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東盟合作進程的加快,中國與東盟于2007年1月14日正式簽署了《服務貿易協議》,于2007年7月1日正式生效,宣告了雙方服務貿易市場的開放,這意味著中國東盟服務貿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因此研究如何推進中國東盟服務貿易發展成為一個新的熱門話題,本文就此作些探討。
一、 加快中國與東盟服務貿易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分析
(一)發展服務貿易是中國轉變貿易增長方式的需要
貨物貿易在中國對外貿易中長期居于主導地位,從2004年起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貨物貿易大國,但在貨物對外貿易快速增長的過程中,我們既過度消耗了窗體頂端窗體底端能源、原材料,付出了生態和環境的代價,還不斷引發國際貿易摩擦,這種粗放型的對外貿易增長方式,難以支撐中國對外貿易的持續增長。而發展服務貿易,一方面既減少我國能源消耗又少占用資源能源,另一方面卻能獲得產業高端附加值,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分工中可獲取更大的利益。目前一國服務貿易的發達程度,標志著一個國家對外貿易增長的協調性和持續性,也標志著一個國家貿易增長方式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因此加快發展服務貿易,是中國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的重要途徑,也是中國對外貿易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
(二)發展服務貿易是中國實現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平衡發展的需要
雖然中國貨物貿易位居世界第三并存在較大的順差,隨著服務貿易自由化進程的加快,服務貿易在國際貿易中比重不斷上升,服務貿易將成為中國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重要領域,然而中國的服務貿易發展總體仍比較落后,與發達國家和世界整體水平有較大差距,中國服務貿易不但規模較小,且長期以來處于逆差狀態,2005年中國服務貿易總額為1570.8億美元,其中出口739.1億美元,進口831.7億美元,逆差達92.64億美元,中國服務貿易出口僅占世界的3%,在世界排名中分別為第8名和第7名。1982-2005年,中國服務貿易出口額占中國對外貿易出口總額的比例一直保持在10%左右,僅為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因此加快服務貿易發展,已引起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并制定了一系列鼓勵政策。
(三)中國出臺了一系列鼓勵發展服務貿易的政策
首先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第一次確定了我服務貿易發展的具體金額目標,即到2010年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要達到4000億美元。其次制定了我國《服務貿易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把目標更加具體化,一是貿易規模到2010年要達到4000億美元;二是服務貿易結構不斷優化。提高新興資本技術密集型服務占我國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的比重,逐步減少服務貿易逆差;三是形成更加開放格局,大力發展服務外包;四是大幅提升國際服務貿易市場開拓能力,鼓勵我國企業積極“走出去”。并結合這些具體目標制定了相應的保障措施。同時,2007年3月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提出把承接國際服務外包作為擴大服務貿易的重點,商務部為促進服務外包的發展,制定并實施“千百十”工程,力爭“十一五”期間在全國建成10個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服務外包基地城市,推動100家世界著名跨國公司將其有一定規模的服務外包業務轉移到中國,培育1000家取得國際資質的大中型服務外包企業,全方位承接國際服務外包業務,并不斷提升服務價值,實現2010年服務外包出口額在2005年的基礎上翻兩番,并已制定一系列鼓勵政策,如人才培訓、企業認證、市場開拓和相應的財稅政策。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臺將對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四)中國與東盟加快了服務貿易自由化進程
中國與東盟于2007年正式簽署了《服務貿易協議》,根據第一批具體承諾減讓表,中國將在對世貿組織承諾的基礎上,分別在商業服務、建筑、環境保護、娛樂文體服務、運輸等五個服務部門二十六個分部門向東盟國家作出新的市場開放承諾。而東盟10國也將在金融、電信、運輸、教育、旅游、建筑、商業服務、環境、分銷等行業加大開放,例如,中國在機動車保養和修理服務方面允許東盟企業設立獨資子公司,在排污、垃圾處理、降低噪音等環境服務方面允許設立獨資企業,東盟很多國家也對中國開放了旅館、餐飲服務,允許成立合資企業,新加坡、文萊等國還向中國開放了海洋客運和貨運服務。這些市場開放承諾不僅有利于進一步拓展雙方服務部門的互利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增強競爭力,擴大服務貿易出口,而且還可以使雙方的消費者擴大選擇服務的范圍,享受到更多的優質服務,可見雙方在服務貿易方面的合作將進一步推動雙方服務貿易自由化,這些都為中國與東盟加快服務貿易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證。

(五)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逐漸提高,有利于加快中國與東盟服務貿易
一國某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通常用TC指數衡量,TCi=(Ei-Ii)/(Ei+Ii),其中,Ei指某國某種產品的出口,Ii指某國某種產品進口。TCi在-1到1之間變動,當TCi大于0時,表明某國在某種產品的出口上具有競爭優勢,反之則沒有競爭優勢,而且當TCi越接近1表明該產品越具有競爭優勢,越接近-1表明該產品越具有競爭劣勢。
目前中國是進入世界服務貿易出口前10位的兩個發展中國家之一,中國不僅服務貿易規模居發展中國家之首,而且也已形成一些優勢產業,具備一定發展基礎,如中國的建筑業、旅游業、其他商業服務業、運輸業等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排名,都比較靠前,有著較大的貿易規模,表1是近幾年我國服務貿易的競爭力指數。
從表1看,盡管我國整體上服務貿易競爭力指數為負,在國際上沒有競爭優勢,但我國總體上負數在逐年減少,說明我國服務貿易競爭力有所提高,同時我國在部分服務業上也具有一定競爭優勢,如2007年在較多的行業顯示出有一定的競爭優勢,其中建筑0.29、旅游0.11,計算機及信息0.35,廣告宣傳0.17,其他商業服務0.19,同時盡管我國運輸指數2007年為-0.16,但一國貨物貿易的發展往往可以帶動本國運輸業的發展,因此隨著我國貨物貿易的快速發展,我國的運輸出口發展也較快,從2004年以來,運輸服務出口速度快于運輸服務進口速度,因此,競爭指數負數逐年在減少,從-0.34降到了-0.16,說明我國運輸服務貿易狀況得到改善,競爭力在逐年提高,更為可貴的是我國過去幾年來TC指數一直處于負數的通訊、咨詢、電影音像也開始由負轉正,這些為加快我國與東盟服務貿易提供了重要產業基礎。
二、中國與東盟服務貿易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中國東盟服務貿易統計工作相對滯后
根據WTO《服務貿易總協定》的規定,服務貿易有四種供應模式,即跨境提供、境外消費、商業存在和自然人流動。在國際服務貿易的統計中,分為BOP服務統計(國際收支平衡表統計)和FAT服務統計(外國附屬機構貿易統計)兩種,比較成熟的是BOP統計,其反映的是居民與非居民間的服務貿易,主要是跨境服務貿易,即包括跨境提供和境外消費。以下分析服務貿易的數據主要是來源于我國國際收支表中的統計。而對于商業存在、自然人流動的統計剛起步,還不夠全面、系統,而且往往滯后時間較長,對于中國與不同國別的國際服務貿易的統計數據更是缺乏,目前中國與東盟之間的服務貿易統計不能及時反映中國與東盟之間的服務貿易發展狀況,不利于加快中國與東盟的服務貿易。
(二)中國東盟服務貿易發展落后于貨物貿易
盡管中國東盟貨物貿易發展很快,2007年中國與東盟的雙邊貿易額達到2025.5億美元,成為中國第四大貿易伙伴,占中國貨物貿易比重9.3%。但中國和東盟的服務貿易尚處在較低的起步階段,數量少、起點低,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所陸建人所述,2006年上半年中國與東盟的服務貿易額63億美元,中國存在逆差14億美元,而中國2006年服務貿易額達到1928億美元,而據WTO統計,2006年東盟服務貿易額為2809億美元(商務部統計),如果以半年計算,則中國東盟服務貿易占中國服務貿易比重只有6.5%,而占東盟服務貿易的比重只有4.48%,從中國國際收支報告中得知,中國服務貿易主要貿易伙伴國前五位是中國香港、美國、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可見不論從比重還是從排名看中國東盟服務貿易都落后于貨物貿易。
(三)中國服務貿易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
長期以來,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仍主要集中于傳統服務貿易,對于服務貿易中高技術、高增值的金融、保險、咨詢、通訊、計算器信息服務等現代服務貿易的比重仍然較低。根據我國2007年國際收支表的統計數據分析,我國服務貿易出口為1216億美元,其中旅游(372億美元)和運輸(313億美元)、其他商業服務(269億美元)分別占中國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的30.5%和25.7%、22%,合計占78.2%,其他服務貿易所占比例不到23%,特別是技術含量高的新型服務貿易如通訊、保險、金融、專有權使用費和特許費加起來出口額只有26.52億美元,占服務出口總額比例只有2%,而且這些項目大都存在較大的逆差,因此我國應加快這些服務業的發展,進一步優化我國服務貿易結構,以更好促進我國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
(四)中國與大多數東盟國家的服務貿易結構相似
東盟五國中,除了新加坡在技術含量高的新型服務業如通訊、金融、計算機與信息服務、其他商業服務等發展較快,存在貿易順差,呈現較高的國際競爭力外,其他國家都主要集中在傳統的服務貿易領域,即旅游與運輸業,如2005年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的旅游業就占其服務貿易出口額的49%、48%、45%、35%,而中國2006年旅游出口也占我國服務出口額的37%,東盟大多數國家在新型服務業方面都呈現逆差狀態,競爭力較低,相似的貿易結構說明中國與東盟國家在服務業方面資源相似,這不利于通過優勢互補促進中國東盟服務貿易的發展。
(五)中國東盟相互服務貿易開放仍有待進一步推進
目前《中國東盟服務貿易協議》涵蓋范圍只是一小部分,對于中國東盟的經濟總量及服務貿易總量的影響不會太大,雙方是根據本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服務業的特點,進行漸進式的開放,目前只是第一批開放承諾。在電信業,東盟10國中,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老撾、緬甸、柬埔寨六國均承諾向中國開放電信市場,新加坡、泰國、印尼、文萊沒有承諾開放,在沒有承諾開放電信業的四國中新加坡、泰國的電信業競爭已十分激烈,中國企業進入的空間也較少;在運輸業向中國開放的只有7國,分別是文萊、柬埔寨、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而且部分運輸服務也仍未向中國開放,如緬甸開放海洋運輸、國際客運,但不包括沿海運輸、國際貨運、以及海運貨物裝卸服務等部門。其他行業也都是只有部分國家在部分服務業向中國開放,如果要進一步推進雙方的開放,仍需要進一步談判。
三、加快中國東盟服務貿易的幾點建議
(一)繼續推進雙方服務業的開放,通過進一步加強服務貿易合作推動雙方服務業的發展
根據雙方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服務業的特點,其服務貿易開放是漸進式的,目前《協議》所涵蓋的減讓表是各國的第一批開放承諾。根據《協議》規定,在《協議》生效1年內,雙方將就第二批服務部門的市場開放問題進行談判。此外,未來雙方還可就服務貿易的進一步開放問題繼續磋商,因此中國應積極推動談判以逐步實現本地區的服務貿易自由化,在以服務業為核心的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中,中國與東盟成員通過服務貿易區內合作,形成區內要素資源重新配置,增強中國-東盟自貿區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方面的凝聚力和整體競爭力,推動雙方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優化本國的產業結構。
(二)利用優勢互補,積極推進中國與東盟服務貿易的發展
隨著中國與東盟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服務貿易的需要不斷增加,市場潛力巨大,而中國與東盟雙方在服務貿易的發展基礎、產業格局、發展速度和發展階段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性,使雙方的服務貿易形成了較強的互補性,為雙方的服務貿易擴大發展奠定了基礎。中國與東盟在服務貿易出口的產業結構上,中國和東盟成員各有一定的優勢,中國在建筑服務、海運服務、旅游服務、計算機信息服務、商務服務等方面競爭力較強,如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都向中國開放建筑及相關工程服務等部門,這些部門的開放將為中國建筑行業企業在東盟發展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提供更有利的條件,此外,我國近幾年發展較快新型服務貿易包括通訊、計算機信息服務、咨詢、廣告宣傳等,不但出口金額增長較快,而且也開始呈現順差態勢,TC指數表明我國在這些產業開始呈現一定的優勢,這些產業的發展有利于加快向東盟國家的出口。從東盟國家來看,新加坡、馬來西亞則在通訊、航空運輸服務、金融服務、酒店和會展服務、信息技術等方面優勢明顯,泰國的旅游服務更是獨具特色。印尼、菲律賓在通訊、旅游方面也有一定優勢,因此在雙方加快服務貿易自由化的基礎上,雙方應各自發揮本國的比較優勢,推動雙方服務貿易的進一步發展。
(三)加快雙方的服務業互相投資,推動雙方服務貿易的發展
由于服務的“不可儲存性”與“不可運輸性”特點,許多國家都是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來促進本國服務的出口,也即通過在消費國內部投資,以商業存在的形式來提供服務,因此商業存在已成為國際服務貿易的主要形式。因此我國一方面應加快對東盟的服務業投資,另一方面,隨著我國服務市場的開放也應引導東盟國家投資我國的服務業,以此推動我國服務業的發展以及促進雙方服務貿易的發展。如我國可以利用一些東盟國家勞動力成本優勢及在發達國家享有的優惠出口政策優勢,設立加工工業,實現制造業的跨國轉移,并在東盟國家大力發展與制造業相關的服務業,通過在制造業、服務業的同時投資,實現它們之間的良性互動的發展。
(四)積極與東盟國家加強合作,共同發展服務外包
隨著市場競爭程度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企業紛紛將非核心服務活動外包給其他企業,以降低成本、優化產業鏈、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作為一種新的國際商務模式,全球服務外包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已成為國際服務產業轉移的重要形式,以及一些國家擴大服務貿易出口的重要途徑。中國與東盟國家都有在積極發展服務外包,相關政策上都大力支持服務外包的發展,如中國商務部實施的千百十工程,2007年新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把承接服務外包列入鼓勵類項目;東盟國家中如菲律賓把服務外包納入優先發展產業領域,并享受優惠政策。馬來西亞為在多媒體超級走廊吸引全世界的IT企業和服務外包,提出了諸多優惠政策和承諾。中國、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在發展服務外包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優勢,菲律賓成本較低并沿襲了美國式的教育、法律、金融等體系等優勢,新加坡卻擁有很好的知識產權保障、員工的教育程度高、整體環境好等優勢,可見中國與東盟具有服務外包合作的基礎,目前多家新加坡企業已在江蘇省進行了大規模的投資,如騰飛集團成功開發蘇州工業園并成為中國唯一的“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基地”,之后又在南京投資建設了5萬多平方米的騰飛科技園,專門吸引世界軟件業和服務外包公司入駐,此外我國還應通過派出更多的人員赴新加坡、菲律賓等地進行服務外包考察和培訓,學習他們的成功經驗,進行更多的相互交流,這些合作都將有助于提高區域的整體競爭力,共同促進服務外包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