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我們合作社看看,全是一排排整齊明亮的豬舍,陽光充足,很清潔、很環保,你肯定看不到傳統養豬場的骯臟雜亂”。一和記者聊起生態養豬,原本還顯得靦腆的浙江省臨安市樂平鄉樂平村雙干生豬合作社社長周建兵就滔滔不絕起來。
“在開展生態養殖前,村里家家戶戶是庭院式養殖,這種養殖污染讓我們村遭遇了無盡的煩惱,飼養一頭100公斤生豬,至出欄會產生400公斤糞,800公斤尿,排污水達5噸,豬糞臭氣熏天不說,連放的地方都沒有,一到夏天蚊蠅成群,自己覺得難受,村里更是難聞。”周建兵向記者敘述起生態養殖前的污染問題。
針對這個問題,村里主動上門請來專家,研究出一套生態養殖的方法,把養豬排出的畜糞和污水,通過地下管道流入沼氣池,經過發酵處理后,成為果園、菜地的肥料,不僅起到了保護生態環境,改善農村衛生的作用,而且變廢為寶,把養殖業和沼氣事業有機結合起來,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了居民、環境、豬場的和諧共處。合作社將豬糞發酵后喂魚、肥田,徹底解決了污染問題。“我們還建立了沼氣池,利用沼氣可以實現家庭照明、做飯、燒水、洗澡,省去一大筆費用,每年可節省煤、電等費用上千元,非常劃算。”講到這個變廢為寶的做法,周建兵滿臉自豪。
該生態小區還采用自行加工養豬飼料的特色做法,當問及為什么不統一采購而要自行加工飼料時,周建兵向記者分析道,對于一個規模生豬養殖小區,最怕的就是飼料問題,現在很多養豬戶是真想養,不敢養,原因就在于飼料來源的安全問題。從另一方面來講,合作社要提高效益就得降低成本,自己加工生產的飼料比市面上的相比較能降低10%的成本。對于這點周建兵還給記者算了一筆帳:“一頭豬一年吃掉800斤左右的飼料,按飼料現在的價錢,一頭一年就節省下60元成本,這樣下來也是一個不小的數目。”
正是由于方法科學合理,經過兩年多實踐與摸索的結合,該生態養殖小區的效益已經顯現, 2007年合作社年出欄生豬1萬余頭,農戶最少的收入達到15萬元,更多者達到30萬元。由于村里養殖戶數多,飼養量大,而小區一期工程僅僅容納了11個規模大戶,為了徹底實現人畜分離,去年村里著手開始實施小區二期工程,規模擴大到40畝。預計今年“雙干生豬生態養殖小區”出欄率將達到15000頭,產值超過2600萬元。
在即將結束采訪時,周建兵告訴記者,在新一年里,樂平村將按照市政府提出的“強龍興農”三年行動計劃,繼續走好生態養豬的路子,加強管理,適度發展,通過科學養豬,進一步降低成本,提高利潤。 (符 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