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識經濟的快速發展給企業財務評價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通過對知識經濟特征及現行財務評價指標體系局限性的分析,提出了構建適應知識經濟需要的財務評價指標體系的設想,以利于各利益相關者對企業做出客觀評價并進行科學決策。
關鍵詞:知識經濟;財務評價指標體系;改進
一、 知識經濟的特征
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經驗的生成、 分配和使用基礎上的經濟, 它的發展體現為知識對傳統產業的滲透和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 并使知識資源逐步成為企業發展的第一要素。具體來講,知識經濟的特征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 知識經濟是技術密集型經濟。這是從企業生產過程中對生產要素的依賴程度來講的。不同于傳統企業主要依賴資本或勞動力,并通過加大資本投資或勞動力投入獲取規模經濟效益。知識經濟的發展是以最新科技為基礎并將其轉化為現實產品的,因此是技術密集型經濟。
2. 人力資本在企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不僅表現為企業的增加值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人力資本的創造(世界銀行的研究表明64%的財富依賴于人力資本),而且人力資本投資在企業投資總額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管好、用好人力資本對企業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3.無形資產在資產中比例提高, 固定資產比例下降。這主要是因為知識經濟使產品的科技含量高,包含了許多難以物化的東西,專利權等無形資產很難按傳統企業的標準來限定,同時企業又不必在廠房、設備上投入巨大資金,因此固定資產比例縮小。這就使得原有的評價方法和標準不能正確反映高科技企業的發展狀況。
4. 風險程度大幅提高。這里的風險不僅包括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而且由于處于技術研究和開發的前沿的企業,在構思、設計和實施過程中不確定程度高,產品的生命周期也同傳統企業不同,前期需要大量的產品研發和市場推廣支出,同時開發失敗率高,籌資難度和費率也比較高,因此技術風險、市場風險都遠遠高于傳統企業,這就需要在評價體系中增加反映風險程度的指標。
二、 現行績效評價體系的局限性
原有財務評價體系對現代企業評價的不適應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 沒有包含評價企業研發能力的指標。傳統企業經營的成功表現為規模經濟帶來的利潤,企業利潤的提高通過加強管理、提高效率就可以達到。而以知識經濟基礎上的企業與傳統企業不同,它的成功表現為能開發生產出科技含量高、在某一領域處于領先地位的產品,其利潤的提高更多的是依賴于產品的獨特性。因此研發能力是這些企業的生命力所在,在評價體系中應包含反映該能力的指標。
2. 沒有獨立反映企業無形資產擁有、使用、獲利情況的指標,僅將其作為資產中的一般組成部分籠統反映。事實上,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不同的資本在企業中發揮作用的重要程度也有很大不同, 尤其在高科技企業,無形資產, 特別是智力資產在企業資產中發揮主導作用,比有形資產更能為企業帶來利潤和競爭實力,因此需要在評價指標體系中充分反映現代企業在無形資產方面的投入和業績。
3. 沒有反映人力資源開發利用情況的指標。 人力資源投資是企業尤其是高科技企業最有價值、回報率最高的投資,能否高效發揮人力資源的創造力,對企業具有重要意義。但重物不重人的傳統管理理念,使企業較多地關注物質的管理而忽視人力資源的投入、開發和利用,表現在原有評價體系中就是只在評議指標中有一項“在崗員工素質”與人力資源有關,遠不能充分反應企業在人力資源方面的情況,同時還可能造成人力資源的埋沒和流失,降低企業的競爭力。
4. 整個指標體系不能正確反應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風險,可能會使決策者做出錯誤的決策和評價。高風險性是現代企業不同于傳統企業的一個重要特征,不僅風險的種類多,而且風險程度也高。但是現行評價指標不能反映這一特點。表現為三個方面:第一,大多指標只在期末才能進行計算,不能及時反應企業經營情況,而且滯后的數據難以適應前瞻性決策的需要;第二,指標計算時沒有考慮資金成本,而對于建立在知識經濟基礎上的企業來說,資金成本相對較高,忽視資金成本可能會得出相反結論;第三,沒有包含反應市場風險的指標,而對于建立知識經濟基礎上的企業來說,由于其不確定因素多,市場風險也就高。
三、 知識經濟時代企業財務評價體系的改進建議
財務決策的根本目的是為決策者預測未來和正確決策服務, 對于建立在知識經濟基礎上的現代企業來說,要使利益相關者做出正確決策, 就要根據這些企業的特點,克服傳統績效評價的缺陷, 在吸收傳統體系優點的基礎上,建立起一套既能反應企業的獲利水平,又能藉以分析企業未來發展潛力和風險的績效評價體系。具體說來,改進后的體系至少應包括反映企業財務績效的指標、反映人力資本的指標、反映無形資產情況的指標和反映企業風險的指標。這些指標屬于并列關系,不給出固定權重,不同的評價主體可根據評價目的的不同給以不同的權重,且每類指標還包含更具體的指標。
1. 對反映財務效益和資產營運狀況指標的改進。對于企業財務業績和資產營運業績指標的改進,根據現代企業自身的特點,主要應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引入經濟增加值(EVA)指標,建立以EVA為核心指標的財務業績評價體系。因為該指標克服了凈利潤評價指標的局限性,不僅考慮債務資本的補償,而且考慮權益資本的補償,能更真實地反映企業業績,使企業、債權人和所有者的利益得以統一。
EVA=稅后凈利-債權成本-股權成本
(2)改進企業發展能力指標。原有評價體系主要以銷售增長率和資本積累率指標反映企業發展能力,但對于現代企業來說,新產品開發對企業的競爭力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因此應增加反映企業發展創新能力的指標,包括:
新產品投產率=投放到市場的新產品數÷開發的產品總數×100%
新產品銷售收入比重=新產品銷售收入÷全部產品銷售收入×100%
(3)反映資產收益率、周轉率指標時,加入以無形資產為主體的指標。因為從現行指標體系看,不管是收益指標還是周轉率指標都是以有形資產為主體加以評價的,這與現代企業高知識、高技術水平的特點不符,因此應該增加無形資產負債率、無形資產收益率和無形資產周轉率等以無形資產為主體的評價指標。
2. 增加反映人力資本使用情況的指標。這類指標應該包括人力資本的投入、使用、激勵和學習等方面,同物化資本一樣,將人力資本視為企業的投資而且是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投資而不僅僅是一種資源,綜合考慮企業利益和員工利益,形成二者的利益聯盟,從而更好地發揮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具體應包含以下指標:
(1)反映人力資本投入和使用情況的水平指標,可使用人力資本投入水平比率和人力資本使用費比率,這兩項指標都是以銷售收入為分母,從不同角度反映企業在人力資本方面的支出。
人力資本投資水平比率=每年人力資本招聘、 培訓費用÷銷售收入×100%
人力資本使用費率=員工年工資紅利總額÷銷售收入×100%
(2)反映人力資本使用效率的指標,該類指標主要反映人力資本方面的支出給企業帶來的效益以及人力資本自身的收益率,具體指標可包括:
企業人力資本價值指標=∑企業未來各期收益現值×人力資本比重
員工創利能力指標=利潤總額÷員工人數
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率=凈利潤×人力資本比重÷人力資本年耗費總額×100%
(3)反映人力資本激勵情況的指標。企業應根據自身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人力資源在組織中的不同地位采取不同的激勵措施,從而克服傳統人力資本激勵模式單一,不能更好發揮人力資源作用的缺點。概括講,可以大致分為短期激勵和長期激勵兩類。
短期激勵費率=用于短期激勵的現金支出÷銷售收入×100%
長期激勵水平指標=用于激勵的期權、股權數÷所有者權益總數×100%
(4)人力資源學習情況指標。這類指標應包括企業人力資源能力的原有情況和學習成長情況,從而通過比較對企業人力資源現狀及發展前景做出全面評價。
本科以上員工比率=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員工數÷企業員工總數×100%
員工培訓支出費率=用于員工培訓的支出÷銷售收入×100%
員工受教育程度提高指標=(考核年度員工受教育水平÷基年受教育水平-1)×100%
3. 增加反映無形資產的指標。該類不僅應包括反映無形資產狀況的指標, 還包括無形資產投資和收益方面的指標。
(1)反映無形資產狀況的指標,可以包含無形資產占總資產比重、無形資產中知識性無形資產的比重(知識性無形資產指的是剔除土地使用權等非知識性無形資產后以人為載體的智慧資本)、 企業自行開發無形資產比重等指標。
無形資產占總資產比重=無形資產價值÷資產總額×100%
知識性無形資產比重=知識性無形資產價值÷無形資產價值總額×100%
自行開發無形資產比重=企業自行開發無形資產價值÷無形資產價值總額×100%
(2)反映企業無形資產投資情況,可使用研發(RD)投入強度指標和技術引進與改造強度指標。
RD投入強度指標=DD經費投入÷銷售收入×100%
技術引進和改造強度指標=技術引進和技術改造費用÷銷售收入×100%
(3)反映無形資產收益水平,應該使用無形資產凈利率指標,該指標能夠反映在無形資產上的一元投資給企業帶來多少凈利,便于對有形和無形資產的投資效果加以比較,另外,還應設置無形資產轉讓收益率指標,以反映期間收益中有多大比例是通過轉讓無形資產獲得。
無形資產投資凈利率=凈利潤×無形資產比重÷無形資產年投資額×100%
無形資產轉讓收益率=無形資產轉讓所有權或使用權收入÷期間總收益×100%
4. 反應企業風險的指標。作為贏利性組織,不同企業承擔的風險是不同的,同理,不同風險企業要求的收益水平也是不一樣的?,F代企業由于面對的不確定性大,在籌資、營運方面都有較大的風險,所以在評價體系中要有反映企業風險程度的指標,具體可包括以下指標:
(1)經營杠桿系數,反映由于經營上的原因給企業的利潤額或利潤率帶來的不確定性,用于衡量銷售量變動對息稅前利潤的影響程度。
經營杠桿系數=息稅前利潤變動率÷銷售收入變動率
(2)財務杠桿系數,反映由于舉債籌資而產生的應由普通股股東承擔的風險,用于衡量息稅前利潤變動對普通股每股收益變動的影響程度。
財務杠桿系數=普通股每股收益變動率÷息稅前利潤變動率
(3)信用等級情況,該等級一般由資深的咨詢機構或其他特定的機構評定,一般來講,信用程度高的企業,其風險程度相應較低,反之亦然。
四、 結論
財務評價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及時評價、總結企業經營管理,以使利益相關者做出正確決策、采取相應措施的重要環節。本文在對知識經濟特征及現行財務評價指標體系局限性的基礎上,提出了知識經濟條件下建立現代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改進建議,將比有形資產更具創造力的無形資產、人力資源納入評價體系,而且在評價中強調了現代企業的高風險性。但是一方面由于企業發展的動態性和個性化特征,使得任何評價體系都不可能完全滿足對所有企業評價的需要,如同曾經比較科學的傳統評價指標體系不再能夠滿足知識經濟時代高科技企業績效評價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本人水平的局限,使得新的評價體系仍然有許多有待改進之處,如沒有區分評價主體和客體,一些指標值的取得含有較大成分的主觀估計等。這都有待于以后的研究加以完善。
參考文獻:
1.饒翠華.基于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財務評價體系構建.財會月刊,2006,(33).
2.付林.論知識經濟下的財務管理創新.商業研究,2005,(8).
3.邱徇.企業競爭力財務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企業經濟,2007,(11).
4.劉學權,李軍.投資項目財務評價體系構建與模型實現.工業技術經濟,2007,(2).
5.陸正飛,施瑜.從財務評價體系看上市公司價值決定——“雙高”企業與傳統企業的比較.會計研究,2002,(5).
作者簡介:柯大鋼,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曉,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8-09-02。