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起眼的大豆,卻給中國的食用油企業帶來了幾多夢想和哀愁。作為中國唯一與世界接軌的糧食作物,我國大豆高度的進口依賴,讓中國企業不得不面臨大豆價格受制于人的尷尬。
而2008年中國大豆進口的增加,將讓這種尷尬愈發嚴重。
無奈的依賴
6月16日,出訪美國的中國政府和商務代表團不慌不忙地簽署著各種采購協議,在裝滿了美國商品的“購物籃”中,大豆是購買協議的主角,價值總計30億美元。
這一次,美國聯合大豆委員會、美國大豆出口理事會和美國大豆協會,這三家機構聯合協調了8家美國出口企業和14家中國進口企業的購買協議。密蘇里州農業部門還同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簽署了關于促進農產品和食品貿易的諒解備忘錄。密蘇里州的大豆產量居全美第五。2007年,中國從該州進口了價值1億多美元的大豆。
當協議簽署的同時,期貨分析師王晨馬上觀察到大豆期貨市場的異動,“在得知中國加大大豆采購訂單時,大豆期貨價格出現了明顯的上揚。”此時,大豆價格突破5000元/噸,創了歷史新高。
其實每一個大豆行業的業內人士都知道,“中國代表團簽署的只是采購協議而已,最終的采購數量和價格都沒有敲定,但是卻已經向期貨市場傳達了一個重要的消息,‘今年中國的大豆采購量還要增加’。”王晨表示。
“是的,今年中國大豆的對外依存度將達到創紀錄的70%。”參與采購美國大豆的中糧人士向記者坦承,對于價格炒作的異動,他無奈地表示:“我們沒有辦法,我們是需求方,是一定要買的。”
國家糧油信息中心也發布預測,2008年度中國大豆進口量將大幅增加至3300萬噸,再創歷史新高,根據內需總量4707萬噸來算,進口依存度將高達71%。
收復失地的夢想
其實,中國食用油領域一直面臨著這樣的尷尬:多數大豆需要進口,多數壓榨企業被外資控制。
目前,美國是大豆的最大出口國,以美國公司為主的國際糧商如ADM、邦吉、嘉吉和路易·達孚四大糧商,控制了國際大豆90%的交易,同時也控制了國際大豆絕對的定價權。
此時,中國現有90多家壓榨企業,其中64家被這4家糧商巨頭或相關的外資控股或參股,這64家企業的實際加工能力占市場份額的85%。在國內前十大壓榨企業中,只有九三油脂集團沒有與外資聯姻。
“四大糧商并不關心產品的終端價格以及壓榨企業的利潤,只是想通過購買壓榨企業,讓這些企業購買進口大豆,這樣可以穩定他們對中國進行出口。中國大豆進口量占全球貿易量的1/3,四大糧商的利潤在貿易環節上便可以完成獲利了。”九三油脂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田仁禮曾解讀外資的收購行為。
事實上,外資收購行為的最終意圖,國內企業早有察覺。徐建飛是原進口大豆風險控制協調工作組組長,他一直在等待一個時機。“國家意識到,壓榨企業需要中資的力量,并給予相關扶持政策,這樣中國資本可以收復失地,維護我們自己的利益。”
2007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明確規定,限制外商投資大豆、油菜籽食用油脂加工等項目,“這留下了市場空白,無疑有利于扶持國內壓榨企業。”徐建飛苦等的機會看似已經到來。
然而事實并非一帆風順。“這么高的大豆價格已經成為了懸在頭頂上的一把刀,對民企收復壓榨市場的失地顯然是不利的。”原進口大豆風險控制協調工作組組長徐建飛,近期加盟到A股市場唯一食用油壓榨企業東凌集團的旗下。
由于中國食用油市場終端價格由發改委控制,不能隨意漲價,“而大豆價格波動非常大,每個開壓榨工廠的企業都要準備足夠的抵御風險資金。”徐建飛為記者計算了一下,“一個最普通的壓榨廠需要有5000萬元到1億元的風險資金用來抵御大豆價格的波動。”
而在兩年前,大豆價格沒有上漲的時候,“只需要3000萬元,連設備購買和抵御大豆價格風險就都足夠了。”
全局之痛
據了解,大豆是糧食領域,中國唯一與世界接軌的糧食品種。“之所以讓大豆接軌,是因為制定政策之時,決策層并沒有預料到食用油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位置。”徐建飛透露。
然而在世界糧食價格普遍上漲的2007年和2008年,春耕時節的黑龍江,大豆種植用的種子已經“賣瘋了”。2007年這個時節大豆種子只有2.7元/斤,到了2008年的春季,價格已經漲到了5元/斤。大豆價格更是接近翻倍上漲。
發改委不得不采取臨時限價政策,控制終端小包裝食用油價格上漲,并給予中糧、嘉里、九三等“虧損眼”中的企業予以補助。
“其實,中國企業是有能力突破國外賣家價格壟斷的。”對外經貿大學專家夏有富表示。據了解,同樣需要大量進口糧食的日本企業為了突破價格壟斷,在巴西發現了盛產的糧食區域后,自己修建或者收購碼頭、自己承擔運輸和加工,因此沒有受制于人。
“其實修建和購買碼頭、運輸渠道這些事情,我們都可以做,但是需要決策層的規劃,而行業內的企業目前還缺少這樣的規劃。”夏有富表示。
徐建飛更深一步解釋,“以國有最大的糧食企業中糧的身份進行對外投資,會遇到很大的阻礙;而民企對外投資又受到緊縮銀根等資金政策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