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醫改方案終于面世。這個名為《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征求意見稿)》日前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但令人失望的是,與公眾利益切身相關的新醫改方案卻讓該發表意見的人無法說話,原因是太難懂了。有關官員解釋說作為醫療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普通老百姓看不懂是正常現象,將來會出“醫改問答”等文本。但是對于一個征求意見稿,因為過于專、繞、澀、空,而讓利益的涉及方無法參與其中發表意見,又如何能達到決策民主、廣泛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的初衷呢?
上一輪醫改之所以被認為基本不成功,很大程度上正是決策的民主程序缺失或不完善所致。普通民眾深受“看病難,看病貴”困擾,醫療成為了政府頭疼不已的社會民生問題之一。2006年9月,由國家發改委和衛生部牽頭、多家部委組成的醫療體制改革協調小組成立,全面啟動了新醫改方案的制訂工作。
民眾之所以對新醫改方案翹首以盼,是希望新方案能對當前“看病貴、看病難”的現實有一個準確到位的把脈,開出切實管用的藥方。全文一萬三千余字的征求意見稿,對于未來醫改思路可謂面面俱到,哪一條都是相當地正確,很難讓人有針對性地提出意見。而意見稿中提及的解決方案,如新農合制度、公立醫院改革、政府主導的多元衛生投入機制等并非新名詞,這些已經在應用的措施能否徹底解決中國醫療中的 “痼疾”令人懷疑。
有學者認為,本次意見稿的亮點是重新確立了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及其中的政府責任,這與上一輪被認為失敗的醫改方案有本質的區別,上一次醫改被視為市場化取向的方向性錯誤,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上一輪醫療改革始于199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在這份醫改方案里清楚明白地寫著:“我國衛生事業是政府實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會公益事業”,諸如“發展社區衛生醫療”、“實行區域衛生規劃”等,在這份舊醫改方案里早就被重點提及。與新醫改方案一樣,這份文件也提出:“中央和地方政府對衛生事業的投入,要隨著經濟的發展逐年增加,增加幅度不低于財政支出的增長幅度。”可實際情況是中國衛生總費用從1980年到2006年增長了68倍,同期政府和社會投入卻由78.8%下降到50.7%。政府投入的不足和缺位最終導致醫院要通過市場的手段收取運營經費,也是今日中國醫療弊端的根本原因之一。
新醫改革方案將會繼續面臨上一輪醫改的老問題——如何保證這些條條正確的方案得以不加扭曲地執行?這不僅要寄希望于有好的醫改方案,更得在其后的細則以及執行層面能有效地克服既得利益方的阻力。
另外,新方案中提到要建立政府主導的多元衛生投入機制,積極引導社會資金以多種方式參與公立醫院改制重組。在上一輪醫改中,正因為放開了價格,卻沒有放開市場進入,導致公立醫院形成壟斷,弊端重重,而民營醫院舉步維艱。如何使醫療體系在競爭中有活力、有效率,實現優勝劣汰,同時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全社會的醫療成本的老問題,又將是新一輪醫改中需要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