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財政部2006年2月15日頒布了新會計準則,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首先執行。本文概括分析了新會計準則與現行會計準則之間的幾個主要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對企業會計信息的影響,認為新準則的實施將從根本上提高我國會計信息的質量。本文將現行會計準則簡稱為原準則。
關鍵詞:新會計準則;會計信息質量;影響
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發布了包括1項基本準則、38項具體準則和應用指南在內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開始執行。新企業會計準則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突出了以投資者為中心的決策有用觀,使會計信息面向決策使用者和報表使用者,強調著眼未來,著眼透明披露,較多地壓縮了會計估計和會計政策的選擇項目,限定了企業利潤調節的空間范圍,有效控制了企業對利潤的人為操縱。加快推動新會計準則體系的全面執行,有助于規范我國會計實務,加強會計監管,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一、存貨準則的主要變化及影響
1.存貨發出計價取消了“后進先出法”,原因為其不能真實反映存貨的實際流轉,這與國際準則的有關規定保持一致。這一變化使得企業利用變更存貨計價方法來調節當期利潤水平的慣用手段不能再被使用,使所有企業的當期存貨消耗費用,反映的都是實際的歷史成本,而沒有人為調節因素,便于對企業的經營業績進行分析和比較,提高了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2.原準則關于借款費用資本化的資產范圍僅限于固定資產,新準則規定需要經過相當長時間的購建或者生產活動才能達到可使用或可銷售狀態的存貨發生的借款費用可以計入存貨成本。這一變化對于生產周期長的行業影響較大,將大大降低這些企業的當期財務費用,提高當期利潤,但相應地會大大增加存貨的成本。
3.原準則規定商品流通企業的運輸費、裝卸費、保險費、包裝費、倉儲費等采購費用直接作為期間費用處理,不計入采購成本,而新存貨準則要求商品流通企業存貨的采購成本構成與其他企業存貨的采購成本一致,上述可直接歸屬于存貨采購費用應計入采購成本。這一規定有利于提高不同行業之間會計信息的可比性。
二、資產減值準則的主要變化及影響
1.新準則規定非流動資產的減值損失一經確認,在以后會計期間不得轉回,只允許在資產處置時,再進行會計處理。而國際會計準則允許資產減值的轉回,這也是新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實質性差異之一。這一特殊規定主要是針對現階段我國許多企業利用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和轉回隨意操縱利潤。新準則堵上了這個漏洞,有效地防止利潤操縱行為,減小企業利潤調節的空間,提高了會計信息的可靠性。
2.新準則明確了資產可回收金額的估計方法,并對如何確定資產的公允價值及預計處置費用,如何預計資產未來現金流量的折現率等提供了較為詳細的應用指南,便于實務操作。
3.新準則引入了資產組的概念。原準則要求以單項資產為基礎計提減值準備,新準則規定某項資產產生的主要現金流入如果難以獨立于其他資產或資產組的,該準則規定不應按照該單項資產為基礎確定其可收回金額,而應當按照該資產所屬的資產組為基礎確定可收回金額,然后據以確定資產的減值損失。這一變化增強了實務中對于這類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的可操作性。
三、債務重組準則的主要變化及影響
新準則將債務重組定義為:在債務人發生財務困難的情況下,債權人按照其與債務人達成的協議或者法院的裁定做出讓步的事項。債務人發生財務困難是債務重組的前提條件,讓步是債務重組的重要特征。與原準則相比,債務重組定義的范圍縮小了,重組的方式也有所改變。新準則改變了原準則中因債權人讓步而導致債務人被豁免或者少償還的負債計入資本公積的做法,將債務重組收益計入營業外收入,進入利潤表,對于實物抵債業務,引進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屬性。新準則將債務重組利得計入當期損益符合國際慣例,提高了企業會計信息的可靠性
四、借款費用準則的主要變化及影響
1.擴大了資本化的范圍。新準則將借款費用資本化的資產范圍擴大到包括固定資產、需要相當長時間才能達到可銷售狀態的存貨以及投資性房地產、存貨等。同時,也擴大了可以資本化的借款費用的范圍,不再限定只有專門借款的費用才可以資本化,為購建或者生產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而占用了一般借款的,當累計資產支出超過專門借款時,一般借款費用也可資本化。其帶來的影響是借款費用資本化的資產范圍和可予資本化的借款范圍擴大將減少資本化當期的財務費用,增加企業的資產價值,提高當期的會計利潤。
2.借款費用扣除項目規定更加嚴謹科學。原準則對于借款費用的扣除項目未做說明。新準則對于借款費用中應予資本化的利息金額,扣除了尚未動用的借款資金存入銀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者進行暫時性投資取得的投資收益。
五、企業合并和合并財務報表的主要變化及影響
1.企業合并會計處理方法的變化。原準則未涉及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新準則根據國情,將企業合并區分為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目前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對價人為操縱因素過多,為避免利潤操縱,新準則規定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以賬面價值作為會計處理的基礎,放棄使用公允價值,提高了企業利潤的可信度。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包括吸收合并和新設合并)可以有雙方的討價還價,是雙方自愿交易的結果,可按雙方認可的公允價值作為會計處理的基礎,并可確認購買商譽。
2.合并報表基本理論的變化。與《合并會計報表暫行規定》相比,新合并財務報表準則所依據的基本合并理論已發生變化,從側重母公司理論轉為側重實體理論。合并報表范圍的確定更關注實質性控制,母公司對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納入合并范圍,而不再以股權比例作為衡量標準。所有者權益為負數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續經營的,也應納入合并范圍。這一規則的變革,阻斷了一些企業利用分離若干子公司,縮小持股比例,將經營狀況不好的業務從合并范圍中剔除,從而粉飾企業集團整體業績的慣用伎倆。
六、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有重大改變
所得稅準則是新準則體系中修訂的一項重要內容。自財政部1994年發布《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暫行規定》以來,我國企業的所得稅會計基本是應付稅款法和納稅影響會計法(包括遞延法和債務法)并存,絕大多數企業采用了最簡單的應付稅款法,而新準則只允許企業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資產負債表債務法較為完全地體現了資產負債表觀,在所得稅的會計核算方面
貫徹了資產、負債的界定。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是以資產負債表為重心,按企業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稅法規定的計稅基礎之間的差額,計算暫時性差異,據以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或資產,再確認所得稅費用的會計核算方法。只要資產和負債的會計核算符合真實公允原則,所得稅費用會計信息自然真實可靠。
總之,與現行會計準則相比,新準則內容變化較多,以上只是列舉了幾個主要變化。新準則體系的有效實施,將使會計工作更深更廣地融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各個領域,必將成為我國會計工作領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對提高我國會計信息質量將產生深遠影響。從宏觀層面來講,新準則的實施對提高國內企業會計信息透明度,增強外資并購吸引力,降低并購成本,提升我國資本市場的國際競爭力有現實的推動作用,加速了我國經濟全球化進程;從微觀層面來講,會計核算結果將更為真實地反映公司資產負債狀況和經營成果,為投資者提供更加可靠、全面、有用的決策信息。同時新準則的實施也對財會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廣大財會人員更應加注重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加強職業道德建設,提升職業判斷能力,以適應新形勢下經濟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企業會計準則講解.
(作者單位:江蘇石油勘探局財務計劃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