產的銷售收入,但是細細研究一下補充條款,該固定資產轉讓之日并非報酬真正轉移之時,從交易的經濟實質分析,其實是一種融資活動,而不是一項銷售行為,就不能確認收入核算損益。
在企業正常經營活動中,沒有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在會計實踐中的廣泛運用,很多風險在會計核算過程中就無法化解。比如,主營業務收入是按銷售法、收款法,還是生產法確認呢?如果拘泥于形式的話,在企業開票就是確認收入,就會出現很多不愿看到的情況:已經確認為收入的應收賬款長期不能回收;企業明明虛乏無力,卻有賬面利潤,在許多上市公司就出現過這樣的問題,虛增了利潤;還有確認的賬面利潤卻沒有相應的現金去分配。以上諸多問題的出現并不是確認收入有誤問題,這是企業沒有考慮到市場風險,沒有以企業風險和報酬的實質轉移為收入作為標準,機械地進行會計核算而造成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2006[S].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02.
[2]顧小江.淺議影響財務風險的若干因素[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3).
[3]鄭毅.財務風險的成因及其防范[J].北京林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01).
[4]吳大紅.淺析企業財務風險的認識與防范[J].商業研究,2002,(05).
[5]郭衛兵,張瑞榮.試論財務風險的防范[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04).
[6]竇珊.財務會計風險管理分析[J].財會通訊(學術版),2005,(08).
[9]楊技,胡秋月.財務風險的管理和防范[J].甘肅農業,2006,(05).
(作者單位:山東華能大廈有限責任公司、山東省塑料工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