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營銷界有一種傾向,姑且叫憤青傾向,對基本的概念或者公理進行質疑。其手法大致是兩種:一是打著顛覆的旗號進行“破壞”,先后被質疑的理論有:藍海理論、4C理論、二八理論、木桶短板理論等;一種是打著創新的名義杜撰一家之言,特勞特大師的定位理論被狗尾續貂成搶位、精細化落后了而是要精益化、助銷有點老土了開始助營了。這些眼花繚亂的概念把市場營銷搞成了玄奧至極的謎宗拳。筆者認為,市場營銷其實很簡單,只要你留心觀察生活,就在你身邊。未來10年市場營銷在中國就是經營生意、做買賣。市場營銷要想真正成為一門科學、成為一門藝術還尚需時日。
“老板,青椒辣不辣?”賣青椒的四種答案
第一種答案是:辣。碰巧你這兩天上火,這樁買賣就黃了。
第二種答案是:不辣。湊巧你這兩天想開開胃口,這次生意沒有達成。
第三種答案是:你想要辣的還是不辣的?想以銷售技巧進行二選一反問。遇見較真的主顧,結果很難預料,成功率是50%。
第四種答案是:這一堆是辣的,那一堆是不辣的,隨便要。無疑,這個答復不言而喻,成功率是100%。
母親的經營哲學
母親幾年前,在一北方小城市機關單位退休后,因為一貫勤儉持家,在家閑不住,就在一集貿市場練攤。經過一段時間的經營,產品品項逐漸向嬰幼兒衣飾產品靠攏,問其由。母親笑著解釋:現在基本上都是要一個孩子,所以,產品質量一定要好、款式一定得新穎,年輕的父母根本不在乎價錢,利潤也就比較可觀。
案例分析:只有建立在對消費者行為深入觀察的基礎上,才會尋求到最佳經營項目。
楚老大做日化
楚老大是一家洗化產品的經銷商,主要經營手段與其他經銷商大同小異,唯有一點兒,怎么掙廠家的錢是他的拿手好戲。當然不是截流廠家政策、廣告費、虛報促銷員工資等低技術含量的東西。每次新品牌進超市、或者新品入條碼,他總是讓廠家業務員盡一切辦法去談價格,這個價格就是日化廠家承擔費用的依據,但最后成交須由他自己親自出馬達成。由于楚老大是該地區幾大品牌的獨家代理商,供應的產品占整個洗化區的1/3、甚至更多,所以,它的身份就是超市的VIP級供應商,因此,可以搞到進場的抄底價,這項費用兩者之間的價差就是十分豐厚的利潤。
案例分析:除了沃爾瑪、家樂福之外,其他商超進場費用都可以往下壓,由誰去談價錢,真的很關鍵。另外,對于代理商來講,客情關系也是金錢,過期作廢,該賺的錢一定得賺到手。
總之,治大國者若烹小鮮;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案例都是微不足道,但其中暗含道理卻是一致的,謂之“小案例、大營銷”,實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