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心危機的陰霾下,即使各國政府的集體行動也難以挽狂瀾于即倒,近期全球證券市場的持續下跌預示著全球經濟正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嚴峻的局面,東西方俱感受到了金融危機的徹骨寒風。
如同美國的一場信貸危機就能導致世界金融大震蕩一樣,全球化的進程使危機的傳導總是凌厲和出人意料,誰又會想到,北歐資本主義的表率國家冰島也會因為美國的金融危機淪為即將破產的國家呢?現今,中國應該立即著手,積極應對好三大迫在眉睫的風險。
對中國而言,資本市場實際上早已經走出了一波獨立于世界的下跌行情,而與全球金融危機不幸的迭加更讓中國的資本市場的悲情情緒漸濃,即使在全球金融市場由于各國聯手救市而大幅反彈的時候,中國股市仍然是單邊下跌,這甚至比歐美最近股市的狂跌更讓人不知所措。利率調整等措施已經難以從根本上提振股市的信心,而海外市場的每次劇烈波動總是能在國內找到不折不扣的鏡像。在某種程度上,中國股市已經和國際市場接軌。因此,在全球股災之際,必須拿出切實的提振證券市場信心的舉措,設立證券市場平準基金和禁止大小非的減持都應該及時提上議事日程,認識到現在是中國經濟的非常時期,穩定資產價格是穩定經濟的重要方面。
相比于已經顯性化的外需下降,中國經濟的另一重現實的風險來自于可能的外資撤離。9月的FDI在8月70億美元的基礎上繼續下降至66.4億美元,這是今年6月份以來的第3個月連續下滑。外資由于金融危機影響投資意愿的跡象已經若隱若現。而據我們對一些外資企業的調研,由于財務上的困境,很多外資企業正在放慢對新興市場投資的步伐,這其中包括大型的跨國公司和一些中小企業。我們預期,從今年末開始,中國將會日益感受到外資投資下降的沖擊。一些承諾投資而資金不到位的情況也會發生。在經歷了多年的“外資紅利”后,中國的引進外資工程即將遇到困境。對此,決策層應該及時拿出對策,在財政政策上適時、適度地做出相應安排,從而防范外資撤離對部分區域經濟造成的波動。
中國經濟的第三重現實風險來自于對金融體系的監管。盡管全球金融危機的發生不能全部歸咎于監管體制的松散,但此次危機必然引發全球大規模的監管體制改革。美國在前幾個月就頒布了新的金融監管思路以適應市場變化。歐洲在經歷過此次危機后,構建新的金融監管體系也是順理成章。在全球金融體系監管體系激烈變革的當口,中國是懼怕于美歐金融危機在國內重演,給現時已經過度監管的金融體系再套上一些不必要的枷鎖,還是順應世界經濟大勢,積極借鑒國際金融監管得失,合理確定金融監管邊界,及時制定未來能和世界金融體系調整匹配的監管體系?是繼續延續政府主導型的金融業對外開放,還是政府應適當轉換自身角色,從而更好地實現從“政策性開放”向“制度性開放”的戰略升級?如何敏銳而正確地選擇成為考驗金融決策當局的緊迫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